印度朝山行

往佛陀說法的路上

如果不是雙膝跪地、雙手觸地、用頭頂地,如何放下平日驕慢狂妄之心?
如何減輕慣常的煩惱愚癡之心?又如何能培養一絲一毫的清淨智慧之心呢?

◎文/李果衍・圖/舊金山道場 提供

二○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舊金山道場佛陀聖跡巡禮團在印度朝聖的第六天,下午驅車前往靈鷲山,法師宣布要朝山。

昨晚睡不好,血壓低,暈倒怎麼辦?年紀大膝蓋不舒服,恐怕沒辦法吧!……連串疑問從心裡傾囊而出。法師接著布達,如果身體不適合朝山,可排到隊伍最後面,以問訊方式朝山;中途突然覺得不舒服,也可隨時走到後面,不要勉強。

要不要退到最後一排,以免體力不支?……又是幾個念頭閃過。很感恩法師鼓勵大家精進朝山,不拘泥形式。剎那間,三十多人的隊伍已自動整隊完畢,縱列在狹長的山路左側,兩人並排,前後留出跪拜的空間,將背包和帽子整理妥當,收心、調息、專注、放鬆。兩位法師在前方引導,另一位法師在隊伍中負責引磬,我們以最恭敬、虔誠、謙卑、無私的心,彎腰屈膝頂禮,向靈鷲山巔出發。

這條山路,釋迦牟尼佛曾經走過,他的諸大弟子們也走過。山頂的說法台上,佛陀說出許多絕妙之法,《法華經》、《大品般若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無量壽經》等,都在此地宣講。二千六百年之後,我們得以在此相逢,若非前世是同修道友,美好因緣如何在此時此地具足?懶散貪玩的我,何德何能有如此難能可貴的福報?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朝山之前那些顧慮,完全一掃而空!


▲登上靈鷲山頂的說法台,在餘暉中做晚課,誦念佛陀宣說的絕妙之法。

這條山路,絕對該用跪拜方式朝禮而上。如果不是雙膝跪地、雙手觸地、用頭頂地,如何放下平日驕慢狂妄之心?如何減輕慣常的煩惱愚癡之心?又如何能培養一絲一毫的清淨智慧之心呢?我們也正在趕往聽聞佛陀說法的路上,雖然晚了二千六百年。儘管沿途路上有塵土、有垃圾,甚至有穢物,卻根本不是問題;即使腰部、腿部隱隱痠痛,又有什麼關係。雲淡風輕,不冷不熱,絲絲涼風吹拂,耳中只有引磬聲,動作只有跪拜頂禮,心中只有佛號,清楚且安定,這是從未體驗過的輕安吧!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遇,真道難逢」、「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成串的警語在耳邊響起,從現在起,不再為自己找藉口,不再浪費時間尋尋覓覓,因為,我找到了!

師徒禪話

三粒湯圓

◎文/姚果莊‧圖/曹一竹

有一次在紐約東初禪寺用午齋,正逢元宵節,有菩薩做了很多湯圓來應景。飯後我去盛湯圓,一勺盛了三粒,才放進碗裡,卻聽到做湯圓的菩薩說:「今天來的義工比較多,湯圓不太夠,一人只能吃兩粒。」

碗已用過,不能再將湯圓放回去,正左右為難地跟旁邊的師姊說:「我拿了三個,怎麼辦?」剛好聖嚴師父經過聽到,說:「我只吃了一粒,你多拿的一粒算我的。」說完就走了。

師父一句話,讓我很安心地吃著美味的湯圓。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有感

將傳統佛法帶入現代

◎釋常慧

這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相激盪的論壇,透過共同主題「禪」來省思漢傳佛教如何迎向「現代化」的「挑戰」與「發展」。讓我不禁憶起在中華佛研所時期,聖嚴師父常在「創辦人時間」為學子們一再強調的所訓:「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實用為先,利他為重」。

聆聽學者汲喆敘述一九八○年代以後的中國佛教發展,有種「終於把近現代佛教史的一段空白填滿」的感受。原來「農禪並重」不只是百丈「農禪家風」的修行態度,「禪」變成必須加上「農」的生產力元素,方可被視為宗教真正參與世俗社會的具體作為,也才被國家、社會所認同,讓漢傳佛教持續發展下去。乃至現代的工商社會,「工商禪」也開始受到重視與推動。現代佛教學者們必須有多元、全方位的觀察與涉獵,才能將傳統佛法帶入現代社會,發揮更好的影響力。

二十年前的佛學研究界,很少將修行的體證作為研究主題,甚至認為學術與修行是兩條平行線,這也讓當年的我放棄研究禪宗的修行層面,轉為研究師父的高等教育。即便如此,也讓一些教授學者質疑對現代人物的研究,尤其是被研究者尚在人間,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意義與價值。

