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活動報導-2016/07/29~31

紫雲寺於7/29~7/31邀請果謙法師講授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課程,在夏日酷熱的夜晚, 7/29晚上七點,大殿已陸續坐滿,個個神情寧靜、氛圍安定,有從台南、屏東遠道而來,更有七、八十歲老菩薩精進來學習。於一天疲憊工作後,三百多位會眾帶著熱切求法的心聽聞佛法。

果謙法師以輕柔堅毅的法語,帶領大家探索地藏菩薩的大願心。果謙法師分享,修學佛法路上就是不斷懷疑、不斷找答案,找到答案進而斷疑生信,過程中思維正見最為重要。佛法生活化才能發揮淨化人心的效果,也就是遇逆境要轉念、逆向思考、正面解讀,從而得到感應,而感應的力量是來自對法的信心。學佛是為了〝轉識成智〞,所謂〝識〞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智〞是真如本性的智慧。

讀地藏經有禁忌嗎?很多人有疑慮,其實地藏經內的鬼神眾皆是受地藏菩薩教化、是善根深厚久修定慧的菩薩行者。讀經的功能:明心、解義、修定、弘法、護法、超度及祈福。地藏經裡,佛觀娑婆世界眾生根性剛強難調難伏,才用苦切語,極惡辣語來替代妙法,讓剛強眾生升起怖畏心而不敢造惡。心不自在安穩業障深重者,修持地藏法門能除罪業,從障礙中得解脫。地藏菩薩又名「善安慰說者」,就是很會說法來安慰他人,他所演說的佛法,能夠善巧開導初發心修行的眾生,使他們修學大乘佛法,不致因心性怯懦而不敢求大乘佛法、不敢相信眾生將來都能成佛。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都非常渴望、樂意接受地藏菩薩的教化,並因此而得到超度。

地藏經裡所說〝業感緣起〞:眾生貪著五欲而造惡業,好比以舌舐刀上蜂蜜,雖可暫嚐甜味,然必遭受刀割之苦。果謙法師更以〝賴耶緣起〞的唯識觀點,闡釋地藏菩薩法門,萬法唯識、一切法是心識所變現,可彌補業感緣起因果論的消極面。聖嚴師父曾鼓勵受苦難的人,今生受苦難是過去世自己發願的,是菩薩示現來鼓舞世間眾生,即是佛門所說,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轉念〞也是賴耶緣起的顯現,現在、未來都是自己可掌握的,過去所做的業雖不可消但可經由懺悔、行善而轉變,禍福由因改變在緣。另外〝真如緣起〞:如何透過修持將過去所造的業降到最低,談未來目標,突破過去開創未來。即是活在當下,將自己歸零不管過去、未來,以清淨心發菩提願,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不管過去業力,要發成佛的願,實踐大乘菩薩戒所倡的止惡、修善、度眾生。學習地藏菩薩的修行方法:像大地能夠孕育、承擔、儲藏一切,一切好的拿出來給人,壞的自己收下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只要有邪見、我見,就有閻羅王,刀山油鍋是果報也是由心識變現出來。對照楞嚴經所示,淫習、貪習、慢習、瞋習、詐習、誑習等惡業,就菩薩的假觀,當生起無明煩惱的時候,要怖畏當來的果報,才會厭惡當下的惡因。另外懂得感恩更能獲得心靈滿足,「我只看我所有,不看我所沒有」,聖嚴師父曾說,現在所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擁有再多也不滿足,就是窮人。正信佛教徒應是,面對因果要盡分隨緣,無論好壞都歡喜承受,盡本分而不掛懷於心;面對因緣要隨緣盡分,把握因緣,努力盡力就有無限希望。

果謙法師以生動、生活化的影片分享會眾:人人都是獨特、創意、具開發潛力,應尊重、扶持,令師長頭痛不已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能成為知名舞蹈家……同一個城市,有人拾廚餘度日卻能感恩滿足,全球每日有2萬5千人死於飢餓……來世不動產以詼諧手法說明人一生所作均記入阿賴耶識,業緣成熟即受報……穿著得體的人昏倒大家會去幫助,流浪漢昏倒卻沒人關心,我們是否太習慣以金錢去評斷人的價值卻不自知……習慣與辛苦貧窮小販殺價,卻花大錢買昂貴物品不手軟……黑洞顯現人心的貪得無厭……。每個故事都令人深切省思。緊湊的課程,學員總是一聽搖鈴聲就全員到齊,下午容易昏沉時段亦是求法若渴的專心聆聽,經由討論並分享:修六度來世會得福報,但富貴修道難,富貴之人安樂易放逸,放逸後又容易墮惡道,也就產生三世怨的輪迴,提醒大家學佛應該要發願不要只求福報。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最好磨練機會是當義工,鼓勵大家當義工。台南分院的信眾說,看了來世不動產影片體會,當蟬生命短暫雖不造惡業卻也無法修行,大家應該警惕。

果謙法師期勉,鼓勵大家一起來做義工一起行善、弘法帶動善風氣。第六意識能造善、惡業,所以要先從行善造善業來清淨第六意識,進而改變堅固的第七意識之我見。現代人心冷漠怕被壞人詐騙傷害而處處提防,而忘了善護自己救人的菩提心。生命的挫折如一道牆,這道牆並不是為了阻擋我們,這道牆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想達成目標。有如祖師大德及聖嚴師父都是以一己之力,不畏艱難、為法忘軀的精神弘法,推動人間淨土。對眾生,聖嚴師父開示影片所提,佛菩薩具足大慈悲心,雖與眾生無緣,但也發大慈心而救度,是名無緣大慈,佛菩薩之悲心,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感同心受,又其悲心廣大無盡,視一切眾生的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故稱同體大悲。對自己,《阿含經》中的經文所說「無明所繫,愛緣不斷,又復受身」,我們應感恩身體可以成為修行道器,卻又能不貪愛執取,臨命終時就能瀟灑放下,如此才是自在解脫。

文/張瓊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