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願

同行法鼓山方向

聖嚴法師圓寂十週年 海內外信眾傳燈感念師恩 願發揚法鼓宗風 共創人間淨土


▲四眾弟子齊聚法鼓山園區,點亮缽燈,感念創辦人聖嚴師父的教澤,發願承擔學法、護法、弘法的使命。(李東陽 攝)

【釋演化/金山報導】「一缽乞食千家飯,孤僧仗竹萬里遊。」聖嚴師父捨報圓寂十年,四眾弟子感恩緬懷不減。二月十六日,細雨霏霏中,超過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帶著對師恩的憶念,齊聚法鼓山園區巨蛋主現場、大殿、祈願觀音殿等十個殿堂,參加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法鼓傳燈法會與「承師願」傳燈節目,燈燈相傳中,四眾弟子發下共同的願心,永續佛法光明。

一早就回到總本山上的信眾,先在茶香中放鬆身心,分享生命故事,並領取師父親筆墨迹《六祖壇經.無相頌》法寶。法會開始前,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大殿,將主燈中象徵佛法悲智的燈火,傳給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副住持果品法師、果醒法師,及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等分殿的引燈法師,隨後,各殿堂同誦阿彌陀佛聖號,念佛報師恩。

「你們要好好地精進喔,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需要佛法。」師父溫暖殷重的叮嚀響起:「不要讓佛法到你們這一代就斷了,我沒有斷,因為我還有你們。」接著,師父於一九九○年宣講「四眾佛子共勉語」的錄音及隨堂考,讓全場弟子感受猶如回到當年農禪寺現場般,熱烈地與師父呼應問答。

「這位小師父,請問您在找什麼?」「我在找法鼓山的方向。」曾任師父侍者多年的常寬法師,藉由與悲智、和敬兩位小沙彌的對話,引領尋思何謂「法鼓山的方向」?如何才是「法鼓山的方向」?第一位在農禪寺出家的弟子及佛研所首屆校友果祥法師、長年為師父整理文稿的姚世莊,以及現任護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分別分享師父對佛教高等教育的願心、對四眾共同推動三大教育的期許,並再次省思師父所揭櫫的「一師一門、同心同願」的意義。

熱情洋溢的法青接續分享師父的教導,對各自生命的啟發後,與合唱團共二百八十人帶來〈四眾佛子共勉語〉及〈好願在人間〉佛曲表演,不同世代以因聖嚴師父教法凝聚的動人音聲,化為對人間真摯的祝福。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演中華禪法鼓宗……」在〈開山祖師讚〉及〈傳燈偈〉中,傳燈法會展開,僧團法師逐一點亮信眾缽燈,散發溫暖光輝。方丈和尚開示指出「傳燈即是傳法」,並勉勵:「我們每個人走進法鼓山的時間雖有先後,或曾親炙師父,或者未曾見過師父,但是不論舊學新學,不分先來後到,大家都是法鼓家人,同是聖嚴師父的弟子。」期許僧俗四眾深入實踐師父留下的豐富法寶,發揮各項培養人才的制度,在既有基礎之上,互勉、互助,同願同行,對佛教、對社會,發揮貢獻的力量。

澳門法青吳毅麟看到方丈和尚在大殿點燃各殿堂引燈時,感動落淚:「我深切感受到傳法的力量充塞整個胸膛,之後點燈法師點燃手中的缽燈,覺得自己正在接受法的傳承,還有師父帶給大家的溫暖。」來自臺東的何振維是第一次參加傳燈法會,「雖然師父不在了,但因為傳燈法會,大家不畏風雨聚在一起,感受到一股向心力,原來學佛路上有這麼多善知識。」整場活動在在喚醒過往與法鼓山的因緣,也對主題「如是我願」有更深刻的體會。更多內容請見二、三版

方丈和尚開示

如是我願——發好願、行好願、募好願


▲點燃缽燈,時刻不忘初發心,並持續發願,使大悲油炷常燃,菩提心燈常明。(鄧博仁 攝)

◎果暉法師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捨報已十週年,今年也是我們連續第十年舉辦法鼓傳燈法會,具有特別意義,既是四眾弟子共同緬懷聖嚴師父無盡的教澤,也是大眾追隨師父教導的一次精進共修。

剛才觀看《師父三願》影片,師父叮嚀我們要發大願心。如何發起大願心?第一要堅定對三寶、對師父教法的信心;第二要永續佛陀和聖嚴師父度眾生的悲願心;第三要祈求眾生,人人都能「大悲心起」,自度度他。這便是二○○五年法鼓山落成開山主題訂為「大悲心起」的深意,從信心至願心,由願心發展為廣大平等的慈悲心,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我們每個人走進法鼓山的時間雖有先後,或曾親炙師父,或者未曾見過師父,但是不論舊學新學,不分先來後到,大家都是法鼓家人,同是聖嚴師父的弟子。誠如《梵網經》所云,尊重上座,不輕新學。也如聖嚴師父提醒:只要我們大家同行「法鼓山的方向」,那就可以了。

傳燈即是傳法,禪宗依據《維摩詰經》的「無盡燈」法門,以心傳心,燈燈相傳,誓願度化一切有情眾生,因此以傳燈來鼓勵人人皆發菩提心願。此外,《華嚴經》亦有「菩提心燈」法門,經云:「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光照法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盞菩提心燈,這盞燈,以大悲為油,大願為炷,點亮智慧的光明,照遍全世界、全宇宙。因此,勸請大家,時時刻刻都不要忘了我們的初發心,並且要持續地發願,堅持大悲願心,使得大悲油炷常燃,菩提心燈常明。