而今,類似的「現代性」研究竟蔚為風氣,在此次論壇也受到很大的重視,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內心更欽佩當年師父鼓勵、支持並肯定我的研究。師父對研究所「立足中華」的遠見、「放眼世界」的胸襟,正是此次學者們一再強調「漢傳佛教」有益於現代世界與社會的研究態度。

此次論壇引發我最大的省思,是學者宣方發表有關如何有效敘述禪者的「自內證」經驗。其中指出師父對〈默照銘〉「離微」一詞的詮釋,有待商榷與修正。姑且不論此詞的真正典故與意涵,但他對研究聖嚴思想者應公正、客觀的提醒,我深有同感。的確如他所言,研究人物的思想行誼,應先有置疑、考證、辨析的精神,也要容許與接受被研究者有錯誤的可能性,否則容易落入權威性、不可挑戰性的思惟情境中。正確的研究態度與詮釋,對研究禪宗祖師自內證經驗的文字紀錄,例如語錄,是否能有效與正確敘述禪修體驗與悟境,非常關鍵而重要。

能參加這樣多元而開放性的論壇,對於個人在弘化、教學的視野與內涵上,有非常正面而深刻的影響。內心深處更期盼,這些學者們能在禪法的實修、實證上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及體驗,相信對他們的研究會起更大的效用。

學佛老菩薩

聞到了竹葉香

◎王果智(臺中)

跟著禪坐會第一次到寶雲寺對面的公園經行,當戴上斗笠時,聞到很香的竹葉味,真開心!這是三年多來第一次聞到香味。自三年多前心臟病發作後,便再也聞不到香和臭了。

每星期參加念佛和禪坐,看起來好像很用功,其實念佛不入心、讀經不用心、禪坐不專心,那只是表面工夫。法師常說要活在當下,我卻活在過去,懊惱悔恨過去的種種,難怪晚上惡夢連連;不然就是盼望未來兒孫滿堂、歡樂連年,並沒有活在當下。

發現自己學佛只是做表面工夫後,便開始悔改,用心學佛。念佛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心念佛,如果佛號念丟了,就趕快抓回來,專注念「阿彌陀佛」。禪坐時「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漸漸能活在當下。不久後,竟能聞到香臭味,真不可思議!現在吃花生時,真香;吃臭豆腐時,真是臭呢。

我今年八十歲了,學佛已有幾十年,雖然只是做表面工夫,現在發現了而悔改,也不遲呀。今後要用心學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不僅自己能聞到香臭,一定還可以做很多利人利己的事。加油了,老菩薩!

水陸法會心得

向怨親債主懺悔

◎王泓漳(香港)

第一次來臺灣參加水陸法會,大家建議我參加大壇,加上自己想拜懺,所以就選擇到大壇。我的心很容易散亂,以往參加大悲懺法會時,不到半小時便開始東張西望,心想:怎麼〈爐香讚〉還沒唱完。但是拜《梁皇寶懺》一、二個小時,心卻很專注,只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時時刻刻都很攝心。

水陸法會某一天晚上,夢到怨親債主,夢中的我竟然一直罵他們,沒想到隔天拜懺的內容,就是向怨親債主懺悔,真是巧合!拜懺時,我誠心向他們懺悔。我脾氣不好,透過拜懺、誦經,希望能慢慢改善脾氣。

我相信人都有業障,拜懺可以消業障。當我下了學佛修行的決定,卻有很多事情發生,參加大悲懺法會後,或許是心有了轉變,障礙好像少一點,而平時做了許多不好的事,拜懺正好可以反省自己。一直在找尋「我為什麼在這裡」的答案,學佛後,特別是參加了生命自覺營,感覺終於找到生命的方向。

當初接觸佛法,是因陪女友一起來臺灣參加法鼓山的活動。回香港後,我會跟她分享水陸法會的好,共修力量大,下次一起來參加。

教聯會活動

教師心靈環保教學研習營

【日期】4/13(六)09:00~16:30
【對象】國小現職教師優先,歡迎有興趣之各級學校教師及退休教師。

教師心靈環保一日營

【日期】3/16、4/27、5/25(六)
【對象】各級學校現職教師、職員及退休教師。
◎以上活動採線上報名,額滿為止
洽詢:(02)2893-9966分機6130教師聯誼會

法鼓徵文

許個好願,讓它實現!
發願與還願,是我們對生命的期許及承諾。

您有過發願與實踐的心路歷程與感動嗎?別猶豫,趕快提起筆,分享善的力量,寫下發願的動力、自我的成長等,把好的心念與行動,傳送給所有讀者!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mf.org.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印度朝山行】
往佛陀說法的路上

【師徒禪話】
三粒湯圓
【近現代漢傳佛教論壇有感】
將傳統佛法帶入現代
【學佛老菩薩】
聞到了竹葉香
【水陸法會心得】
向怨親債主懺悔

【教聯會活動】教師心靈環保教學研習營

教師心靈環保一日營

【法鼓徵文】
許個好願,讓他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