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村

覓得明師 走上菩提路

◎文/吉伯.古帝亞茲.中譯/法鼓山國際編譯組


▲吉伯.古帝亞茲接受聖嚴師父傳法,致力於西方社會分享漢傳禪法。(Jean Li 攝)
我的一生都在追尋。雖然出生於天主教家庭,但始終未能滿足我的探求,其中最大的疑惑是:上帝怎麼能在創造眾生之後,又讓部分的人在永恆的地獄受苦?隨著成長,這個問題益發令我困惑。之後,我學習了多種武術與探索心靈的藝術,先後跟隨一些優秀的氣功老師,投入各種心的訓練。

不久,我又向另一位氣功老師學習,就在那時,聖嚴師父即將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舉行演講,我在演講幾個小時前才得知消息,於是和同修火速趕往六十英哩外的會場。當時並不知道他是誰,只是有人告訴我:「他是位明師。」

有趣的是,當天稍早,師父抵達洛城的下午,便指示當地護法會召集人李秋頻找一位美國律師,幫忙處理在美國的相關法律問題。「我連一個美國人都不認識,上哪兒找?」師父告訴她:「你會找到的。」對了,我其實是個律師。

找到了師父

師父的演講開始前,我們正好趕到,會場滿是聽眾,唯一剩下的兩個座位,剛好在師父正前方,因為那兒沒人坐,我們就擠過人群,坐到那裡去。當師父開始演講,我閉上眼睛,身體一動也不動地聆聽,心裡想著:「對,真的,真的。對,太正確了,講得好清楚。」當下覺得像回到家一樣,終於知道我在尋找什麼了,正是智慧——美妙、不可思議、直截了當卻又平凡的智慧。

隔天,在前往氣功老師家的途中,心裡下了決定,以後要跟隨師父學習佛法。抵達前,李秋頻已在氣功老師家中,問他能否幫師父找律師。當我進門時,她立刻起身說明來意,話未講完,我一口答應,並告訴她,我才剛聽了師父的演講。

就這樣,我開始跟隨師父學習,以菩提願指引生命方向。當師父要我接受傳法、成為法子時,說明成為法子的三要件:第一是穩固的道德;第二是具備菩提心,也就是願度眾生的熱忱;第三是須有正知見。三者之中,我認為正知見最重要,正知見並不是「心」的紙上知識,而是「心」的直接體驗和透徹運用。有了正知見,道德和菩提心自然隨之而生,正如中峰禪師所言:「悟則會識歸心,迷則轉心為識。」

幫師父處理在美國林林總總的事務,愈參與幫忙,修行也愈得以深入。我知道,這輩子應該早一點修行,還記得第一次與師父、僧團法師開事務會議,見到一位聰慧的法師,我告訴他,「你應該成為一位很好的律師。」師父隨即望向我,指著我說:「而你,應該當個出家人才對!」下一世,這應該是首要大事吧,到時自娘胎出來,我要喊聲「阿彌陀佛!」


▲舊金山道場舉辦一日禪,邀請吉伯.古帝亞茲指導。(舊金山道場 提供)

在當下「休息」

師父教導我最重要的一課是:在當下「休息」。師父說:「我總是在休息,在研修中休息,待會兒也在開示中休息。」這不是俗諦上的「休息」,那是藉由隨順當下的功能或作用,而讓心休息,如實過每一天的生活,卻不執著於任何想法。「休息」讓我們得以清楚明白「因緣果報真實不虛」,我們的心當從身口意業中得到解脫,藉由智慧選擇最好的行動方式,與環境和諧共處。 

成為法子並非有了什麼特權,而是接下任務,獻身於佛法和度眾生。我盡可能不浪費任何時間,全心全意幫助眾生,不論透過講課或研讀佛法。慚愧的是,自己修行尚有不足,但我發願更努力,不浪費任何一口呼吸。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四一五期

如何行菩薩道?

◎果東法師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空性。每個人都具有清淨無染的智慧佛性,只因被無明、煩惱、妄想、執著所遮覆,而無法顯現。學佛的過程,便是透過成佛的觀念與方法,除滅無明煩惱,消融妄想執著,開啟人人的本來面目。

修學佛法有種種法門,大致可分三類:人天道、解脫道及菩薩道。以五戒十善為人天道基礎,以戒、定、慧三學為解脫道的德目;菩薩道則涵蓋三學及五戒十善,乃是佛教的根本。

大乘佛法一向重視利人利己的菩薩行,尤看重以利他的過程,來成就個人生命品質的提昇。凡是愈能夠為人著想,自我中心的執著就愈淡化,而愈有慈悲、智慧。因此剛開始學佛,就要發利益眾生的菩提心。

利益眾生的法門,主要以四攝、六度為總綱,此為菩薩道的專修課程。事實上,《阿含經》也強調四攝法門,透過與大眾結法緣、結善緣的過程,才能自度度人,利人利己。

(摘錄自《福慧好當家》)

生命自覺營心得

願紅塵不迷亦不離

◎陳演焯
▲(僧伽大學 提供)

