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心得分享】1/6~1/7 初級禪訓班 ~ 馬永立

(一)﹑前言
一個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更沒有想要接觸任何一個宗教的念頭,但一年前一個偶然機緣中看到一篇文章名為「認識真正的佛教」當時存着好奇心甚麼是真正佛教,從文章中看到了一個我所完全不瞭解的佛教,以往對佛教認知是裡面香煙繚繞,有很多信徒持香膜拜神明,外觀有者華麗色彩裝飾的廟宇。

看完文章後完全改觀知道了寺與廟本質上不同宗教性質上也不一樣,寫此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有者非常高深學問很想知道是誰,查了一些相關資料才知道是「聖嚴法師」,但聖嚴法師也是第一次聽到很陌生,在好奇心驅使下想要瞭解法師,上網查尋知道法師生平是一位了不起的「聖者」是法鼓山創辦人,是宗教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從此經常看法師著作也觀看法師的視頻演講影片深受感動。

誠如聖嚴法師在「認識真正的佛教」一文中所言,佛教是佛陀對世間眾生的教育與教化,重點「教」是指「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不能單純用宗教角度去看,因而在無形中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機緣
去年春節大年初一正值天氣晴朗於是安排到法鼓山齋明寺參訪瞭解一下概況,進入寺院內發現沒有香爐,只有鮮花清水,建築外觀簡約、樸實、無華又兼具環保,在道場前有一遍綠色草坪環境寧靜清幽令人贊歎敬佩,立刻有一股強烈感受這不就是「人間淨土嗎」﹗這是我一生中想要尋找的地方,終於找到了如獲至寶。

於是在寺中隨意漫步、沉思感受那份清幽寧靜,走到知客處發現口袋書結緣,於是拿了一本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翻了一下看到裡面有一些偈讀起來很優美有點像是詩詞,又選了兩本聖嚴法師著作的有關觀世音菩薩的書回家看。

愈看愈有興趣接者想嘗試唸誦,初期只能念幾句再到一頁,半年後可以整本唸完,每當心情煩悶時就會到齋明寺去走走,在草坪上沉思打坐,偶爾翻翻書沉浸在那寧靜詳和情境中。

(三)﹑奇異經驗
每天唸經從未間斷在歷經了八個月,想評估一下是自己否可踏入學佛園地,想到聖嚴法師在一本“皈依三寶的意義”書中提到;比如學生求學需先要辦註冊,沒有註冊只是個旁聽生,沒有學籍和文憑。
於是在去年9月23日在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皈依,皈依儀式中唸到第五戒不飲酒時自決很慚愧可能作不到,因在退休後離開職場少了人生舞台,日漸覺得生活中少了甚麼感到焦慮不安心情煩悶,經診斷是憂鬱症,本就愛喝酒從此幾乎以酒為伴,在加上飲食口味較重偏好葷食習慣。

但在皈依後的一個十月下旬到齋明寺去沉思唸經,當唸完經後和一位義工師姐聊天正好到用餐時間,這位師姐說留下來吃齋飯吃完再回去,因為是葷食者口味又偏重吃齋飯不習慣,但師姐很誠摯建議於是就到齋堂用齋飯,在用餐時感到氣氛寧靜莊嚴雖然用的是不鏽鋼碗筷但沒有出一點聲音,如此安靜這是從未感受過的用餐氣氛。

回家之後在吃飯時漸漸感覺口味變淡也不想吃葷類食物,又經過一段時間發覺竟然沒想喝酒欲念,心裡也平和多了,時至今日已快三個月也確定是戒酒了,困擾已久的憂鬱症也好了晚上睡眠也很安穩,每當早晨起床看到鏡中想起那是以前的我嗎?彷彿變了一個人。

(四)﹑禪修
雖然心境有了很大轉變在家也每天打坐,總是覺得方法不正確,想要學習正確方法因為學禪就是為了找到讓心靜的方法,於是報名參加1/6與1/7為期兩天初級禪訓密集班。

兩天禪訓過程中在果澔法師親切和善的教導下,學到了正確的禪修知識與方法,學習過程也穿插如托砵、經行的體驗活動學到如何專注與保持心靜的方法穫益良多。

雖然學到很多正確的禪修知識與方法,但讓我最感受深刻到是這兩天時間從法師與義工們身上看到了什麼是修養與教養,在寺中的一草一木每棟建築以致整體環境,時時刻刻都在教育者我們。

