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禪坐共修心得】 運用「四行」來生活

今天參加禪坐共修,很感恩演傳法師的開示,讓我們不只來禪坐,更清楚了解法鼓山的法脈傳承,以及如何將學到的佛法實踐於生活上。

法師根據聖嚴師父的著作,為我們說明中國禪宗的發展經歷幾個時期,從純禪時代、禪機時代、禪的爛熟時代,之後中國禪開始衰微,直到近代由虛雲老和尚及師父等致力復興,師父還創立中華禪法鼓宗,我們現在才有福報來共修。

禪修不只打坐,重要的是心法。法師用淺顯的方式,告訴我們菩提達摩祖師留下的教法「二入四行」,以及如何運用於生活。「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指對佛法真正的理解;「行入」是指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包含「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法師說,我們可以學達摩祖師讓自己「心如牆壁」,不是對任何事漠不關心,而是當一面牆,無論被裝上什麼、畫上什麼,外在樣貌改變,牆還是不為所動。就像我們遇到任何境界來磨練,心可以保持和打坐時一樣,清楚知道一切外境,一如清楚知道腿的痠麻痛,但心不產生抗拒,平靜無波動。

法師讓我們就「四行」進行小組討論,生活中遇到事情時如何運用「四行」。以下是對法師分享內容的整理和體會:

一、報冤行: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無法掌控的情況,例如與人莫名地不投緣、被刁難,或是生病、打坐時身體不適等。法師說,從佛教的三世因果論來看,很多事情發生一定有原因,但我們不一定知道為什麼。有因就有果,有結果產生,一定有其原因。 法師強調,除了信因果,也要了解因緣,因緣與因果密不可分。面對不如意的果報,我們學習接受,也可以想辦法創造善的因緣,去改善這個結果,例如打坐時用不上方法,其實是反映我們平時是否做到禪修五調: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想在方法上有進步,就要在五調下工夫。

二、隨緣行:生活中遇到任何情況,知道是因緣和合的現象,所以不執著,隨順因緣就好。例如打坐時身體舒適安定,心裡覺得開心,不自覺貪戀在那樣的狀況裡,下座後還暗自得意。這時要提醒自己,順境時不沉浸在開心的境界,隨緣放下自我的執著,平常生活遇到快樂開心的事,更要這樣提醒自己。 又例如,我們很期待一場聚會,時間到時,偏偏身體不適,或種種原因錯失;又或是,我們在職場努力做事,但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饋……這時要告訴自己「隨順因緣就好」,知道自己努力過,而結果不是我們能決定,就放下心裡的執著,不讓自己的心被影響而生起煩惱,這就是「隨緣行」。因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產生的現象,我們只要隨緣盡分,盡分隨緣。法師特別強調,隨緣不等於隨便,凡事還是要盡力盡分,再用隨緣的態度面對結果。

三、無所求行:以無所求的心態,盡本分將該做的事完成,沒有多餘的想法。法師說,就如同打坐,如果一心為了開悟而打坐,反而不容易成功,凡事有冀求心的時候,結果往往不如預期。當放下多餘的心思,用單純專注的心,努力做好每件事,往往會有意外收穫。這讓我想到師父說過,凡事抱持「有也很好,沒有也沒關係」,這樣我們的心就能更輕鬆,也更清淨。

四、稱法行:萬事萬物都是持續變化的,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就像禪修時,我們看著自己念頭的來來去去,慢慢地體會身體的覺受,到很安定的時候,引磬聲響,才發覺時間已經過了很久。當專注在方法,自我的執著不知不覺就減弱。常用禪修的方式去面對生活,「凡事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需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就會更容易放下自我中心,減少執著,內心便能保持平靜,也更能體悟何謂空、無我、清淨的自性等。

這是今天的體會,感恩法師的用心,真的受益良多、法喜充滿。感恩。

◎文:張美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