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期 2006.03.01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新春特別報導 

人生的轉換,話不盡的感恩

在法鼓山,要感恩的對象實在太多了, 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我成長的助緣、都是我感恩的對象。

◎謝水庸(前法鼓山基金會副秘書長)
由於家庭因素,自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卸下法鼓山專職的工作,為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職場生涯、為期九年半的歲月,畫下一個休止符。

原本這樣一個人生過程的轉換,就像肚子餓了需要吃飯、天氣冷了添加衣服一樣平常,並不需向大家特別做說明,不過這段時間以來,有許多師兄、師姊紛紛詢問:「為什麼要卸下法鼓山的工作?」為了感謝大家的關心,我提筆寫下了這篇文章,同時和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年在法鼓山的體驗和收穫。

算一算,親近法鼓山已經步入第二十五個年頭,這二十幾年來,法鼓山對我的恩澤,一時之間實在無法道盡!在聖嚴師父長期的教誨,以及佛法的引導下,對於修行這條路,我已具備了相當堅固的信心;對於修行的正見、修行的方法,也有了初淺的瞭解。

有人問我,是不是因為某些人事,才決定離開專職工作?對我來說,修行是我人生必走的唯一道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權利」,我怎會因為某些人、或某些事,放棄這麼重要的「人生權利」,離開法鼓山、動搖自己的修行之路呢?

法鼓山就像大海,裡面容納了來自各地、心性各不相同的人。在一起相處、共同做事的過程中,一樣會有彼此意見不同,甚或有爭執的時候,但在三寶庇蔭,以及佛法引領下,再大的爭執都能很快消融於無形;經由雙方的互動,往往更能相知相惜,建立堅固的道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兩位曾經和我一起共事的師姊,一位曾和我負責外縣市的組織關懷,有一次因為看法、做法不同,為了理出一個結論,決定把車子停到路邊,當下協調清楚;一位則是為了南部護法會的運作,曾和我在長途電話中「爭論」了兩小時。然而十幾年來,每當遇到事情,我最先想要商量的對象,永遠少不了她們兩位。
在法鼓山,要感恩的對象實在太多了,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我成長的助緣、都是我要感恩的對象。不過在我內心,最感恩、甚至最感愧咎的,該算是早期參加讀書會的成員了。當時的我,內容講得既不精采、也不圓滿,但大家還是給我最大的包容。

二十幾年來,我該感恩的法鼓人太多太多了,無法一一枚舉,不管如何,我相信大家都能一起在菩提道上,彼此相互勉勵、包容、感恩,共同成長。
.................................................................................................................................................................................................................

【讀者迴響】

我也是當年的小王子

◎游果試
看到《法鼓》雜誌一九三期刊登〈當年的小王子長大了〉一文,參加大專禪七的小王子,如今已慢慢長大,努力讓佛法在發揮更廣大、更久遠的安定力量,令我非常感動!想起十年前,我也參加了大專禪七,看完這篇文章,特地翻出十年前禪七後(禪七期間不能寫筆記)回到家憑記憶寫下的日記,當中一天大略是這樣寫的:

•一九九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昨晚向一位法師說,我原本有運動傷害,盤腿造成右膝腫起來,她要我別硬要盤腿。然而,平時凡事要求超人一等的自己,眼看別人精進地用單雙盤,自己只能散盤,心裡怎樣也不願意啊!於是單盤、散盤輪流,十分不舒服,碰巧又肚子痛,一直想跑廁所,心情好亂。

下午時小參,法師幾句話,令我的心定了下來。「禪坐是來鍊心的」,面對腳傷,「要像牽一隻牛一樣,繩子綁在牛身上,拿在手中,便可隨它亂走,及時拉回來即可」、「要看著它,但不要時時管它」。

痛苦的一天過完,痛也好了一點,心中不禁珍惜起身體較為安適的感覺,難得的七天,要有健康的身體修行真不容易。

晚上開示的時間到了,這是我生命的轉淚點。

「我從昨天就沒要求你們鍊腿,不要像牛一樣,有三條路可以走,卻角觝在一面牆上, 一直鑽……不能雙盤就單盤,再不然就散盤,若你說我的腿是鋼條,好,沒關係,就伸直好了……痛的受不了就放腿,不要像熱鍋上的蝦子,又搓手,又搓臉……」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不凡,但自己卻是最平凡的,要承認自己是個平凡人!」

這些話,一句句滲入我心中,使自己瞭解許多事。幾天過後,意識如同被洗過了一樣,好欣喜。「你們每天都被我『洗腦』,洗的是煩惱。」師父在早上開示時如此說。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已經十年了,心中仍感謝聖嚴師父的慈悲,以及大專禪七的恩惠。學佛的路或許長,但有大家的扶持,讓人更努力。

