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青年開講~山海相遇』活動報導-2015/2/14

 紫雲寺「法鼓青年開講」,山與海的真誠相遇
 
法鼓山高雄紫雲寺舉辦的「法鼓青年開講」系列活動, 於2月14日邀請台灣的兩位傳奇女子~梁琴霞與李寶蓮對談,與現場150位聽眾一起走過他們的生命旅程。
梁琴霞曾以水手之姿,帆船環航地球一周,李寶蓮則為隻身翻閱喜馬拉雅山的勇敢女性,返台之後則成為女農,以勤懇態度向土地討生活。

從旅行的起點開始,李寶蓮提及她的壯遊經驗,說起年輕時不見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十分確定自己不想要什麼。當他發現,一般大眾所認可的「高速發展列車」,竟是往自己不能認同的方向駛去,她立刻決定「跳車」。離開之後,他投身大自然,曾在北歐森林以帳篷獨居四個月。這段期間,外在環境是辛苦的,內心卻獲得從未有的豐足。「那時候我覺得,如果我現在就死去,也了無遺憾。」

梁琴霞則呼應,只要我們聆聽心聲音,天地會一直把機緣送到我們眼前。「問題是,當機緣來臨時,我們有沒有勇氣去把握?」思及此處,李寶蓮提出一個自問:「有時,我在想,我們能以直覺回應宇宙,是否來自我們善於獨處、享受孤獨?」梁琴霞深感同意,他認為獨處的核心概念,在於時時保持覺照。「外在的世界就像輪子,我們的心就像輪軸。輪子飛快,但輪軸始終不動。」然而梁琴霞也謙虛表示,自己只是說得出來,但卻還不能時時做到。「可能我這輩子都沒辦法完成這個課題」。

關於聽眾最有興趣的「行旅經驗」。梁琴霞向觀眾拋出大哉問:「到底怎樣才算是旅行?現代人用飛機可以一下子抵達遙遠的國度,但是他的心是否旅行了嗎?」李寶蓮同意旅行的內涵並非收集各地風景。她舉出自己曾花五個月從四川走到拉薩,相較於搭飛機兩小時速達,這樣的行為實在不智。「但後來我發現,相較於那些搭飛機的人,其實我用最短的時間,走到精神的最遠處。」這些旅行經驗,成為日後「討山生活」的養分,她開始把自己「種在」一片土地上,雖然身體無法移動,但用旅行的心情過活,才讓每一天都成為「真正的旅行」。

講座邀請五位也具備行旅經驗的青年代表,和講師互動交流。來自台南的吳比娜,喜歡在各地行走,也善於筆耕。他提問「生命與寫作的關係」後,李寶蓮道出體悟:「當我有寫的恐懼,就不會有寫的自由。」所以執著於寫,不如踏在土地上;獲得真自由後,反倒內心沛然莫之能禦。寫過多本書的梁琴霞則回應,創作的熱情如河水,形式則似河之兩岸。有河有岸,方有河川之景。不必預設過高目標,用心生活即是。

現場觀眾也熱絡提問,有人問到:「當您們覺察自己是『善於孤獨的人』後,如何在安適於孤獨後,又能帶著這份孤獨,重返人群?」二位講師則以「欣賞多元差異,做好來到眼前的每件事」予以回應。

水手小威與女農阿寶,在紫雲寺有了第一次的山海相遇,迸發出智慧火花。原來,旅行,不只是向外遊歷,更多則是向內探索。兩位講師也期許在場青年,人生這趟大旅程,正是教我們「如何在無常中活著」,每一天都可以用旅行的心情,品嘗平凡踏實的生活。
◎文/陳育萱、黃憲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