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勇氣》新書分享會

生死智慧

「臺灣安寧之父」賴允亮醫師、張寶方等各界人士對談臨終照護 從善終學習善生


▲「臺灣安寧之父」賴允亮醫師(左二)、張寶方(右二)、張靜慧(左一)對談臨終照護。(李東陽 攝)

【釋演穩/綜合報導】身處高齡化社會,如何病得健康、圓滿善終,是許多人關切的議題。回應社會的需要,法鼓文化五月份出版《放下的勇氣》一書,編輯總監果賢法師與口述者張寶方、採訪撰文張靜慧前往各地分院,以座談的形式,與社會大眾分享如何找到面對生死、放下執著的勇氣,從善終學會善生。

四月三十日,首場座談「善終,須要放下的勇氣」於臺東信行寺舉行,五月七日臺中寶雲寺的新書分享會,邀請佛教學者林其賢對談「生死智慧與臨終關懷」;五月二十日,桃園齋明別苑舉辦「放下的勇氣」專題講座,由企業家張聖時與談,皆獲得熱烈回響。

五月二十一日,在臺北安和分院舉行「放下的勇氣——好好生活、好好生病、好好相陪、好好告別」座談會。邀請「臺灣安寧之父」馬偕醫院主治醫師賴允亮與談,從安寧照顧、信仰與生命經驗,來談陪伴的智慧、告別的勇氣,以及如何圓滿祝福。

陪伴是癒合的要素

《放下的勇氣》記錄了張寶方投入安寧病房義工三十年來的觀察與體會,書中一則則故事,從對老、病、死的執著、罣礙、不捨,到放下、放捨的歷程,誠如賴醫師與張寶方所言:「每一位病人都是我們的老師。」

面對末期患者生理、心理上的種種不堪,張寶方說,照顧者如果流露害怕不安的神情,病人有所察覺,就不易建立信任關係,因此陪伴病人最好的方法,首要安定自己的身心,才能幫助他人化解面臨死亡的恐懼。

「有時間站著講,就有時間坐下來。」賴醫師經常提醒學生,安寧照護的精神是「船過水無痕」,不要急著開處方,而要多花一點時間在病床陪伴,「我們需要的是癒合。誰在病人身邊,誰就有能力陪伴,這是癒合的要素之一。」

看見「靈性的需要」

「生死關頭,為什麼菩薩沒有保佑我?」「信仰是阻力還是助力?」「怎麼做才能圓滿善終?」針對常見的安寧照護議題,三位與談人皆有深刻的體會。

自在告別並不容易,從事醫療採訪工作多年的張靜慧認為,真誠的懺悔,與自己、他人和解,才能善終,她鼓勵大眾提前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四道人生,不要抱憾而終。張寶方透過實例說明預立遺囑、醫療決定的重要,也分享自己平時與女兒們互動、談身後事的規畫,引起現場共鳴。

「天堂長什麼樣子?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沒有死過。」身為基督徒的賴允亮說,宗教是達到靈性安適的一條船,compassion(慈悲)原意是「一起苦」,或許可以自問:我們是否願意陪伴他們一起苦?善終與信仰並非絕對等號,但看見「靈性的需求(spiritual needs)」更為重要。他呼籲:「安寧不應只在病房,也不要等到生命最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守望者,讓整個城市都平安,才是圓滿的生命狀態。」

聽眾周金蘭聽到張寶方提及子女常以愛為名,忽略父母真正的需要,讓她心有戚戚焉,反省自己照顧九十四歲婆婆的方式需要改變。

張寶方的阿姨當天也到現場,看著寶方從喪親到奉獻的轉變,讓她動容,也提醒自己做好善終的準備。


▲林其賢教授(後排左二)於寶雲寺參與對談。 (鄧博仁 攝)

僧大畢業製作暨禪修專題呈現

開箱佛國伴手禮


▲學僧呈現僧大四年的研究與修學成果,為大眾開箱從佛國帶回來的伴手禮。(法鼓山僧大 提供)

【寬仁、寬淳/新北報導】進入法鼓山僧伽大學修學的過程,彷彿是一趟佛國之旅,而畢業製作呈現的研究與修學成果,就是學僧從佛國帶回來的伴手禮。五月二十一日,僧大舉辦「二○二三畢業製作暨禪修專題呈現」,共有七位學僧分享在僧大四年的學習成果,為大眾開箱這份禮物。

「為什麼愈修行煩惱愈多?哪裡出了錯?」首場發表「成佛的指南針」的演千法師,整理聖嚴師父關於《大乘起信論》的開示,帶領聽眾從「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找對方向、堅定信心,踏實地走在成佛之道。

