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建設法鼓山
176期 2004.08.01 法鼓雜誌查詢

生活,就是修行──禪與日常生活(下)

禪的修行,
目的是要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身心平安、少煩少惱,
所以學到觀念、方法後,
一定要經常練習,才能達此目的。


◎聖嚴師父

在中國禪宗的傳承上,至今尚有臨濟和曹洞兩個宗派,教人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臨濟宗的方法是參話頭,曹洞宗則為修默照。

參話頭,即心裡平靜時自問:「未出娘胎前,我的本來面目是誰?」這一話頭不是用頭腦去思考,或者由「我」來回答,而是由話頭自己給答案。用頭腦思考,想出來的是煩惱、是分別心,而不是智慧。

但在心情混亂時,則先問:「是誰的心情在混亂?」心情混亂,內心一定不快樂,既然不快樂,為何這個「我」還要自願不快樂呢?這一問,混亂的心自然會平靜下來。當心平靜後再問:「我的本來面目是誰?」

話頭的目的,主要是將自我中心的執著,逼到死角去。唯有自我中心粉碎時,與解脫相應的無漏智慧才會現前。大乘佛法主張眾生平等,不僅眾生和眾生是平等的,眾生跟諸佛也是平等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佛性就是我們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

曹洞宗是修默照的方法,日本稱之為「只管打坐」。「只管打坐」就是腦中不要想到我、身體、環境、心的問題,只知道在打坐。所謂「照」,是清楚地知道在做什麼,「默」是心不受任何狀況的影響而起波動。

默照的修行法,先放鬆身心,然後放下身心。在任何時間都不著急、不緊張,便可不起種種的情緒波動,是謂「放鬆」;至於「放下」,則是連自以為是「我」的自我中心也要放下。什麼都放下時,就不會有「這是我」、「這是我的」種種執著心,這一樣也和無漏智慧產生相應。

平常生活裡,不論是一個人獨處,還是與人互動,我們的心常常散亂慣了,很容易受到各種狀況的影響;有的人觀念上很清楚自己不該起煩惱,然而心情一旦受影響,還是照樣起伏波動、無法控制,因此,我們還是要不斷地練習禪修方法,使心平靜下來。

想要讓心安定,不一定要藉由打坐,但是要持久地鍊心,打坐卻是最有幫助的。不經打坐就能在生活裡除煩惱,是有這個可能,然而,各位不要存有這種占便宜的心理。以我來說,二十八歲時,我已有很深的體驗,可是三十歲時,我仍閉關修行了六年,現在雖然老了,我還是經常打坐。禪的修行,目的是要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夠身心平安、少煩少惱,所以學到觀念、方法後,一定要經常練習,才能達此目的。一開始就想除煩惱,可能性並不大。(全文完)

(二○○四年四月三十日,講於瑞士首都伯恩市的現代展覽廳Switzeland Medienzentrum Schulmarte Bern。姚世莊整理)





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前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