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20/07/25 文理學院「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

面對新冠肺炎的侵襲,世界各國經濟衰退,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產生改變。在國內疫情相對穩定之際,法鼓文理學院7月25日在寶雲寺舉辦「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由人文社會學群學群長陳定銘率同碩士學程、佛教學系等師長,於三樓大殿進行一系列講座、對談與工作坊,法鼓山慈基會秘書長常順法師、弘講師常持法師也出席與談,向72位學員介紹法鼓山「大學院教育」在文理學院的落實,並分享如何將聖嚴師父倡導的心靈環保,轉化為當代課題的反思與提醒,以佛法的中道思想來平衡世界。
「人生找到對的方向,還要有好的老師引導,來法鼓山是菩薩行的終身學習,文理學院的環境及師資完整,歡迎大家來就讀。」全程在場關懷的寺院管理副都監果理法師期勉學員,將今天的學習帶回去與人分享。
陳定銘學群長感恩寶雲寺於建寺之初,即規畫成符合法規的學習環境,開啟了去年(2019)在臺中設立碩士學分班的因緣。上半年因疫情課程暫停,下半年將開設「社會企業與創新」、「自我覺察與成長」、「心靈環保經濟學」三門碩士學分班課程,持續推動以心靈環保為核心的終身學習。
大願校史館主任辜琮瑜以「三生有幸、四生安樂」為題,從過去、現在、未來「三生」,以及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生」所代表的一切眾生,連結出文理學院以生命、生產、生活為三大核心,發展出「生命教育心學習」、「社會企業心經濟」、「環境發展心生態」、「社區再造心生活」四大學程,成就提昇人品、建設淨土的目標。
「有盡人生無限學習」由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分享1992到2011年間,先後前往斯里蘭卡、印度、美國求學的歷程。擅長巴利文的鄧老師,2003年至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主修漢傳佛教,八年後學成歸國,開始於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任教。「我的願望是維繫漢傳佛教慧命,期竭盡棉力從國外引進新的學術成果、研究風氣、教育制度及教學方法。」鄧老師表示聖嚴師父這段話,帶給他很大的動力。他介紹佛教學系不僅承擔培養國際佛學研究人才的重任,也與人文社會學群結合,學習並實踐師父的大願。
下午的「新冠疫情反思與關懷」對談,由常順法師、陳定銘學群長、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葉玲玲、心靈環保中心主任黃信勳四人與談。黃信勳主任從環境及歷史視角來看疫情,提到人類不斷入侵自然界,加上全球化的關係,讓疫情迅速傳播各地。「1492年哥倫布登上美洲,開啟了新舊世界生命型態的交流。從『生物學的交換』中可發現,病毒並不想殺死宿敵,而是希望共存。」這次新冠病毒的衝擊,人類不是受害者,當我們省思人和自然界的關係,更可看出何者該做,何者不該做。
葉玲玲教授從醫療衛生的觀點來看,除了努力照顧好自己,提昇免疫力,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用師父的『四它』來面對,在疫情期間練習超越自己。」就像平常看待事情一樣,用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去面對、處理,盡力就好。
陳定銘教授表示,疫情讓全球經歷一場人性、社會、環境、醫療、衛生、經濟等的創新改變,在多變時代,信仰宗教、求助哲學、期待科學、提倡文化藝術、提倡教育,都是很好的安心之道。就經濟方面來看,疫情讓人們感受到經濟主體需朝「利它共善」發展,將價值觀轉化成共利、共用、共榮的向善經濟,企業家發揮使命來承擔,共同營造「心」企業。
常順法師說明疫情期間,法鼓山展開各項安心的行動,包括:在網路平台設安心專區、舉辦線上法會及課程、「大悲心LINE起來」手機持咒、持續大事關懷、地區安心服務、布口罩製作等,引導社會大眾安身安心。
「當代菩薩心生活」由生命教育學程主任楊蓓、常持法師師生二人對談。剛從文理學院畢業的常持法師,分享二年半的書苑生活中,扮演法師、學生、同學、學長等不同角色,在所有的生命關係中,學習重新認識自己、提昇自己。在跨領域的課程中遇到關卡時,回到調整身心,找出自己的學習模式。
工作坊最後由學員抽選「心」明信片,並各自解讀自己手上的卡片。臺中學員林佳音抽到「療心」,她表示正好與自己的慰訪工作相應,既是照顧自己,也在照顧別人。遠從高雄來的黃雅琇表示,前晚南部下大雨,加上對臺中不熟悉,自己一整晚都擔心,她展示手上的「放心」卡,豁然領會:「擔心是多餘的!」甫踏入社會的年輕學員蔡佳晏抽到「聽心」,她分享公司因應疫情減班減薪,對多數同事造成衝擊,原以為大家無法共體時艱,了解他人背後的故事後,體會到面對事情應多觀照自己的心,傾聽別人的聲音。
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碩士學分班,今年持續在臺北、臺中兩地開班招生,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於9/4前報名,相關課程及報名資訊,請上網查詢:https://www.dila.edu.tw/node/13589
◎文:陳逸慧、林明蓉
◎圖:黃仁達、劉秀雯、蘇苑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