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唯識的教理與止觀修行』活動報導 2018/6/9


20180609唯識的教理與止觀修行活動報導
唯識無境,解脫心中修
6月9日法鼓山紫雲寺特邀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蔡伯郎教授為南部大眾講解唯識的教理與止觀修行,讓大眾有因緣瞭解唯識學,了解經典的奧妙,了知內心活動的狀況,增添生活中行解上的活用。兩百多位信眾齊聚一堂,歡喜聆聽唯識學的賴耶緣起,期能把「唯識」學好了,生活佛法就更容易融會貫通。
蔡教授,擅長的研究領域為唯識學與部派佛教。教授首先講述唯識學派的起源,唯識學派在佛滅後約900年,由彌勒菩薩、無著菩薩至世親菩薩在印度所傳承下來,直到唐貞觀年間,玄奘大師遠赴印度求法,並將大量的梵文經論帶回唐土,同時進行漢譯工作,其中其與弟子窺基法師將世親菩薩所著的《唯識三十頌》,以及當時對此《唯識三十頌》做注釋的十大論師之釋本,糅譯成《成唯識論》,窺基法師並為其做《述記》,自此開創了中國的法相宗。
教授提到大乘佛教中主要有三個系統,分別為中觀、唯識與如來藏。中觀:以龍樹菩薩為首,龍樹大約是西元150-250年間的論師,其後有聖提婆、佛護、清辯、月稱等論師,紹述其中道思想;唯識:以彌勒、無著、世親菩薩為主,闡述阿賴耶識、三性等思想;如來藏:如來藏系經典之出現,比唯識稍早一點,大約出現於南印度,主要的思想為人人皆有佛性,眾生的佛性本自具足,只因被外在的客塵所染。教授舉《如來藏經》如來藏九喻之一的真金像喻來說明何謂如來藏:如來藏就像一位旅人身上帶了真金像上路,因為擔心遭奪,以穢布包裹真金像,但是在旅途中,這位旅者突然命終,金像被遺棄在路上,因有穢布包裹,眾人看到都嫌惡,直到具天眼者看見包裹在穢布中的真金像,將它拾起並打開,才又從重新顯露本然的金像,金像自始至終本質沒有改變,只是被穢布包裹尚未彰顯出來而已,如同人人本具的佛性,只因被客塵無明所染污而覆蓋了自性清淨心,而在修行過程中,就是用各種方法去掉客塵使本心能夠彰顯。

蔡教授幽默風趣的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引大眾進入佛教的歷史脈絡,並從中進入唯識的教理,不僅僅是唯識,教授也將與其並列的派系做一個說明,在不同思想的對應下更能夠釐清唯識學的教理。唯識是瞭解自己的真正學問,也是入禪的基礎,禪門說明心見性,唯識講轉識成智,二者實為不二。7/28紫雲寺特邀果暉法師主講「次第禪觀—以安般法門為主」,期能透過次第禪觀的認識,深化禪修的基礎,提昇身心的健康,體驗禪的清涼妙用,歡迎大眾報名參加。
◎文/洪以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