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佛在靈山莫遠求 臺南分院果醒法師主講〈觀心銘〉

《西遊記》偈言:「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觀心銘〉亦云:「心本是佛」。3月19日9:00-16:00,法鼓山臺南分院禮請果醒法師,以「本來面目-〈觀心銘〉觀心悟境」為題,為近百位信眾、義工,循序闡示明末憨山大師〈觀心銘〉禪修心要,同時分享佛陀及高僧大德實例。法師融合法義實證,幽默風趣妙語如珠,與信眾一問一答,機鋒更迭互動熱絡。


〈觀心銘〉開宗明義云:「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這四句詩偈,果醒法師揭示清楚指出心本無相,身體也只是色相並非法身。然人常執著外境與他人言行,連結成草繩蛇影的記憶自導自演,一再重播自苦惱人。詩偈已明示:「但凡有相,不是本真」,故「莫任妄想,妄想生怪」。佛陀面對琉璃王出兵殲滅釋迦族,一時念起,「急處迴光,著力一照」,瞬間明白乃業報所致,於是放下阻擋與哀慟。頓時,「雲散晴空,白日朗耀」,安詳立現。


凡夫既為「無明」公司員工,難免有菸癮、酒癮、咖啡癮等。如何有效戒癮?果醒法師建議切莫與癮習直接對抗廝殺,原則上,將注意力放在「決心」和「量」。偈曰:「念起即覺,覺即照破」,一旦覺照要戒癮維護健康,不妨先放鬆身心,提起「決心」,再由「量」做起。初始針對成癮之物稍減量,慢慢做到「境來便掃」。接著,逐漸將「量」愈減愈多,最終以毅力戒斷舊癮習,建立良好新習慣,此乃「掃即放過」。


果醒法師以唐代趙州禪師公案,和當代親子溝通、夫妻相處、職場議事、生死大事等諸多實例,夾述闡明娑婆世界的「善惡之境」、「凡聖之形」,無非「隨心轉變」、「應念而現」。人若「持咒觀心,如磨鏡藥」,即可照見一切現象皆中性。善巧運用「借位明功」、「借功明位」,培養「沒有想要怎麼樣,也沒有不想要怎麼樣」的態度。體現發揮無所不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明瞭「現象-因緣有,無相-自性空」,將有漏眾生用「顛倒-蜜羅波」,轉化成無漏佛用「真如-波羅蜜」。自能撥雲見月電光悟,從五(蘊)聚落游牧,翻轉至環遊華嚴世界。


信眾葉菲英表示,感恩果醒法師法布施!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法師提到跳脫鑽牛角尖的自創性記憶,放下分別心,回到本來面目,才能活得不苦。法喜充滿的方錦鑾感慨:「每人根器不同對佛法體認殊異,但同樣都是具足佛性的武林高手,可惜卻常自廢武功。」她進一步說明,若能回到方法,如詩偈云:「熟處若生,生處自然」,當可自在優游江湖。


許定慧從果醒法師的開示,體會到人依據舊記憶,主觀衡量客觀外境事務的好壞成敗,往往因此纏繞在糾結中走不出來。如果平日常練習專一活在當下,面對外境知了便了,如法師所言:「讓能所的波浪回歸大海」,那就更接近「無心」、「無我」。王錦源特別有感觸的,是法師鼓勵大眾再忙也要天天禪修定課,即使簡短幾分鐘也好,就是不要間斷。他以 聖嚴師父終身學習及僧團法師為榜樣,持咒、誦經、拜佛、閱讀《法鼓全集》等,願三學增上、三輪體空、精進不退。


文:陳昭昭
圖:陳慧玲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