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日

新任方丈的初心體驗

◎果暉法師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接任之後,主持各項活動,法務繁忙。對於前來法鼓山皈依三寶的大小菩薩,不忘溫馨關懷。(王育發 攝)

有人問我:「接任方丈前後,哪裡不同?」最明顯的差異,便是外相上多了一串一百零八粒的掛珠,並有僧團安排方丈辦公室祕書及侍者法師,協助我處理行政庶務,成為共事同伴。聲明「退居不是退休」的退居方丈果東法師,則對我的祈請「有求必應」,慷慨擔待某些因我行程重疊無法出席的場合,並代表教團出席教界交流與關懷大眾的弘法活動。類似的團隊合作,其實無所不在。

擔任方丈,也讓我經歷生平許多的「第一次」,所幸自己尚能調適。我的調適方法很簡單,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夠照顧好僧團及大眾,共同弘法利生。

大致來講,有三個層次,首要是「把本分事照顧好」。現在我盡可能每天隨眾上殿、過堂,同時保持每日晨坐及晚間拜佛兩堂功課,使宗教生活規律化是最基本的。其次,方丈有照顧大眾當然之責,在種種人事應對進退中,隨時提醒修正自己,回歸修行,練習「把心照顧好」。再者,方丈法務繁重,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把心放在當下,「把當下照顧好」,那就不會有太多煩惱。這也正是聖嚴師父的教導,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做更多奉獻。

事實上,佛法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每分每秒、每一剎那,甚或每一次與人互動,都是一期一會,當下都是最新鮮、最美好的體驗。而我收穫最多的,則是與大眾一起成長。過去我曾擔任僧團副住持,輔佐方丈和尚推動法務,但主要執事仍在大學院教育範疇,包括行政、教學、研究及服務等。儘管作息也很緊湊,總是生活步調比較穩定,又因從事學術研究需專注投入,與大眾接觸的機會相形較少。如今僧團及教團賦予任務,使我有更多機會學習與大眾互動,我非常珍惜。

就個人成長而言,無論打坐、誦經、念佛等功課,均屬內在修持法門,但若論及護法、弘法,則需憑藉各方助緣。方丈要做的事還真不少,這許多的事,並非我一人完成,而是大家同心協力,為了團體成長所展現的共同創作。因此每天上殿、過堂、做早晚課,出席各種行程,我都是抱持感恩心,由衷珍惜嘉惠於我的成長助緣。我也在隨時學習如何做得更好,對僧眾及信眾多一些關懷,這應當是方丈最重要的任務吧。

我是全職義工

◎蔡常儒

多年前,我以電話留言報名「義工召募」,有位師姊隨即與我聯繫。沒有佛法基礎,不懂佛教禮儀,不知法鼓山精神和理念,甚至對如何供水、上香、禮佛、做早課均一頭霧水的我,由於她的接引,順利成為獨當一面的分會值班義工。

由於當時人手不足,師姊總會開將近一個半小時的車來分會陪我,有時偌大的殿堂裡,只有我們倆一起做早課。有時,師姊請我整理大鐵櫃裡的海報、文宣廣告、各式講座講義及文件,這是她的善巧,讓我藉此逐漸深入認識舊金山道場(當時仍是分會)。幾個月後,我竟然也成為可以獨立留守分會的值班義工了。

具備諸多技能,人緣極佳的師姊,曾經自我介紹說:「我的工作就是全職義工!」當時我不懂這是多麼不容易的福報和發心,而她就這麼一路帶領我協助講座活動、禪修、知客……支援道場裡裡外外各組的執事,也漸漸引導我去認知「做中學」的萬行菩薩精神,從中發覺自己的習氣、成長自己,因此能進一步體驗如何消融自我的煩惱。

當時每隔一、二個月才有法師來灣區弘法,她總是盡力成就每位義工、信眾親近法師,請教疑惑,甚至費時安排每人提供一道菜的方式來聚會用齋,讓我們都能歡喜供養法師和大眾,培養福澤結善緣。

果醒法師說:「不為己的業力,就是願力。」從師姊的身上,我看到這句話被徹底實踐,她如實將自己所體悟的佛法義理,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深深感動了許多人。

祝願病中的「全職義工」師姊,在「平安無事」年裡,平安無事!

打掃也要用禪法

◎邱演瑛

由常澹法師帶領的大普請,是一段讓身心安定的過程。

總務組長邀請大家先到觀音殿靜坐十分鐘,之後聆聽法師開示。乍聽之下,覺得新奇,不就是打掃,也需要先靜心嗎?每回來道場大普請,總是拿起工具就掃,邊掃邊念佛,盡量讓自己做到「掃地掃地掃心地」,掃除心底的垃圾,也當作是讓身體勞動的美好時光。但是,普請前先靜坐,會是什麼樣的經驗呢?我滿懷期待。

法師先帶領我們放鬆、調心、靜坐,接著慈悲地演示如何正確地使用工具,才不會傷了腰背,還不斷強調安全第一。除了注意姿勢,也引導我們如何以禪修的心態與方法來打掃:例如當我們面對一片空曠的地方,不知如何著手時,不要急躁,先將空間劃分,區隔出數個小空間,然後再一個接一個慢慢地靜心打掃。

原來,打掃也和禪修一樣要用方法,做得煩累時,更需要回到方法,有條不紊地慢慢來,保護身心。平時遇事,應該也可以如此面對吧!回到家看著一大部八十卷《華嚴經》,相信自己也可以一卷一卷地讀完它。

法師還說,能做多少是多少,做不完的下次再做,時間到就停止,請大家回到觀音殿來一起迴向。有了法師的指導,突然覺得放鬆了許多,因為平日總是擔心做不完,有太多執念,無法體會「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的清心自在;覺得自己得之於道場太多,發願以微薄的力量來護持;要學觀音、做觀音,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自然不會認為出坡後,會有什麼功德可言。當法師要我們一起迴向時,那一刻,自己彷彿真的參與大眾做了好事,這應該也算是共修的一種形式吧!

