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悅眾工作坊 共勉同行菩薩道

香港道場舉辦悅眾工作坊、護法課程及佛法講座
由分寺院監院法師帶領 引導大眾轉煩惱為智慧


▲「護法菩薩行」課程圓滿後,法師們與香港悅眾們合影,互勉在菩薩道上努力前行。(香港道場 提供)

【香港訊】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日,香港道場一連兩天舉辦「轉煩惱為智慧」悅眾工作坊、「護法菩薩行」課程及「轉心!關鍵句」佛法講座,適逢臺灣各分寺院九位監院、副寺法師至香港參訪交流,兩天的弘法活動特別由法師們主講和帶領,在入冬時節,為香港信眾帶來法味飽滿的關懷暖流。

十一日下午展開「轉煩惱為智慧」悅眾工作坊,由法師們引導近百位香港悅眾和義工,學習以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將生活中的種種煩惱,轉化為成長的契機。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悅眾分享在道場修學的因緣,以及當義工時所遇到的煩惱,法師就悅眾們提出的問題,分享適切的應對方法。

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常寬法師、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紫雲寺監院常參法師,藉由對談「悅眾的煩惱與動力」,細說在法鼓山出家的歷程、心態上的轉化,以及奉獻的心得與體會,強調「依眾靠眾」對個人修行的重要性,悅眾們不僅獲得了深刻啟發,也共勉在菩薩道上繼續前行。


▲常林法師分享轉心關鍵句,勉勵大眾理解心、意、識的運作。(香港道場 提供)

十二日上午「護法菩薩行」課程,由寶雲寺監院果理法師主講「護法與弘法」,八位法師陪伴各組悅眾進行討論。信眾日益增加的香港道場,近年擴增空間,果理法師讚歎道場如同敦煌莫高窟,是「從經典深處創造今日的格局」。

「有佛法、善知識、道場、道風、菩薩道,就能成就我們發掘自己的摩尼寶珠。」果理法師表示,當每個人都持續地護持、聽聞、傳承和弘揚佛法,摩尼寶珠就會不斷地放大光明,讓護法因緣代代相傳下去,實踐師父「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十二日下午「轉心!關鍵句」講座,齋明別苑副寺常林法師以「認識唯識學」、「了解心意識的運作」、「耕耘心田實修觀行」三個主題,深入淺出、層次分明地分享八識的運作。法師以「人生之苦,苦在執著;人生之難,難在放下」等關鍵句,勉勵大眾理解心、意、識的運作,從而清楚痛苦與執著的來源。

法師指出,我們的一生是無數習慣的總和,每天的活動逾八成是習慣驅使,而不是自己主動決定。超越慣性的關鍵,就是在第六意識的覺知下,以嶄新的思維及生活模式,開創新局及新機,這也是「轉心」的入手處。

溫哥華講座

簡單生活就是禪的實踐

查可鼓勵人們以布施取代物質追求 連結智慧、慈悲、責任 過極簡生活


▲查可講說「禪與極簡生活」,常悟法師(右)也回饋自己的體會。(溫哥華道場 提供)

【溫哥華訊】聖嚴師父的西方法子、克羅埃西亞禪中心負責人查可(Zarko Andricevic),十月份在溫哥華道場帶領默照禪七之後,十一月四日以「禪與極簡生活(Chan and Minimal Living)」為題,與七十多位聽眾分享簡單生活就是禪的實踐,也是邁向解脫的基礎。

查可首先指出,現代科技進步,經濟鼓勵消費,無論是房子、衣服、技術、金錢,人們認為擁有這些愈多,便會感到滿足和安全,然而,如此永無止境地追求,卻讓生活變得複雜、步調加速且緊張,也使我們失去清明的心,無法深入探索事物,人我互動也變得徒具表象,心思散亂導致「分離」──身與心的分離、與他人關係的分離、與環境和自然的分離,幸福感和生活品質因而降低。

查可表示,佛陀時代就教導我們如何幸福過生活,包括:完成基本物質生活的保障、心理的健康、內在的自由和解脫等三個層次。然而,現代社會所傳達的觀念,卻只是關心自己的物質享受。

「極簡生活不是要回到工業化之前的時代,而是讓我們對生活的三層次做和諧、合理的安排。」查可說,面對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我們必須清楚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簡化居住環境和生活型態,也是在簡化我們的心,同時創造空間。當有空間感時,我們就會與自己的佛性更為接近,更有能力去探索、體驗更深層的實相──當下是無常的、無法重現的、一切的發生都是美好的。

「極簡生活是一種禪的表達,幫助我們了解及體驗禪的要旨,看到簡單的美好,感受到內心生起的喜悅、清楚和滿足,支持我們不斷地修行。」查可表示,簡單背後的意義和目的,是以「布施」取代對物質的追求,在「捨」的時候,去體驗內心的富足。「對事物的透徹理解是『智慧』,對責任承擔的極致是『慈悲』。」查可說,通往「極簡生活」的過程,同時要和智慧、慈悲、責任做連結。

整場演講回響熱烈,有聽眾分享過去遇上變故,失去了房子及財富,卻也讓「心」從物質中解脫,體驗周遭的美好。

監院常悟法師也分享,道場曾受颱風影響,每天只吃高麗菜,卻因此在簡單的菜色中,體驗烹飪中各種微調的美味,些許改變讓人培養覺察力,打破自以為是的執念,日常的簡單生活富含生機,用心體會使人心懷謙卑與感恩。

蘭陽講堂

經典智慧講座 開啟自在人生


▲常格法師帶領聽眾覺察起心動念「發生,發現,發展」的過程。(蘭陽分院 提供)