不是遠遊,不是浪跡,只是在生命的沙盤中,掃出一角空白。

如外界猜測的一樣,出家生活離不開打坐和念經。頭三天,打坐我會睡著,念經我會分心。之後幾日,開始漸入佳境,慢慢理解打坐和念經為何是出家人必修的功課。打坐時,開始感受到向內延伸的寧靜;念經時,亦能體會到向外漫出的悲願。現在想來,那種放鬆的感覺,似乎與我現在身處的環境,再難重遇。

出坡,用世俗的說法便是勞作,不是義工形式,沒有要完成的目標。打板便穿上出坡服,再聽到打板聲,便收拾心情、收起工具。不計較做了多少,享受當下的感覺,一舉一動是功德,也是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只要把心放在手上、腳上、眼上,感受自己的每一個動作。

朝山之行,四點一刻起身,聖嚴師父說,磨難是修行。街燈伴雨瀉在雨衣上,隊伍浩浩蕩蕩。我在排頭,望著前路,山雨淅瀝,前路迷離,雨水順著斜坡下流,化出了條金河,我們是這河上的浪。

披著雨衣,三步一叩,朝拜觀音,膝蓋、雙手、額頭接觸地面,感覺很微妙,尤其雙手觸碰到地面的那一刻,感知到那水是乾淨,冰涼的。法師說,朝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放下自己,留一顆慈悲心,一拜一功德,迴向眾生、迴向父母、迴向身邊的每一個人。

不到兩個星期,沒有離開凡塵,但心卻不俗。回來之後,沉澱了很久,那些日子,似乎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體驗了一個名為「演焯」小沙彌的出家生活。這一刻,那一世可能在平行世界中繼續進行著,而在這個世界的我,只願紅塵不迷亦不離。

不比較的人生哲學

◎王演柔

這一趟旅程,滿載而歸且美好難忘。十一天單純生活所帶給我的,是無比的踏實感,讓我體會很多、學習很多,更深入了解和反省自己。

印象深刻的一堂課是「轉角遇見師父」,常遠法師分享自己成長到出家領執的歷程。在團體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歷和能力,法師秉持「不跟別人比,道心自增長」的信念,與大眾共同學習。為什麼要比較?常遠法師說:「比較其實是為了凸顯自我。但修行是要消融自我,將自己縮得愈小愈好才對。」

一直以來,我都因缺乏自信心而十分困擾,常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不管才能、智力、修養、樣貌、成長背景,覺得處處比不上別人。其實,更深一層往內看自己,會發現跟別人比較時,內心是想展現自己給別人看,而不斷地膨脹。

回頭想想,何苦那麼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面子有那麼重要嗎?了解自己的真實模樣和價值,接受自己的優缺點,單純地做自己才是最踏實、最有保障的,根本不須和別人比較。

這堂課讓我獲得了心靈法寶──「不比較」的人生哲學。當下聽到時,感覺長期綁著自己的束縛,瞬間解開了,身心覺得好輕鬆、好自在。期許自己在往後的日子裡,練習用不比較的心態,踏實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大寮義工心體驗

食物美味的答案

◎莊元玲

先前參加教師禪七、禪五,最開心的就是用齋時間,每道菜都色香味俱佳,曾以為是因禪坐後內心澄淨、五感敏銳,才能體會食物的美好,但這次發心至大寮護七,意外找到另一個答案。

第一次到大寮當義工,從最基本的安全學起。刀具用完要立刻收好;口罩、帽子和圍裙要保持潔淨,隨時戴好;烤盤或大鍋旁很熱,要注意別燙傷;各式物品用完要歸回原位。從認識各式蔬菜、豆類製品到醬料,貴美老師不斷地耳提面命,說的都是小事,但在大寮可是攸關性命的大事。老師的耐心,讓我反省自己對學生是否也能如此。

當學員時,曾出坡做過下行堂洗公器、齋清、上行堂,這次來大寮,恰好將過去的經驗串在一起,做起事來順手許多,也得到一些體會。學做菜很容易,但要像老師發願讓大家吃得健康又開心,可就不容易了。記得有一餐,所有的菜都吃光了,大寮立刻煮麵應急,輪到義工用齋時,剩下一鍋只有湯的麵。沒想到老師適時丟進了幾塊豆腐和九層塔,整鍋麵頓時豐盛起來,好像變魔術一樣!

以前煮菜家人不愛吃,總認為他們不餓,只要餓了什麼都好吃。經過這次大寮體驗,我的想法不同了,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給予適當的質和量,寧可少一點也不要剩一堆,讓每次用餐都是愉快的經驗。

當義工,感覺上是幫助別人,這次護七後,才發現是在幫助自己,找回教學的初衷、找回當媽媽的樂趣、找回當學生的態度,所學所得,比當學員有過之而無不及。

世界佛教村
覓得明師 走上菩提路
【福慧好當家】
如何行菩薩道?
生命自覺營心得
願紅塵不迷亦不離

不比較的人生哲學
大寮義工心體驗
食物美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