.................................................................................................................................................................................................................
【遇見一本書】

學會「病得很健康」

◎張念民(新加坡)

人到中年,原本健康的身體突然出了狀況,東奔西跑四處求醫,卻不得要領,心中深感無奈,情緒也因此一落千丈,意志消沉。

養病的日子度日如年,一天來到了新加坡光明山法物流通處,看到聖嚴師父的著作──《病得很健康》,仔細閱讀,頓時感到茅塞頓開。

師父在書中提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體驗了諸事無常的觀念,生病心要鎮靜,不要一病就覺得自己完了,不要自己嚇壞自己,應該用禪來安定身心,過正常的生活。」

師父還提到,很多病的起因本來是「心病」,後來才變成「身病」,身病又導致心病,兩者便會起惡性循環。身可
能會病,但心可以不苦,所以心要常觀空,觀無常、無我,則重病會變輕,輕病漸漸轉為無病。

師父的話,使我如獲良藥。是呀!回想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常被無明煩惱糾纏,不得一刻安寧,卻習以為常而不自知,在這種狀態下才引發了「身病」,如今又陷入「身病」中煩惱,如果沒有佛法,真不知如何從中解脫出來啊!

「病苦是悟道的助緣」,這句話一點都沒錯。找出了病因,我開始調整情緒,放下執著,按照師父講的「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的處事法則,從心靈和藥物雙管齊下,病終於得到了控制,心靈也變得健康了。

經歷了一場病,就如經歷了一場生命教育,從這段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佛法真是指導人生、圓滿人生的世間善法。佛陀以自己苦行,為我們總結了那麼實用的法;聖嚴師父苦口婆心,為我們闡述這些佛法,讓我們能在五濁世界中蒙受法益,離苦得樂。

感謝師父的智慧掌中書,伴我度過了生命的低潮期,在此我誠意推薦給大家,讓無病的人更珍惜健康,生病的人病得很健康。
.................................................................................................................................................................................................................
【營造和喜家庭】

凡事包容,婆媳關係沒問題

◎黃太平
同一屋簷下,婆媳紛爭,是家庭中常有的事,我們家似乎也難以避免。同修常會嘮叨信仰基督教、擔任國中老師的媳婦;而媳婦則向我表示,婆婆很難溝通。

有一次媳婦又問我:「為什麼總是無法和媽媽溝通?」當公公的我,趁機和她分享自己學到的佛法觀念,「就像你班上的學生,有的功課好,有的較差;有的學生容易溝通,有的學生活潑、好動,這因為每個人福報不同,家庭背景有差異,習性當然也就不同。」

「好的學生固然令人歡喜,表現差的學生,我們就以關懷代替責備,以商量代替命令,凡事包容、凡事感恩,《聖經》不也說:『凡事盡心盡力,其餘交給上帝』嗎?」接著,我又和她分享「四它」、「四感」,「難溝通的學生、難溝通的媽媽,都是你我成長的助緣,應該感恩,感恩他們給我們成長的機會。」我很慶幸,媳婦和我一直都溝通順暢。

對於同修,我常常勸她:「少念兒孫,多念佛」,古人不也說過:「兒孫自有兒孫福」嗎?「身為長輩的,其實不需要為他們操太多心,畢竟他們都成年了,也都受過高等教育,知道的、瞭解的,不會比我們少。」
看到兒孫做了不合己意的事,睜一眼、閉一眼也就過去了,凡事一定要去計較,於事無益;一直把事情放心上,遇小事則發脾氣,非但無法贏得兒孫的尊敬,自己也活得很苦,所謂「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心量不放寬廣一點,怎能當別人的公婆呢?
..........................................................................................................................................................................................................
分享您的「生活佛法」!

看了每期《法鼓雜誌》,
各地讀者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
您一定獲得不少感動。
學佛修行過程中,相信您一樣有很精采、很動人的故事。
可別將您的體驗「藏」起來哦!
不管您是:

(一)上佛學課、參加活動、做義工的心得
(二)運用佛法和家人、朋友相處的經驗
(三)以佛法觀念面對人生困境的體驗
(四)閱讀一本書的收穫和啟發

快快提起您的筆,投稿「生活佛法」版,
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成長。

來稿請寄:
台北市112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雜誌 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c.com.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一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本刊將不另行通知)
..........................................................................................................................................................................................................
 
人生的轉換,話不盡的感恩

【讀者迴響】

【遇見一本書】

【營造和喜家庭】

分享您的「生活佛法」!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