迴向,把這小小的漣漪向外擴散,能夠影響多少眾生?我不得而知,但是這股美好的力量,也同時往內沖洗了自己的心,因為大普請結束時,身體的勞累,竟然不影響當下身心的安定。駑鈍的自己,也許走得崎嶇,學得慢,但是我深深相信,這一定就是正確的方向。

菩薩道上遇見菩薩

◎釋演相

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圓滿日當晚,第一佛堂擠滿上百位義工合力翻壇,準備迎接隔日齋天與瑜伽焰口法會。我蹲在地上拉著水平線對齊每張椅子,突然有雙手輕拍我的肩膀,「法師,終於找到你了!」她在人海中尋找我,只為了說上一句「謝謝」。

猶記那一夜,在功德堂遇見她獨自哭得傷心,上前詢問才知她的父親前幾日剛過世,言語中的自責,是因為身為護理人員,卻在父親失去呼吸心跳時,還要求進行電擊急救。父親原本平靜的臉孔變得猙獰,看見這一幕,才讓她趕緊喊停。

「不用責備自己,你是捨不得爸爸離開,才會做出這個決定……」遞上面紙的手沒停過,或許是同樣經歷過父親驟逝,我能體會她當下的心有多痛,但十二年前的我除了哭泣,又能做什麼利益亡者?

「先把你的心安定下來,爸爸的心才能安定,」我向她借來緊握著的一串念珠,問:「這是你爸爸生前使用的念珠吧?」她無法言語,只能點頭回應。

捧著念珠,我也將受回憶影響而起伏的情緒放下,試著引導她持誦彌陀聖號。「把注意力移到佛號上,也可以放在撥動念珠的手指。」漸漸地,她的情緒穩定下來,才又分享如何做定課迴向父親。

「法師,你應該是我爸爸派來的天使!」聽了內心頗為激動,一部分來自於能用佛法助人的喜悅,一部分則是對於自己現「出家相」感到值得。「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當下對聖嚴師父所寫的〈菩薩行〉有了一絲體會。在修行度眾生的路上,菩薩為什麼不怕苦難?因為菩薩知道苦難是養分,終究會轉為一股力量,在適當的因緣下,就能幫助眾生。

看著她沒入人群的背影,我也向她道聲「感謝!」看似在她最難熬的時刻,因我的出現而有所轉變,但之於我的修行路,何嘗不是因為她的出現,而使道心更為堅毅。行者於菩薩道上遇見菩薩,成就眾生亦是成就自己。

著大地之服

◎張鳳英


(釋常鐸 攝)

沉寂的墨色,濛濛地籠罩天際。不見五指的秋寒,冷冷地拂過每張惺忪半醒的臉,清晨四點,臺南分院五百位朝山的菩薩開始整裝待發。靜默中,隊伍魚貫走向天未亮的山色,層層階梯透出的微微燈光,是早已站在每個轉角等待的義工手中的提燈。

在法師引領下,長長的隊伍蜿蜒在朝山路上,清晰的佛號,回響在微亮的天際間。往前看,看不到路的遠端,當下心中起念:「這段路有多長?」擔心自己睡眠不足會體力不支,造成別人的麻煩;還想著……三步一拜的步伐已虔誠踏出,我迅速放下雜念。

雨絲飄落,濕了髮際,濕了衣袖,卻濕不了熱騰騰的心,在每一叩拜中,洗滌渾濁的雜念;俯身跪拜時,雙手雙腳緊貼著大地,雨水和著細沙布滿手掌,第一次朝山體驗到與大地如此親近,讓我感動莫名,竟想躺臥於泥土上,著大地之服,享受大自然的擁抱。雨停了,但臉頰卻是濕的,分不清是殘留的雨水還是止不住的淚珠。問自己為何感動?是朝山?是那一聲聲相續的佛號?還是遇到了最初的自己?

喜歡道場的氛圍,卻覺得佛學艱深,遙不可及,我算是一個逃學的頑童。認識的師姊多年來不曾忘記我,每年必來通知朝山訊息,我卻常因週六工作忙碌,遲遲未能成行,直到今年才終於克服眾多阻礙,我想這就是因緣成熟了吧!

當我置身於如水墨畫般的法鼓山時,突然想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杜甫,若來到此地朝山巡禮,應該就能找到歸依處,不再茫然漂泊了吧!感恩成就朝山行的所有因緣。

【一生・一日】
新任方丈的初心體驗

我是全職義工
打掃也要用禪法
菩薩道上遇見菩薩
著大地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