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無事】(12)

放下主觀 隨緣運作

所謂的無我就是讓自私的、煩惱的我沉澱,
進而提昇慈悲、智慧的我,而這個智慧、慈悲的我就是「無我」。

◎聖嚴師父

從自私到無我是人生修行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無我」呢?所謂「無我」是要放下主觀,不計較自我的價值,但隨因緣的運作。如此,我們自然就會捨己從人,不堅持自我的立場,但求有利於他人;不會考慮自我的安危,但願有助於他人。最後,就可以達到賓主皆無的無我境界。

無我非一蹴可幾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無我的境界。所謂的我相,就是自我意識的存在,而人相是對象意識的存在,至於眾生相,則是指意識到自我及許多對象的存在,而所謂的「壽者相」就是指主觀的我,以及客觀的所有其他眾生的活動,他們在時間的關係上持續不斷的活動。

因此,「無我」就是沒有主觀的我,也沒有客觀的對象,既沒有你我、眾生的空間,也沒有壽者的時間。推究此理,佛度一切眾生,乃是眾生自度,佛卻未度任何眾生。既然無我了,哪會有什麼我相、人相、你度我、我度你?

從自私到無我,並非一蹴可幾,很多人天天講「無我、無我」,然而,他們的我執自私卻是最深的。因此要達到無我的修行境界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省思自我的價值

首先,我們要發現自私的我並認清自私的我。如果我們能經常自我反省,就會逐漸發現及認清自私的我。而在自我省思的方法上,我們可以念佛、禪坐及修定,使我們的心理愈來愈平衡,愈來愈平靜。當我們的心愈趨穩定平靜的時候,我們就愈能省思及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往往不知其存在意義為何,所以會充滿了煩惱及憂慮;而一個有修行的人,當他一有煩惱憂慮的念頭時,他就會去尋找煩惱的根源並進而對治、化解它。經由這樣的步驟,一個修行者將更能了解到自私的我,並認清自私的意涵。

其次,我們必須要化解、消融自私的我。就好像是在一個大水缸裡,原本它的水是很混濁的,然而,經過一再的沉澱及滌清過濾之後,就愈來愈清澈。這裡滌清過濾的過程,就是發現並認清自私的我之後,所要做的第二步工夫。

當然,一般人是很難了解無我的意義的。我們可以這樣比喻,所謂的無我就是讓自私的、煩惱的我沉澱,進而提昇慈悲、智慧的我,而這個智慧、慈悲的我就是「無我」。智慧的我將不會有煩惱,慈悲的我將一切奉獻給眾生而不求回報,而這正是我們學佛的目的。

從自私到無我,我們將會活得更有智慧、更有慈悲心,若得無我智慧,心不生煩惱,慈悲的我,奉獻一切而不求回饋,這就是佛的最高目的「悲智雙運」。無我的展現,將帶給人生更大的幸福及更多的喜樂,它是我們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完)

(摘自《禪門》原篇名〈自私與無我〉)

心平了 水就平了

一大早帶著小菩薩參加十月十四日寶雲寺的戶外禪,和大家出發到嘉義仁義湖。在藍天白雲下,亮麗的景色中,我們先做八式動禪,體驗「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後,接著經行。

心中念阿彌陀佛,一步一佛號,剛開始還會左顧右盼,慢慢地就進入狀況,走得非常專心,彷彿只有兩隻腳在動。中途果雲法師讓我們停下來直觀,眺望遠方,看著平靜湖水中泛起的一絲絲漣漪,心想:「是風動?水動?還是心動了?」

不久,抵達觸口自然教育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蓊鬱樹林。托水缽時,義工還設了一高一低兩個關卡,每一刻,起心動念都顯露無遺。剛開始,眼睛直盯著水,一佛號一腳步。但路不平,一腳踏下凹的路面,重心前傾水馬上就灑出來;調整姿勢,重心下移,慢一點,又碰上凸的路面,不自覺往後仰了一下,水又灑出來;再改變方式,眼睛不看水只看路,過低的關卡時,水沒有溢出;過高的關卡時,腳要抬起來,重心往上,水一直搖晃,我馬上先停住不動,等心平了,水平了,再將腳跨過,身體慢慢放低過去,順利過關!

中途義工再次把水加滿,我又改變方式,將水缽看成與身心一體,不想水、不想缽,不想前、不想後,也不想被人超越的感覺,水就不再溢出了。雖然只走了一小段路,但體驗深刻。戶外禪不僅讓我們體驗動禪、立禪、吃飯禪、走路禪,也讓平日生活緊張的我們釋放壓力,回程時仍然精力充沛,完全沒有平日出遊的精疲力竭呢。

(文/諶耀紅.圖/楊斐任))

多倫多分會念佛禪七心得

念佛發菩提

◎林愛足

東初禪寺常浩法師、常修法師、常灌法師的蒞臨,為念佛禪揭開序幕。總護常浩法師對籌辦念佛禪七的慎重和嚴謹,讓我深深感動;第一天看到一位法師拿著掃把清掃門庭,當下讓我有回家的感覺;用齋時,另一位法師總是默默把盤裡剩下的菜渣清乾淨,讓我好似看到了聖嚴師父的身影。有位同參長久以來,總是想不通什麼是「道心」, 在看到法師們的身儀後,他突然領悟到:「這不就是師父一直強調的道心第一?」

師父影音開示中的一字一句,真是修行的法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見人打招呼時,一句「阿彌陀佛」;眼睛看到的每樣東西,也都是阿彌陀佛。以前覺得這只是師父為了鼓勵大家念佛的叮嚀,禪七時隨眾念佛,直到坐念止靜,才體會到師父話中的深意:心能時時提起佛號,當下便止於一境,外境已無法造成干擾;師父也說,念佛會念到進入默照或話頭,但並非別人念佛自己念話頭,而是自然念到進入無相念佛,不過,我們凡夫還是應老實地從有相念佛開始用功。

