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版266期 2012.02.05 出刊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教育文化 心靈成長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焦點報導 
   

聽!無聲之音

編按:八歲時,參與「大悲心起感恩音樂會」演出,
和法鼓山結下深厚緣分的音樂神童牛牛(張勝量),二○一一年底到象岡道場參加了話頭禪七。
年方十四歲的牛牛,在禪七中有哪些體會?本期邀您一同分享。

▲二○一一年底,天寒地凍的嚴冬時節,近五十人參加象岡道場舉辦的話頭禪七。(釋常襄 攝)

──謹以此文 緬懷聖嚴師父圓寂三週年

◎牛牛

二○一一年耶誕節之前,我許了一個願:希望能給自己一個充實、有意義的耶誕節。佛教講有求必應,有願必成,我許下這個願,果然實現了:我到訪聖嚴師父在美國的法源地──東初禪寺,而且還參加象岡道場在十二月二十六日舉辦的禪七。

禪七第一、二天,基本就是熟悉環境和作息,從第三天開始,無數身心的折磨就來了。首先,不適應氣候,得了感冒,所有打坐時段,都在流鼻水、擦鼻涕、打噴嚏,接著是注意力極不集中,同時腿痛、腰痠、背也痠。當暫時不流鼻水,就想盡辦法和腿痛抗拒、再抗拒,就這樣度過一炷香又一炷香。

話頭的答案是什麼?

剛開始十分迷惑和煩惱,剛來時的好奇心和信心,像雲霄飛車一樣一落千丈。所幸第三天,小參開始了,我問查可(Zarko)老師一些問題,同時也進行一些反思和思索。第五天開始,我用觀腿痛、無視妄念等方法,真正感覺到腿上的痛,只有兩成是實際存在,剩下的八成是自己添加上去的。當清楚這點,腿痛就開始離我而去。後來又知道,當一個人心中存在痛和不痛,還存在分別心,這個人仍然執迷於由心所生的感覺和妄念,所以我還需要繼續精進。

小參時,我還問查可「我即是話頭,話頭即是我」是什麼意思?他反問了我一個問題:當一個人的鑰匙丟掉了,十分著急地找鑰匙,他是會一直坐在那裡問:「鑰匙在哪裡?鑰匙在哪裡?」還是會全心投入去找?我瞬間明白,這個人找鑰匙的時候,「鑰匙在哪裡」這個問題即是他,他即是這個問題,與話頭和修行者的關係完全一樣。當我極其想要問話頭,話頭即是我,我即是話頭。

▲十四歲的牛牛(右)跟隨果醒法師(左)的引導,一層層深入體驗話頭禪,領悟到心的無限力量。(象岡道場 提供)

第五天休息時間,突然產生一個問題:話頭的答案是什麼?是可以想出來的嗎?我去找果醒法師,先打了一個比喻,然後問他是不是如此。我說:「平常,我們問一個問題,會有一個答案,問題和答案存在一定的關聯,話頭和它的答案的關係,是不是和前者的關係不一樣?」

法師說:「一般的問題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存在『能所』(或說是主客)關係的,問題是主,答案是客,因為世人對事或對人總離不開『能所』,所以始終處於輪迴之中。為何說參透一個話頭就可以開悟?因為話頭和它的答案沒有『能所』關係,要參透話頭,先得超越『能所』,或者說超越了『能所』,就能參透話頭。如果用想的,必定離終點愈來愈遠。」

將話頭帶進音樂中

禪修結束後,我突發奇想,何不將話頭帶進音樂中?「誰在彈琴?」「什麼是音樂?」「音樂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等等,皆可用作話頭。果醒法師更對我說,當達到「沒有彈琴的我、沒有聽琴的觀眾」時,就可以超越能所了。

參話頭,可以把心愈修愈細,可以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可以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音樂。貝多芬晚期耳聾,為什麼寫出著名的第九號交響曲?其實看東西不是用眼睛看,是用心看;聽聲音不是用耳朵,是用心聽,其他四根也是如此,只要心修到夠細,觀自在菩薩的耳根圓通,六根互用是完完全全水到渠成的事。心的力量無比強大,因為萬象萬法皆由心生,極樂淨土皆在心中,一切皆是由心所化而成。我相信,將話頭帶進音樂中,我會彈出最獨特的音樂!

這次的禪七,讓我無限歡喜和自在,非常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禪修機會,擦擦心中的明鏡,找到心靈的家園,找到真正的智慧,找到極樂的淨土。我也無比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領悟到這點,萬象皆由心生,何必為了一時虛幻的欲望而煩惱? (摘錄。全文請見三四三期三月號《人生》雜誌)

.................................................................................................................................................................................................................

南國的微笑與希望

編按:二○一一年十二月,法青會成員與法鼓山慈基會前往斯里蘭卡,
展開獎助學金頒發、心靈環保活動。
本期跟著青年義工們的體會與感動,邀您感受微笑與愛所成就的希望力量

(慈基會 提供)

難忘小天使與大天使

◎顏瑄

再次踏上斯里蘭卡的土地,內心格外激動!二○○八年,曾隨著法青斯里蘭卡關懷團前往臺灣村,二○一一年,隨著法鼓山慈基會再度回到斯里蘭卡。同樣造訪斯里蘭卡,這兩趟卻截然不同,這回深入北部區域,接觸的都是深受海嘯及內戰影響的人民,雖然天災人禍已結束,但後續引發的心理創傷,卻在人民心中發酵著。