【宜蘭訊】因疫情睽違已久的「蘭陽講堂」,十一月起,以「用佛法,人生沒煩惱——經典智慧,開啟自在人生」為主題,重新登場。十一月四日首場講座,由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講述「《華嚴經》讓你心寬無礙」,引領一百五十多位聽眾走入華嚴世界。

監院常實法師開場關懷時,說明促成一系列四場講座不可思議的緣起,進一步點出:或許是地區信眾有需求的因,才有今天的果,正所謂「因果同時」。果賢法師回應說:「監院法師已道出了《華嚴經》的核心意旨——重重無盡的緣起。」

果賢法師說明華嚴思想中,如重重無盡緣起、萬法唯心造、圓融無礙、海印三昧等,都可以幫助我們深觀因緣,了解宇宙萬物都有超越時空的無盡緣起,進而幫助我們放寬心量、提高視野,不執著於現象,而能深一層了解實相,明白我們是藉因緣和合的假有現象,修無形無相的法身慧命。

十一日第二場,由法鼓山僧大女眾學務長常格法師主講「《法華經》讓你點亮心光」。法師以馬拉威貧民窟的短片開場,提醒大眾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受苦,很需要佛法,《法華經》就是在闡述人人皆可向光明轉動,進而學佛成佛。

如何點亮自己生命中的心光?常格法師引用《法華經.方便品》中所說「知法無常性,佛種從緣起」,勉大眾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廣結善緣。點亮心光的方式,就是不斷練習佛陀所教的觀念和方法,除了包容理解他人,同時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及自身慣性的行為是否自傷傷人,進而發願改正,轉動身、口、意三業趨向光明。

第三場「蘭陽講堂」將於十二月九日開講,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分享「《楞嚴經》超越煩惱的波浪」,十二月十六日第四場,則由僧團都監常遠法師主講「《阿彌陀經》之生死自在」,歡迎大眾到場聆聽,一起學習佛法的智慧。

西雅圖分會 開辦助念關懷培訓


▲常惟法師帶領學員演練,包括如何執掌引磬、助念換班等,讓佛號不間斷。(西雅圖分會 提供)

【西雅圖訊】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日,西雅圖分會舉辦助念關懷培訓,共三十多位學員參加,僧團常惟法師就「往生助念」、「佛化奠祭」兩個主題,教導學員如何為往生者送上人生最後的祝福。

在「往生助念」課程中,多位學員分享家裡長輩過世時,內心固然悲傷不捨,但家人在旁邊持續念佛,發現往生親人面容轉為安詳,也慢慢放下罣礙。眾人一致認為,在家人往生的慌亂悲痛下,記得念佛就是最好的祝福。

常惟法師說明,佛教認為亡靈的感應力很強,尤其家屬的心念對亡者影響很大,如果往生八小時內能親自持續助念,將為亡者帶來莫大的安慰及利益。法師還帶領學員演練往生助念的儀程,包括如何執掌引磬、助念換班,讓佛號不間斷。用恭敬心誦念佛號,祝福亡者不驚不怖地迎接下一期生命,助念時的平和情緒,也會感染周遭親友,不至於一直陷入悲傷的情境中。

「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在「佛化奠祭」課程裡,學員們各自分享參加不同宗教喪禮的經驗,法師鼓勵眾人討論自己的往生佛事,早做計畫準備,更能如願圓滿人生大事。

法師表示,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理念來提倡佛化奠祭儀式,簡樸且莊嚴隆重。學員們並在法師指導下演練儀式,從迎請法師、誦念佛號、《心經》及〈往生咒〉,到最後起靈的儀軌。兩天的課程,學員們收穫滿滿,課後不少學員繼續請教法師相關問題。課程圓滿後,眾人陸續返家,天色已暗,但在佛法明燈下,有一起前行的同參道友,人生不是孤單的旅程。

八關戒齋

果稱法師分享 受戒持戒坦然自在

【何天佑/臺東報導】隨著電子媒體盛行,世人隨時受到各式各樣的資訊所圍繞,無形中增添人們心中的浮躁,以及無所適從之感。如何讓生活有止息煩惱的準則可依循?十月二十九日,臺東信行寺舉行「八關戒齋──了脫生死的門徑」講座,透過僧團果稱法師的分享,上百位聽眾了解如何藉由受持戒律,進而防非離過。

講座一開始,果稱法師便說明戒律不是限制,也不是壓力,任何人都可以因時制宜,歡喜地受持戒律。法師除了介紹三皈五戒、菩薩戒等各種戒律,進一步說明「戒」讓人有所不為,所以能止息煩惱,隨順解脫;「律」則是有所當為,進而能調伏煩惱。當我們將戒律視為做人的基本規範,無論是個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寧,都可以產生很大的穩定力量。

聖嚴師父曾說,許多人誤會戒律是可怕的,但實際上卻是彈性且人性化的。法師表示,因為有了戒律的約束與警醒,諸事自顯清晰簡潔,心靈和言行便能逐漸安樂清淨。當生活遇上種種變化轉折時,少了貪求和煩惱,生命自然也就多了坦然自在。

「修學佛法其實很簡單。」果稱法師勉勵與會大眾,只需把握「信、戒、定、慧」四項要點,信佛、持戒、修定,而後便能開發智慧。


▲果稱法師與上百位聽眾分享受持戒律,防非離過,身心便得自在。(信行寺 提供)

香港悅眾工作坊 共勉同行菩薩道

【溫哥華講座】
簡單生活就是禪的實踐

【蘭陽講堂】
經典智慧講座 開啟自在人生

西雅圖分會 開辦助念關懷培訓

【八關戒齋】
果稱法師分享 受戒持戒坦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