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期 2004.12.01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台灣大學法鼓人文講座」第三場講座,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勞思光進行演說。(李東陽 攝)
法鼓人文講座 勞思光院士台大演講

面對西方現代文明困境 中國人文教育可提供化解之道

【楊雅穎/台北報導】「台灣大學法鼓人文講座」第三場講座,十一月五日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勞思光,於台灣大學校本部以「東亞文明與現代文化──前現代性、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為題展開演說。這是繼邀請劉述先、許倬雲兩位院士之後,所邀請到的哲學大家。勞院士從中國和日本的現代化發展過程裡,檢視兩者的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衝擊下,發生了哪些抗力;並從中檢視是否有些傳統文化的特質,特別具有潛力,足以做為未來文化發展的參考指標。
演講一開始,勞院士便指出,任何一個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必定會產生「抗力」與「潛力」兩種排斥和潛伏生存的力量,文化愈深厚者,面對外來文化時產生的抗力就愈強烈。他以清末洋務運動和日本明治維新為例,兩者同是因應現代化衝擊而生,中國變法維新阻力不斷;明治維新卻順利把日本帶向現代化。他認為,日本文化多從外在移植進去,較少自己生成的文化,因此面對外來衝擊,排斥性自然不如中國強烈。
勞院士分析,中國文化結構相當完整,從個人到社會之間連結緊密,不管是個人生命、家庭,或是政治發展,都維持一脈相貫的價值觀。以政治來說,中國人眼中的美好政治,其實是生命人格「正心」的延續,政治問題不過是道德問題的擴張。如此緊密連結,使中國在面臨西方強調物化、一切以現實利益為考量的衝擊時,顯得特別排斥,導致現代化過程困難重重。
但時代演變至今,西方現代文明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人們開始懷疑:過去西方所強調的理性,不足以做為合理化的唯一判準。勞院士認為,面對這個困境,正是我們回頭尋找中國文化潛力的時機。他指出,強調人格意志培養的中國人文教育,其人格養成是全面性的,這點正足以彌補西方現代文明的思考困境;若能參考中國文化,必定可以為西方此刻面臨的困境,找出一條化解之道。
◎法鼓人文講座完整內容,請見http://ceiba.ntu.edu.tw/course/329013/index.htm
 
法鼓人文講座
北京清華大學設立


法鼓人文講座
勞思光院士台大演講

法鼓山佛像安座裝藏鈔經展 祈願佛法千年永續

WYPS台北論壇 青年代表學習正面思考

「景觀維護」尋找種子隊員
 
[回上一頁]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