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活出生命的意義 許仁壽暢談學做觀音

古詩云:「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匆匆一生所為何來?9/2下午14:00-17:00,法鼓山護法總會副會長許仁壽老師無畏颱風即將來襲,再度受邀至臺南分院,進行第三場「禪悅的人生」講座。以《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心經》等書,深入淺出暢談以悲智雙運、福慧雙修,學做觀音,自利利他,活出生命的意義。


「意義」的認定是主觀之見,一開場,許老師提出一個大哉問:「如果做到光宗耀祖、造福鄉梓、廣種福田、廣結善緣,算不算活出生命意義?」「當然算啦,活出生命意義了。」自問自答後,許老師又拋出一個問題:「活出生命意義的同時,也能得到快樂嗎?」會不會賣力活出生命意義,卻受盡委屈而鬱鬱寡歡?


許老師實例說明:有位殷實商人,兩年內所費不貲,援助同父異母的胞妹治療癌症,癌末期間,接她回家用心照護。繼母不但沒肯定他,還對他百般挑剔苛責詆毀,導致他罹患憂鬱症。此人慈悲為懷,事業有成,妻賢子孝,福德圓滿。可惜未能以智慧轉念,放不下繼母惡言糾結而抑鬱成疾。因此,實踐生命意義,不僅要用慈悲對人,更要以智慧處事,才能活出怡然自在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對於聖嚴師父說「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許仁壽老師用故事說明。約半世紀前,有位約30歲少校罹患痲瘋,從前途似錦的軍官,變身為被拘禁的痲瘋病患,對未來充滿絕望,放棄自己。一段時間後,在院中為病友代筆寫信、讀信,病友知其好酒而以酒品酬謝。偶然機緣下,少校開始學佛、講經、修行,不再借酒澆愁。他在90歲臨終前,發願來生還要成為痲瘋病人,以法身慧命度化病友。少校一念斷惑業苦,用悲智取代無明,歡喜受報並發願乘願再來。


一般信眾到民間信仰觀音亭與正信佛教道場拜觀音,有何不同?若抱持有拜有保庇,圓夢事成後還願的交易式心態,到哪裡拜確實沒有不同。但是,從拜觀音而後修學觀音法門,轉念面對人生考題,以感恩轉化怨懟。學習觀音菩薩以慈悲使人少煩惱,用智慧讓自己不操煩,拜觀音才有更上一層的修行意義。


如何學觀音、求觀音、做觀音?許老師闡明《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一書,觀音法門涵蓋兩則心要——自利與利他,依據經典,可由七個法門契入。七種法門中,《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和《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是直契佛智,究竟、解脫、自在的法門;也是兩個更深細、微密的法門。


許老師解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義:以「深般若」觀照諸法空相,不執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為「我」。生命的歸趣是以平等的慈悲,加上無我的智慧留惑潤生,度苦厄得大自在,人人皆可成為「觀自在菩薩」。《楞嚴經》部分將留在下一場講座說明。


顧元芳分享道場女眾遠多於男眾,或許從職場到家庭,女眾所承擔的多重角色責任,較諸男眾要承受更多的苦。所以女眾積極修學佛法,像許老師講的,期能從中開啟慈悲與智慧,知苦了苦。王玉霞曾到殯儀館參加告別式,對「苦非苦,樂非樂」這幾個字,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對應聆聽許老師的講座,她發現「苦」、「樂」就在一念之間。人學會轉念,無「苦」亦無「樂」,只有「自在」。


法鼓山臺南分院表示,許仁壽老師「禪悅的人生」講座,接下來還有9/9(六)14:00-17:00、9/10(日)9:-00-12:00兩場,歡迎踴躍參加。其他活動訊息,請瀏覽臺南分院網站:https://tainan.ddm.org.tw/。


文:陳昭昭
圖:雷貞貞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