「願」是方向,我們修行是為了成佛,修成大圓鏡智,又稱一切種智、一切智智,即是佛果圓滿。事實上在修行過程中,以利他的大慈悲為「因」,而得到的「果」是自利的大智慧。四弘誓願所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是菩薩的因地初發心,而「佛道無上誓願成」,即自利利他的果位圓滿。

「行」是大行,也就是大乘四大菩薩的修行法門:「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願」地藏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貴初心,大智為佛果位,大願領總方向,大行重階段過程。若能效法四大菩薩精神,悲心利他,以願導行,以行踐願,個人身心安頓和待人接物的智慧,必能精進成長。(摘錄)

除夕撞鐘

祈願法鼓鐘聲常回響


▲除夕夜,民眾踴躍上山參與撞鐘典禮,祈願法鼓鐘聲常響。(廖順得 攝)

【邱惠敏/金山報導】今年除夕夜,法鼓山園區雨勢不小,民眾上山撞鐘的熱情更踴躍!二月四日零點整,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與各界貴賓共同圓滿法華鐘第一○八響,並與二度參與撞鐘的蔡英文總統一起啟動蓮花「心燈」,揭開二○一九年法鼓山關懷社會的年度主題「好願在人間」。前總統馬英九、前副總統吳敦義、內政部長徐國勇、新北市長侯友宜、中研院院士李德財、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等嘉賓,以及退居方丈果東法師、首座和尚惠敏法師、護法總會總會長張昌邦,也一同傳心燈祈願。

「『好願在人間』原是創辦人聖嚴師父於二○○八年提出,時隔十一年再提倡,除了契合過年許願的傳統,更希望大家『許個好願,讓它實現;積極行願,造福人間』。」方丈和尚祝福開示時,也邀請社會大眾共同來實踐許好願、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轉好運,「聖嚴師父告訴我們,佛教是一個報恩、感恩和懷恩的宗教,因此我們要把所有的人都當作菩薩來看,以感恩、感謝的心來對待,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便能夠轉自己、家庭、社會,乃至全世界的大好運。」

方丈和尚並舉法華鐘上所鐫刻的《法華經》第十四品〈安樂行品〉說明,佛陀宣講讓人間時時處處平安快樂的修行法門,稱為「四安樂行」。第一是「身安樂行」,也就是做好事;第二是「語安樂行」,也就是說好話;第三是「意安樂行」,也就是存好心;第四是「誓願安樂行」,也就是發好願。

今年適逢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方丈和尚表示,來參與撞鐘的民眾,乃至一般社會大眾,都可能曾直接、間接地接受過師父身教與言教的感動,他的教導與願心如同法華鐘聲,時常在我們心中回響;他所敲響的法鼓鐘聲,就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透過法鼓山除夕撞鐘儀式,為臺灣、世界及人間祈求平安與幸福,許多民眾已參與多年。來自桃園的綦曉松與親友今年二度參加,而八十五歲、來自高雄的王秀杏老菩薩則是三度與會,王老菩薩很歡喜能親自撞鐘,現場聽聞鐘聲,不同於看網路直播,身心深受撼動。來自土城的溫安妤一家人,日前家中遭火災波及,加上母親生病,祈願透過鐘聲祝福,讓全家身心安定,人人平安無事。

美國雪城大學學生 法鼓山上體驗禪修


▲雪城大學學生體驗托水缽,動作簡單卻須全身心投入。(王育發 攝)

【釋演化/金山報導】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錫拉丘茲大學)香港中心總監陳玉嬋教授,一月二十七日帶領近六十位美國各地大學學生參訪法鼓山園區,認識佛教建築、造像藝術,從信仰的角度認識華人思想哲學的底蘊,並藉由經行、吃飯、托水缽、坐禪等,初步體驗禪修身心一如的精神。

「什麼是菩提心?」「真的有開悟這件事嗎?」「什麼是佛教的因緣、因果觀?」過程中,來訪學子們不時好奇提問,禪修體驗後,更驚喜表示受用。史凱勒(Skyler Beach)分享:「在祈願觀音殿的水池前,心裡感受到未曾有過的寧靜感,讓我印象深刻!」格蘭特(Grant Tilson)對於托水缽繞行七如來最有感觸:「這是與這個環境產生互動的時刻,雖然動作簡單,卻須要全身心投入,才能不讓水溢出,即便有任何念頭浮現,也要回到水缽上,特別能體會到禪修。」曾學過禪修的凱特(Kate Abogado)第一次體驗集體共修,有步驟的引導讓她很放鬆,並感受到心念的專注集中。

「由於欣賞法鼓山將佛法實踐於生活、運用於人間的理念,因此,我每年課程都會帶學生前來。」第六度來訪的陳玉嬋教授表示,從歷年來學生的回饋,她發現由於學生大部分來自西方,習慣西方思想中與「神」的緊密連結,接觸體驗法鼓山之後,發現佛教的思考、看待人生的觀點,更為理性與自主,不用與神直接連結,帶給他們深刻的啟發。

下載>>法鼓雜誌第351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如是我願】
同行法鼓山方向
【方丈和尚開示】
如是我願——發好願、行好願、募好願
【除夕撞鐘】
祈願法鼓鐘聲常回響
美國雪城大學學生 法鼓山上體驗禪修
下載法鼓雜誌第351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