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二師伯鑑心長老尼

明鑑自心 守護三代

從東初師公、聖嚴師父,一直到法鼓山四眾弟子,
守護師徒三代逾一甲子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二師伯鑑心長老尼,
一生協助推動弘法和興學,堅毅當家的精神,是僧俗四眾永遠敬重的典範。

◎圖/本刊資料

1.守護東初老人

東初老人創辦中華佛教文化館後,二師伯鑑心長老尼(右)與大師伯錠心法師即來到文化館協助。此外,兩位法師也隨東初老人(左)協助農禪寺周邊田裡的出坡作務。

2.守護聖嚴師父

聖嚴師父興辦中華佛學研究所,二師伯大力護持師父辦學,除了照顧師生的日常生活,以辦法會護持佛研所。在創建法鼓山、興辦佛教高等教育的路上,二師伯盡心盡力護持,恪盡職守。


▲佛研所護法理事會


▲尋得法鼓山用地

3.守護僧團

二師伯一路陪伴法鼓山僧團成長,從早期個位數的僧眾,指導日常作務,洗切揀煮、縫縫補補,到數百位僧眾的規模,他謹守出家人本分的身教,時時給予僧眾關懷、護念和勉勵。


▲僧團在總本山辭歲禮祖

一路守護僧團成長

◎果暉法師(方丈和尚)

農藝系畢業,沒有任何社會歷練的我,初到農禪寺做行者,時常受到大師伯、二師伯的教導與照顧,像是學習挖竹筍。冒尖頭、有晨露的竹筍最美味,除了自用,也分給鄰居,有時竹筍長很多吃不完,我就騎著鈴木五十機車幫忙帶到北投市場上販售,所得用來補貼農禪寺的生活所需。

記憶中,二師伯還將農禪精神發揮在大寮中,將樸素的食材,以巧思料理成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味。早年出家眾少,每個人都要到大寮輪值,當時我還不太會做菜,跟著從頭學起,每當聖嚴師父要宴請重要貴賓,或是過年要準備較豐盛的餐點,我就跟著二師伯學做包子、做點心。

多年出家生活中,大家受到二師伯很多照顧,他總是默默守護而從不居功。記得一九九七年,師父及僧團成就我前往日本立正大學深造。冬天很冷,二師伯特別做了棉襖與冬衣,讓我可以溫暖度過北國的寒冬。

在樸實但繁忙的農禪生活中,二師伯以寧靜淡泊來面對生命的更迭起伏,守護師公留下來的文化館,恪盡職守經營祖庭。從師公東初老人時期的北投冬令救濟及影印《大藏經》結緣海內外,到聖嚴師父回國後協助建立僧團,護持佛學研究所培育人才,開創法鼓山,到發展出三大教育的弘化事業,二師伯都盡心盡力、無怨無悔。農禪寺出家眾從一開始的個位數,到現今數百人的規模,二師伯可說一路守護著我們僧團的成長。

聰敏節儉,不爭、不貪、不求,二師伯奉獻自己,教導僧眾,接引信眾,質樸謙卑,謹守出家人本分,二師伯的精神,堪稱為僧眾的表率。

成就東初老人的大願

◎方甯書(中華佛學研究所前所長)

當年因戰爭,東初老人輾轉到臺灣,在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落腳。錠心法師、鑑心法師兩姊妹原本是演培法師的弟子,經人介紹,來到文化館幫忙。東老是佛教界的大學問家,需人協助打理生活,兩位法師受過幾年日本小學教育,就此擔任東老的侍者,這一住,就終身未曾離開。

協助東初老人 照顧文化館

早年文化館的生活非常艱辛,東老生性節儉,錠心法師和鑑心法師把考驗當作修行,以恭敬心服侍東老,數十年如一日,非常不容易。東老在遺囑上寫:「本館住眾鑑心、錠心,在館中服務二十餘年,勞績頗巨,應善予照顧。」從這裡可以看出,東老對於兩位法師的忠誠與堅守,由衷感念。

兩位法師個性不同,錠心法師忠厚老實,念佛、拜佛心無旁騖;鑑心法師精明能幹,除修行外,還長於理財守成。俗家父母往生後,留給兩姊妹的遺產,兩位法師特別請我擬定文書,將父母遺愛全數捐入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帳戶。兩位法師守護文化館,讓聖嚴法師有了弘化根基,使法鼓山僧眾能一路發展茁壯。

努力上進 聖嚴師父成就願心

鑑心法師一向努力上進,有奮鬥的方向和目標,雖然早年環境條件不允許,他依然走在自己的修行道路上,累積多年,默默努力。記得以前文化館辦法會時,都會請我幫忙寫毛筆字,幾年之後,鑑心法師便開始自己寫了,原來他一直私下練字。有一次,東老在二樓祖堂向我開示《金剛經》,法師多次上樓送茶、送點心,現在想來,應是想藉機聽東老講經,增進修行。

東老圓寂後,聖嚴法師接下文化館,請錠心法師、鑑心法師擔任監院。當時在年終法會上,我看見鑑心法師披上紅祖衣主法,心中特別觸動。法師一向勇敢、承擔,但是本身的條件、因緣有限,但因聖嚴法師的成就,鑑心法師晉山成為文化館住持,這是我特別感謝聖嚴法師之處。

