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掘鑛.覺況金山 體驗營

金山三寶 探索心靈環保的實踐

因應氣候變遷 串聯法鼓文理學院、
臺大醫院金山分院、朱銘美術館 啟動心生活


▲學員參觀朱銘美術館的生態池,體會生態共生、共存、共榮的巧妙。 (文理學院 提供)

【賴傳喆/新北報導】十一月三至五日,聖嚴教育基金會與法鼓文理學院共同舉辦「氣候變遷心生活」系列活動之「金山掘鑛.覺況金山」金山三寶體驗營,三十位學員在文理學院、臺大醫院金山分院、朱銘美術館等團隊的協作陪伴下,透過美學、健康與心靈滋養等多元體驗課程,探索心靈環保實踐的另一種可能。

體驗營由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副教授辜琮瑜、專案團隊策畫執行,學員來自社會各界,多數是首次到訪文理學院。辜老師表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已是不可避免的現實,除了各種減碳的具體措施,如何從心靈層次改變,體現於生活更為重要,透過課程設計希望「讓心靈環保藉由個人的實踐,不僅是在關懷環境,更是關懷自己、關懷他人以及關懷社會的整體。」


▲學員們透過小積木的搭建和解構,經歷自我取捨、彼此協調包容。(文理學院 提供)

活動一開始,學員先繪製「龜零」繡片徽章,象徵彼此回歸初心,重新(心)出發的決心。第二天上午,首先邀請金山分院安寧居家照顧團隊洪香蓮、劉旭華護理長介紹居家安寧照護的重要性,並分享個案故事,讓學員對現代醫療下的生命課題,有了另一層省思。接著前往朱銘美術館,參觀生態池、製作手工書、拓印、發聲體驗與肢體律動等,讓學員體會生態共生、共存、共榮運作的巧妙,有學員分享:「原來自己可以在天地之中,跟環境、他人和自己,用這種方式互動與認識。」

晚間,辜老師帶領法國Kapla小精靈積木活動,從個人對小積木的構思、搭建、解構,接著與小組合作共構,最後再將作品打散,過程中學員們不斷經歷自我的取捨、彼此的包容與協調。

最後一天的「五感體驗」,辜老師引導學員從大願校史館的《人間淨土圖》,思考自身與環境、物種的連結,從中選擇自己想要化身的物種,繪製成動物面具後,戴上面具走入校園,以動物的視角,開放所有的感官體驗環境的一切。小組分享時,學員紛紛表示更能敏銳地體驗到周遭環境之美,找回與身心的連結和內心的寧靜安頓。

兩天兩夜的體驗營,打開學員的感官與心靈,從中體驗身體、心靈與自然環境的連結,同時以此基礎展開與他者的互動。透過這樣的活動,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心靈環保,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心靈環保,為氣候變遷問題做出貢獻。


▲金山三寶體驗營的學員來自社會各界,一起探索心靈環保從個人到整體的實踐。(文理學院 提供)

深耕北海岸 推動社會實踐與生命關懷

◎陳定銘(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本校從設立以來,即積極深入北海岸四鄉鎮,從事臨終關懷與生命照顧,推動社區的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這與教育部從二O二三年至二O二七年展開第二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強調「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的目標不謀而合,因此生命教育學程高教深耕計畫以「善生善終」命名,希望達到「教學創新精進」、「提昇高教公共性」、「產學合作」、「推動校務研究」及「善盡社會責任」的目標。

生命教育學程的高教深耕計畫「善生善終」,包含三大面向:首先是生命照顧實務的協同教學,與臺大醫院金山分院合作,院方提供健康方面的照護,校方提供靈性照顧與陪伴,安排學生居家訪視,實務操作社區安寧照顧或社區的健康促進。第二是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重視個體生命的價值與尊嚴,讓醫療回歸對生命關懷的初心,希望人人都能好好善終。

第三是「金山三寶體驗營」專案計畫,讓更多人了解並重視「心靈環保」的實踐。三寶指的是法鼓山的心靈之寶、朱銘美術館的美學之寶、金山醫院的健康之寶,這也是本校與聖嚴教育基金會合作的「氣候變遷心生活運動」專案計畫的一環。

一九九二年,創辦人聖嚴師父看到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根本解決之道須從人心下手,因而提出「心靈環保」;如今,三十年過去了,整體環境愈趨惡劣,如果再不尋求改變,地球與人類的未來岌岌可危,因此希望透過「金山三寶」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與實踐性,今年十一月初,結合生態、藝術、宗教、心靈等人文與自然的生命體驗營,便是一例。

未來,「善生善終」深耕計畫將針對北海岸老弱孤寡的人口結構困境,結合生存關懷蔬食與在地照顧,透過學校餐廳引進社會企業,提供免費餐點並與在地便利超商合作,推動北海岸送餐愛心服務,達成校園結合民間企業社會實踐的雙贏。

佛教研究的多音與交響

中華佛研所│法鼓文理學院 合設「對論與方法」系列講會


▲「對論與方法」系列講會,邀請艾恪博士講世親的《破我論》於世界哲學脈絡下的檢視。 (文理學院 提供)

【本刊訊】由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計畫的「對論與方法」系列講會,於九月至十二月間,舉辦八場講會與二場專題演講,邀請學者從佛教傳統出發,探索與現代社會多元議題的對話。

