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太虛、印順、聖嚴三法將對佛教現代化的抉擇」學術講座報導

太虛、印順、聖嚴三法將對佛教現代化的抉擇」學術講座報導
 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人間淨土
 大師的抉擇與修行的指要
2011年6月19日寶雲講談學術講座,由聖嚴教育基金會董事、國立屏東商院林其賢教授主講「太虛、印順、聖嚴三法將對佛教現代化的抉擇」。現場座無虛席,250位學眾專注聽聞,振筆疾書,提問熱絡。
林教授以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為主要內容。論文將無著菩薩以金剛杵譬喻般若的形象概念,結合「苦、集、滅、道」的診治程序,作為論題的觀察框架,精闢論述在佛教現代化運動中,三位法將在人間取向的共通處,以及其間思想、實踐的相異點。藉此深刻描繪出法鼓山聖嚴法師的思想脈絡與獨創之處,也希望藉由對過去歷史的瞭解,引領出法鼓山未來方向的抉擇標準。
 
佛教現代化的三法將:現代佛教革命僧--太虛大師,拈出「人生佛教」為佛教改革和創新的方向;人間佛教思想巨擘--印順導師則針對「人間佛教」做義理上的釐清和闡述;「人間淨土」的建發者--聖嚴法師,選擇成為「建設人間」的行動者。聖嚴師父繼承了太虛大師與印順長老佛教現代化的「人間佛教軸心」,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落實「十善戒法」於菩薩戒儀軌中。聖嚴法師認為凡夫菩薩要知道自己具煩惱身,並帶著煩惱和眾生一起努力修學、銷減煩惱,而非把斷除個人煩惱當作第一要務,唯有清楚看到煩惱,才能堅定自己學佛的決心。
最後,林教授總結三位大師的貢獻:太虛大師為人生佛教規劃了大方向,印順導師讓人間佛教的理論更紮實純化,聖嚴師父則把理論轉化成社會實踐,其所提出「心五四」、「心六倫」的觀念,讓佛法和世間更容易連結、溝通。
演講結束,有聽眾提問:「若不能去先去除煩惱,如何能度眾生? 」林教授回應「煩惱即菩提」,從初機的層次來理解這個命題,意指:覺察到煩惱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持續有修學的動機,若為了急求自證而避居山林,遠離了眾生,會忘了自己有煩惱,反而喪失了修行的動機。所以古德常提醒要解行並重,福慧雙修,當在為大眾服務修福時能用上方法,修福和修慧就會是一體的。林教授更提醒「在靜中修,也要在動中修。當我們做義工時,更可以看到自己的煩惱,更知道往哪裡走,這樣才能使動中修、靜中修互相增上!」
    此次學術講談精彩豐富,許多聽眾振筆疾書,認真聽聞思維,也對自己學佛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期待下一場「寶雲講談」學術講座:七月十七日,由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果光法師主講「漢傳佛教禪觀 --聖嚴法師禪門教法」,報名請洽台中分院寶雲寺。
 
文/陳美娟、陳秋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