最後一天,師父在影音開示中問大家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師父說:「當然有,但是當進入念佛三昧時,就不管有西方極樂世界,不過西方極樂世界是有的。」師父重複問這幾句話,讓我胸口非常鬱悶,腦袋打結。

回到家一邊與同修分享一邊整理思緒,才恍然大悟,那不就是《金剛經》最典型的說法:「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原來師父的目的,是提醒我們修行要放掉分別心和執著心,才能真正進入三昧門。

常常有人問念佛會和念佛禪有何不同?什麼是禪淨雙修?師父的影音開示講得很明白,還收錄在《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念佛會時也讀過,但讀過並不表示印證過。因為禪七時,心是安定的,聽開示特別體驗深刻。禪七後有位師姊分享,師父開示讓她從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轉變成發菩提心。

正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師父的開示一定要自己來聽。沒來的人要把握下次因緣,參加的人則要將師父叮嚀化成實修,除了自修,更要來道場共修,自利、利他,發菩提心。

農禪寺禪七心得

廁所練出好方法

◎王常菲

農禪寺禪七是期待許久的共修,此行不易,因此進禪堂前與自己約法三章:不說話、不與人眼神接觸,包括不照鏡子、時時提起方法。

自我期待與實際做到之間,當然有距離。心猿意馬的意念如電光火石,與妄念對立終致一敗塗地,只能提醒自己,提起方法用方法。護著方法、固守方法的小河流,不讓方法被妄念沙塵所覆沒;不求消滅妄念,但使方法一直在,壯大方法自成湖海江洋。

分配到的出坡,是早齋後清理廁所垃圾,平日因常當義工,心理上很快接受,但身體的反應實在騙不了人。

第一次撿衛生紙,左手拎著塑膠袋,右手拿著長夾子,左腳踩著垃圾桶踏板打開桶蓋,身體離垃圾桶有最遠距離,還試圖用臀部頂開門,讓氣味散出……

自己不是正在禪修嗎?每天也會上洗手間,桶子裡也有自己用過的衛生紙,怎麼對這項出坡起了分別心?一夾一夾之中,愈來愈慚愧!

於是,清理廁所垃圾成為方法練習,從剛開始的笨拙模樣,逐漸調整為站在桶邊彎身用手輕輕掀開蓋子,再輕踩踏板,以最少動作、最小聲響來出坡。有幾日氣溫高,汗珠一顆顆在皮膚上形成、滴落,清楚分明。就在這練習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動作轉為輕柔,身心狀態明顯變化。

「禪修就是體驗」、「禪修不離日用」,這次禪期對此又有體會與信心。感恩三寶,感恩護持成就的法師、同參與義工,時間流中曾結善緣,現在與未來亦將同行修學。

文理學院禪五心得

找出最佳平衡點

◎釋傳持

一直以來,期初的禪修活動是法鼓文理學院的優良傳統,秉持著「解行並重」的精神,兼具迎新、收心與鍊心等意義,讓我們得以在繁忙的開學前夕,於禪堂「游心場」內暫時放慢腳步、放下身心包袱,好好享受和自己相處的片刻。

這次禪五是用默照,藉由「清楚」與「放鬆」兩大方法做為練習入手處。而這恰到好處的平衡與練習,不僅僅只是運用在打坐上,從作息調整到動靜安排,皆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環環相扣,使我們在動靜之際、鬆緊之間,得以不斷體驗與覺察;在遷流的身心變化當中,找出自我最佳的平衡點。

除了實際的操作與練習外,聖嚴師父的影音開示是修學過程中重要的指引。師父雖說「默照」,卻以「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為入手處,開宗明義地說到了解「自我」的重要性,唯有透過深層的自我認識與理解,才能深刻體認五蘊身心遷流變化的無常性。此外,師父亦援引《心經》與《金剛經》,解釋「照見五蘊皆空」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空義,藉由「因、緣、果」與時空的變化關係加以詮釋,匯歸默照建立於緣起(無自性)、超越對立,隨之生起的智慧心,並不忘叮嚀「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的核心理念,將默照方法巧妙轉換於日常生活的觀念中。

誠如聖嚴師父所言:「真正的修行,必須懂得感恩順逆境的因緣。」校長惠敏法師也承襲這樣的脈絡,勉勵我們「自、他平衡」的重要性,禪修就是訓練自我容受、堪忍的能力。禪五的圓滿,是我們實踐「永續學習與落實體現」的開始。

法鼓山園區義工召募

【除夕暨新春活動義工召募】
活動日期:2019/2/4~9(一~六)

【2019新春DIY活動義工培訓】
日期:2018/12/16(日)9:00~17:00

【2019新春版畫義工培訓】
日期:2018/12/30(日)9:00~17:30
對象:2019新春期間能到法鼓山擔任一日以上義工者
報名洽詢:(02)2498-7171分機3317

【環保清潔日(環境維護)】
日期: 12/9(日)

【景觀維護日(花草修剪)】
12/23(日)

◎以上報名詳情請洽【法鼓山園區義工室】
【電話】(02)2498-7171分機2660~2661
【E-mail】ddmvol@ddmf.org.tw
【線上報名】 點選「義工資訊/召募項目」

【平安無事】(12)
放下主觀 隨緣運作
心平了 水就平了
【多倫多分會念佛禪七心得】
念佛發菩提
【農禪寺禪七心得】
廁所練出好方法
【文理學院禪五心得】
找出最佳平衡點
法鼓山園區義工召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