計畫主持人、法鼓文理學院特設講座教授林鎮國表示,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其文化傳統相當重視「論議」(vāda),又如藏傳佛教的辯經傳統、漢傳佛教獨樹一格的禪公案等,均顯示對話與溝通的重要,而要讓對話成功、順利進行,做為平台與基石的「方法」則是關鍵。在當代,面對現代的多元議題,例如人權、性別與戰爭等,佛教傳統要如何與這些議題對話,是需要正視的課題。

本季(二O二三年秋季)的講會,是以古印度為始的「歷史篇」,八場對論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與會的學者與研究生討論熱烈,認同與反駁,甚至延伸出更廣泛的課題與論述,讓人對接下來的「現代篇」充滿期待。

十一月三日舉辦的專題演講,邀請日本孝道山教團研究員、國際入世佛教連線核心成員喬納森.瓦茲(Janathan Watts)主講「從粗暴的現代主義到佛國淨土:在日本的佛教社會參與」,除了介紹「入世佛教」在日本的開展,瓦茲特別指出,以科學發展、消費主義、市場經濟為主流價值的現代主義,雖然帶來了生活便利,但同時也帶來巨大的全球危機,佛教無我、慈悲、利他等思維與生活方式,才能從根本解決。他也認為入世佛教應該更積極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對公共政策提出佛教的智慧,進而促進社會的改造與革新。

「佛教在現代傳播語境下,如何與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經濟學、乃至人工智慧跨領域對話,是佛教研究的新領域。」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老師表示,期望透過「對論與方法」系列講會,開拓佛教研究視野,脈絡性地深化佛教研究意義。

◎「對論與方法」系列講會資訊連結網址:https://buddhist-tides.dila.edu.tw/

法鼓山僧大副院長上課囉!

常寬法師以法為線 串起僧大的一天

【釋寬永/新北報導】十月十一日下午,法鼓山僧伽大學「作務與弘化」課程,由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以「僧大的一天」為題,和近四十位學僧談作息之中所蘊藏的佛法和禪法,法師以問答方式互動,並分享個人的體驗和小故事,引起現場熱烈回響。

常寬法師從起板、早坐、早課、出坡等項目,逐一引導學僧思考其中的意義,例如,早坐一開始的禮佛九拜,既有懺悔也有發願,將文字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的殷重心中,就能讓戒體持續產生防非止惡的作用,也會讓人時時提起初發心。早晚課誦,則能從唱誦中觀察自己的心念,如果懂得善用方法,心會繫在音聲和旋律上,這是「止」的作用;經典的文字則能起「觀」的作用。法師也分享自己改變合掌的姿勢來放鬆身心,讓唱誦更流暢,並現場帶領大眾唱一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讓人感受梵唄的法喜。

至於面對僧大緊湊的生活步調,如何轉換身心,開啟一天的學習?常寬法師建議早上出坡後,選擇一條與平常不同的路徑,慢步至學校,改變思維模式,放掉剛才發生的事情和疲倦。抵達教室後先開窗,讓空氣流通,等待上課的同時,體會環境裡的各種流動。法師最後祝福同學們在僧大、寺院兩種場域的學習中,練習用佛法和禪法,快快樂樂地學習,平平安安地奉獻。

三年級學僧寬瑞法師表示,從法師的分享中,除了理解僧大作息的演變,更能感受到創辦人聖嚴師父及僧團法師們對於「僧教育」的用心:不只是鑽研佛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出家人的威儀、心態與觀念。每一個作息無一不是幫助學僧提起初發心,「雖然師父色身不在,但是師父的精神,始終陪伴著學僧成長蛻變,從沒有離開過。」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84期12月號

告別.向前

時序進入12月,新舊交替的年關,感受時間之流,不斷向前;生命之流,亦然。聖嚴師父曾自喻「四世為人」──從孩童時告別保康,向前成為狼山上的小沙彌常進;在戰亂中,不得不向常進告別,成為軍人張採薇;因一心繫念出家身分,而再度告別張採薇,重新出家,是為聖嚴法師。身分的轉化是徹底的告別與重生,在因緣流轉中,唯有不斷地放下過去,才能提起、開展未來。

惠敏法師與楊蓓老師隨順工作、團體等因緣,不斷放下上一個任務與角色,迎接下一個新任務,讓生命更豐富。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寬謙法師、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滾石唱片董事長段鍾沂對談,從佛教弘化、圖書出版、流行文化等面向,分享自己如何告別時代,向前開啟人生新頁。

「當代關懷」常華法師赴印度舍衛城佛教文化中心參與「2023國際大乘比丘尼聯合結夏」,從中反思戒、定、慧三學相輔相成的重要性。佛陀早就預知A.I.的出現?「電影與人生」李治華對照《A.I.創世者》與佛教經典中的「機關木人」,探討從物性、人性到佛性的昇華之道。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金山掘鑛.覺況金山 體驗營】
金山心三寶 探索心靈環保的實踐

【校長的辦學藍圖】
深耕北海岸 推動社會實踐與生命關懷

【佛教研究的多音與交響】
中華佛研所│法鼓文理學院 合設「對論與方法」系列講會

【法鼓山僧大副院長上課囉!】
常寬法師以法為線 串起僧大的一天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84期12月號
告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