盡責盡力 支持佛研所辦學

當年由於因緣變化,文化大學停辦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那時,鑑心法師身為文化館監院,沒有絲毫猶豫,歡喜承擔佛研所遷往文化館辦學。一開始,中華佛研所經濟拮据,文化館日常開銷依靠放生會、觀音法會的功德金維持,收入不多,法師盡可能節省,除了照顧師生們的日常生活,研究所的業務、老師的薪資、學生的獎助學金,也多仰賴文化館支持。

這些年,鑑心法師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依然神采奕奕參與每日早晚課與定期法會,老實修行。法師盡責、盡力、盡心守護文化館,從不為自己,而是為完成東老推展佛教文化、教育等弘法利生的大願,這種出家精神,值得大家敬佩。

感念護法善知識

大寮裡的難忘身影 宜菊老菩薩

◎釋智明

從僧大實習到僧團正式領執,在總本山大寮遇見許多善知識,他們總是在未知因緣下出現,並帶給我們成長及力量,陳宜菊菩薩就是其中一位,是護法龍天送給大寮的菩薩。

宜菊菩薩很勤勞、很肯做、很務實,「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是一位福慧雙修的實踐者。每天跟著做早晚課,早課結束後就進大寮,開始一日的出坡作息,從挑菜、切菜到收碗、洗碗,從大寮到齋堂,只要哪裡需要人,都可以看見她的身影。

我們通常形容大寮是一個「水深火熱」的地方,但總有一群菩薩往那裡去,其中一定有宜菊菩薩。不論天氣寒冷或酷熱,用齋人數是幾百人或幾千人,一群老菩薩常常被一籃又一籃的蔬菜「包圍」,他們從不抱怨,只是安靜地跟著念佛,一直做著做著,就完成了當天的工作。

那時我們年輕又會喊累,想鬆懈或起煩惱時,看見他們的奉獻及韌性,每每深受感動及提醒,繼續安住執事上學習承擔。

自從宜菊菩薩來到大寮後,愈來愈多年輕法師的老菩薩也出現在大寮,他們的共通點是小孩都在法鼓山出家,內心有什麼想法可以互相分享,也可以彼此照顧。法師們永遠被他們當作自己的小孩來照顧,即便已經不在大寮領執。

每次見到老菩薩們,總是一句溫暖的話來問候彼此,如同家人般。我們常聽到的是,出家後不是少一個小孩,而是多了許多小孩一起在如來家。實際上,我們也多了許多的老菩薩,除了被照顧,更成為道業上提攜向上的重要力量。

宜菊菩薩的捨報來得突然,面對無常的發生,雖然不捨和感恩,但我們相信走得灑脫的她,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坐得穩穩,跟著阿彌陀佛學習。「淡雅美德有如菊,宜生西方極樂國。」宜菊老菩薩,這是方丈和尚為您說偈祝福,希望您早日學成歸來,繼續度眾生喔。

初次體驗水陸法會

莊嚴唱誦聲 不時響起

◎許惠珍(前新聞主播劉忠繼同修)

因緣際會使我參加了去年(二○二三)底的水陸法會,當時曾擔憂:七夜八天,對於連一天法會都沒參加過的我,可能嗎?上網查看,總壇流程如此繁複,更是心生怯步。

思索兩天後,想到法會期間,也許可去探視植存在生命園區的忠繼,這個念頭強過一切,於是不再猶豫。

首日報到,播放了一段水陸法會儀軌影片,正猜想會是誰的旁白?哇!真的是忠繼溫暖寬厚的聲音,在整個大殿中響亮地迴盪著。當下沒有淚眼婆娑,而是湧出很深的感動,我相信,忠繼會陪我完成這趟佛法勝會。

說是佛法勝會,事實上我對佛法幾乎是個門外漢。自詡是樂觀中庸的個性,不需任何宗教加持熏陶,即使忠繼早在二十多年前,即一路與法鼓山的緣分愈來愈深厚,我也不曾認真了解佛法是什麼?

八天七夜的法會,日程的安排,從清晨到深夜非常緊密。誦持的經典和儀軌的進行,對佛教沒有任何基礎的我,只能懵懂跟緊腳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但更多時候像個觀光客,對一切充滿好奇,心思常常東飄西盪。

在所有儀程中,個人最心儀念佛、繞佛。除了注意腳步要與節拍相符,步伐還要跟著引磬和木魚的節奏移動,身處其中,念得無限歡喜。以我的程度來說,這應該是最能勝任的一項吧。法會最後一天的送聖儀式,透過精緻的3D動畫,雲端牌位化為蓮花朵朵,在阿彌陀佛的聖號中,恭送法界聖凡乘雲返駕,心中感動莫名。

這是我的水陸法會初體驗,仍處於看熱鬧的階段,卻很慶幸有因緣參加,給自己認識佛法的機會。直到今天,法會莊嚴的唱誦聲,還不時在耳邊響起,也時不時上YouTube聽法師們說法。

有趣的是,法會期間,從早到晚一場接著一場佛事,根本沒時間去生命園區看忠繼,而我也有始有終全程參與,不覺得辛苦疲累。看來忠繼確實一路支持著我、陪我完成這場勝會啊!

【緬懷二師伯鑑心長老尼】
明鑑自心 守護三代

一路守護僧團成長

成就東初老人的大願

【感念護法善知識】
大寮裡的難忘身影 宜菊老菩薩

【初次體驗水陸法會】
莊嚴唱誦聲 不時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