行前得知十一、十二月是斯里蘭卡雨季,殊不知飛機著陸後,每天看到都是燦爛陽光。然而最令我們難忘的,還是那一張張小天使的臉蛋。每天一早,他們都在充滿爛泥的草地裡,成群結隊等待我們到來。隨著「娜魯灣」的歌聲,他們跟著歌唱;隨著「What a wonderful world」的節奏,他們跟著舞動,透過一連串活動、課程與表演,他們感受來自臺灣最真誠的希望、微笑與愛,開懷地點燃了內心的力量。

另一群讓人感動的,是「大」天使們──這趟行程的當地翻譯。他們之中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公務員、商人,有基督徒、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但這段日子中,他們全放下手邊工作、拋下宗教間的隔閡,發心成就法鼓山的關懷行。問他們為什麼如此奉獻?他們真誠地說:「如果遠在臺灣的法鼓山,都願意飄洋過海來關懷斯里蘭卡,同樣身為斯里蘭卡人民的我們,不就更應該竭盡所能地提供協助嗎?」

即便物資缺乏、內心痛楚,讓他們無法在短期內復甦,然而在法鼓山等非政府組織協助下,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透過獎助學金,有能力接受高等的教育,相信他們總有一天,一定會站穩腳步,成為不容忽視的正面力量。

畫出夢想中的房子

◎陳建緯

▲生命因為付出而有愛,法青義工們在斯里蘭卡的服務過程中,實踐生命中重要的信念、價值與意義。(慈基會 提供)

一個國家經歷了近三十年的內戰,終於在兩年前落幕,我們幾個從臺灣出發的平凡年青人,能帶給當地的孩子們什麼不一樣的經驗?這個問題是我出發前,一切思考的起點。

斯里蘭卡重建之路極為漫長,需要每個人民,像螞蟻雄兵通力合作。戰後倖存的孩子們,就是未來的螞蟻雄兵,如果他們懂得欣賞別人不同的想法,就有助於建立合作的基礎,斯里蘭卡就能細水長流地重建轉型。

從這點出發,我們規畫了三天在學校的活動。在有限資源下,我用畫圖紙組成黑板大的創作版面,蠟筆是畫畫的素材。

每個孩子有三次兩分鐘時間,未完成的部分由同學們陸續完成。有孩子畫了一個大房子,同學們陸續著上不同顏色、紋路,加上房子前後的景色,完成後,他透過翻譯告訴我,房子跟他想的不同,但結果卻是他夢想中的房子。

過程中,孩子體驗到與同學相互激盪的過程,了解遇到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都能試著尊重、欣賞他人的想法,一起完成目標。

大學時,開始在法鼓山當義工,十年來,一直有這樣的感受:「當你懂得付出,收穫總是比付出的更多。」斯里蘭卡中北部戰區的孩子,午餐常是當天唯一的一餐,他們生活在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的家裡,房子牆壁上的砲孔、彈孔鑿鑿。怵目驚心的生活環境,與一個個孩子的笑臉,在我的回憶裡形成強烈對比。

因為這趟服務,讓我深刻體認到:「把握每一天」是多麼重要!

感謝每一個相遇

◎金國英

寒冬臘月裡,人人裹衣求暖,不禁再次想起斯里蘭卡的炙熱天氣與溫暖人情,以及那天夜幕低垂時,我在可倫坡機場默默許下心願,希望能再次讓雙腳親吻斯里蘭卡的土地,感受生命跳動的感覺。

一個生活機能不理想的地方,為何想再次造訪?反覆思索,我想是與當地人事物互動,產生深刻的連結吧!在斯里蘭卡十天的日子中,感受當地窮困的生活,他們感謝我們的付出,但我更感謝與每個人的相遇、每件事的發生,所有的一切都富足我的心靈。

回想斯里蘭卡這一群質樸善良的孩子,勇敢面對戰爭的肆虐與海嘯的侵襲。他們露出雪白的齒貝、梳理整潔的編髮、穿起潔白的衣裳,用笑容、用手繪的臺灣國旗歡迎我們。法鼓山提供的獎助學金,讓失學的孩子找回讀書時的笑容與希望。他們溫暖的小手害羞牽著我們的手,捨不得我們走。孩子用繪畫與文字,表達對臺灣的感謝,讓他們在物質與心靈上,更有力量面對嶄新的生命。

與孩子們相處的畫面歷歷在目,唯有親身體驗才能感受我們的責任。我們何其有幸到此與他們相遇,並進入他們的生命中,帶著來自十方的愛,透過我們小小的行動,把愛傳下去。

生命因為付出而有愛,這句話深深感動與鼓舞著我,讓我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信念、價值與意義。因為付出,所以必須學著與不同成長背景、生活領域的人相處,沒有對錯與好壞評斷、拋開先入為主的想法、緩慢自己的腳步,重新學習用心思考處理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人,也在服務的過程中,看見我們的責任、發現他們的需要、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

【法鼓徵文】

心靈環保,幸福20!

一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對生活省思「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與人相處,時時抱持感恩心……,這些實用的「心靈環保」方法,為您的心靈、日常生活,乃至周遭人事物,帶來哪些正向轉變和提昇呢?

2012年,由聖嚴師父提出、四眾弟子共同推動的「心靈環保」運動,屆滿20週年囉!不論是四種環保、心五四、心六倫的實踐,參加禪修、法會、義工服務的心得,還是閱讀師父著作與法語的啟發,《法鼓》雜誌邀您一起寫下生命的「心」體驗,與更多人分享「心靈環保」的幸福故事。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

聽!無聲之音

南國的微笑與希望

難忘小天使與大天使

畫出夢想中的房子

感謝每一個相遇

【法鼓徵文】心靈環保,幸福20!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