誠如聖嚴法師說的「心靈環保」讓每個人心靈保持潔淨不要被污染,學禪目的就是學會如何由「靜」到「淨」,這段期間也悟了一些道理想要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就是何謂禪與佛,目前還是一個初入佛門的新生,以下所言或有任何用字譴詞及不當之處敬請諸位大德前輩們不吝給予指正。

(五)﹑禪與佛
「禪」這個字是由梵文「禪那」音譯而來的簡稱 (梵語:dhyāna)也就是『靜』之意,意為「靜慮」、「思維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經由“精神面的集中”(奢摩他 samādhi 又譯為止、定、禪定、心一境性),以進入有層次的“冥想”(即毗婆舍那)的過程,也就是在一個環境中能使我們的心達到靜慮的一種方法,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讓心境處於一寧靜的狀態。

禪是身與心的整體和諧,禪修的工夫叫作安心,如果心有所掛、心有所著、心有所繫,便會被境所轉,反之便得解脫,只要心有牽掛便不能安,必須無心可用,才能無心可安,便是真的解脫。

解脫的人縱然是身處惡境,乃至繩綑索綁,面臨危難困厄,還能夠談笑風生,這就是內心的自在與坦然,屬於最高的精神層面。

所以禪宗特別重視心的歷練,練心又稱為練魔是要去除心中的魔,練魔的目的就為了選佛,只有心靜才能無所牽掛,進而悟道覺悟以致心中坦蕩一切皆空,方可走向佛道。

「佛」即佛陀(梵語:बुद्ध;IAST: Buddha),簡稱佛,佛其實是由西域語音譯成漢語其意譯為「覺悟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但要能覺悟首要之務,是必需要能心中坦蕩與寧靜,因此成佛最高境界就是『空』也只有覺悟才能心中一切皆空了無煩惱。

此所謂之『空』並非指的『空洞』一無所有,而是指的『空念』,空念是對一些物質、實體(佛經中稱為色)與欲望、名利、財富均不存有任何一絲絲的念頭,也就是五蘊皆空的道理。

生活中總是會面臨者需要與想要這兩件惱人的事,需要是生活上的基本條件只要能符合就好,但想要就不符合『空念』的概念,人想要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若不能滿足就會心生痛苦,甚至挺而走險、不擇手段、違非作歹做出損人只利己的壞事危害他人。

人從出生以至走到生命的終點,一生中內心中永遠存在者兩個意念即『善念』與『惡念』相互纏繞糾結抗衡與爭扎,心中一直是無法平靜,當善念與惡念相平衡時這就是一般凡人,善念大於惡念這是好人,若惡念大於善念就是壞人,心中完全無善念只有惡念那就是惡魔,在佛心中完全是只有善念,更沒有所謂貪、瞋、癡、欲是一切皆空。

活在現實社會中每天就必須面對者週遭環境中的紛紛擾擾、爭名奪利、虛偽欺騙、是非不分、道德淪喪、貪得無厭、爭功諉過這就是世俗『惡念』的一面,人與人相處又會衍生出複雜的恩怨情仇,因此身在這五濁惡世時代中,心永遠是很難平靜的,所謂心不靜則事不成,人是無法擺脫現實生活的束縛,但人也必竟不是佛,唯有先從禪修中學到心靜再由靜到覺悟放下一切執著與罣礙才能一切皆空了無牽掛,以至慢慢一步一步走向佛之道,而最終才能找到人間淨土。

(六)﹑結語
記得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段描述,說佛與人有何差別﹔佛是已覺悟的人,人是尚未覺悟的佛,人人可成佛只是尚未悟通而已,在金剛經中依法出生分第八品佛說「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意思就是本來就沒有佛法可言,不過藉之以開悟眾生,替它取名為佛法而已。因此所謂的佛法,不是佛法。

也就是說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去作正確的事也應算是佛法吧?自從皈依後一直堅持一個信念那就是「心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寧靜」。

◎文:馬永立
◎圖:郭金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