來自馬來西亞的演念法師,分享擔任生命自覺營總外護的心路歷程,從煩惱與對立中,發現自己的輪迴模式,進而找到離苦的出路。法師如實地面對自己、坦誠分享,感動了現場大眾,師長也讚歎:「願意審視自我的人是大勇者!」

演宥法師的「生死交加處」,從師父針對大慧宗杲書信的開示中,看見古今兩位禪師,如何回應生死及安心的問題。演煦法師分享帶領自覺工作坊的教案,藉由活動設計,結合弘一大師和虛雲老和尚的故事,引導學員反思生命的意義。

想要更了解聖嚴師父建設法鼓山的理念,並參究「無情說法」的演植法師,走入總本山的藥王園照顧植物,從中感受到師父飲水思源的殷切心,並體會到萬物無常的因緣變化。

禪學系的演向法師發表「初階靜態伸展運動教案」,透過靜態伸展運動,改善姿勢歪斜的毛病,是深入禪坐的前方便。演勁法師的「養生動禪2.0」,邀請現場大眾起身動一動,讓人立即體驗到身心舒展後的放鬆,法師進一步分享,只要用上方法,動禪也能幫助身心轉為收攝安定。

僧大副院長果光法師表示,今年的畢業製作,有經典的探索、自我覺察,也有修行生活的實踐教案,非常實用,願這份來自佛國的禮物,能陪伴學僧繼續深化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中國佛教史」系列開課

普化融入學術 開拓學佛視野


▲曾堯民老師主講「六朝隋唐佛教史」,讓人對佛法產生新的體會。(心靈環保學習中心 提供)

【本刊訊】令人期待的「中國佛教史」系列課程,四月十四日至六月二日,隔週五晚間於農禪寺展開,這是由聖嚴教育基金會、農禪寺與心靈環保學習中心共同合辦的課程,逾一百七十位佛學班、福田班結業學員參加。

「普化教育跟學院教育的合作,是一個新的嘗試。」普化中心副都監果毅法師說明開課緣起,希望提供學佛大眾從歷史脈絡認識佛教發展的全貌,有更多元且深化的學習。這次的系列課程,由中研院文哲所廖肇亨教授規畫,偕同其高徒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曾堯民、輔仁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黃庭碩,以及臺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簡凱廷輪流主講,青年學者與信眾分享、互動,別有一番意義。

四月十四日第一堂導讀,廖肇亨老師說明,培養史觀不僅可以了解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從中還能學習大師們的思想哲學、佛教如何影響國家發展等。廖老師也提醒,佛教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除了是正確認識佛教的依據,也是落實佛法的借鏡。

四月二十一日起,系列課程以「六朝隋唐佛教史」為先導,由曾堯民老師主講。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對許多人來說就是背不完的朝代與戰爭,曾老師提綱挈領,透過一個朝代、一位大師、一部經典,讓人清楚明瞭佛教如何東傳與中國化。

課堂上,老師嚴謹卻不失幽默的論述,讓人聽得津津有味,也對生活中每天都在用的佛法,有了一番新體會:原來「數息法」和禪觀法門的興起,是因為安世高大師譯出《安般守意經》;「業」與「輪迴」的觀念,如何顛覆了中國人的生死觀、世界觀和宇宙觀;為何神異僧佛圖澄特別受到北朝皇室的青睞……

當學術進入普化教育的現場,確實讓人打開了視野,系列課程接下來將從五代十國開始,帶領大眾一路穿梭時空,與歷代祖師相遇、學習。

法鼓山社大「自在人生」講座登場

陳定銘校長談心靈環保與社會企業

【謝宛真/新莊報導】面對多變的大環境,法鼓山社會大學推出「自在人生」系列講座,幫助民眾學習安定身心的觀念與方法,讓生活幸福自在。四月三十日下午,系列講座第一場於新莊校區登場,邀請法鼓文理學院校長陳定銘主講「心靈環保與社會企業」,近五十位聽眾到場聆聽。

曾擔任法鼓大學籌備處主任的社大校長曾濟群,歡迎陳定銘校長並介紹法鼓文理學院的成立緣起,也分享建設初期的小故事,其中和法鼓山社大的發展有諸多因緣。曾校長表示,社會企業是世界的潮流,因此特別邀請陳校長來分享心靈環保的理念如何和社會企業結合。

陳定銘校長首先從少子化的議題切入,傳達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辦學理念,說明法鼓山的三大教育環環相扣,主要強調的是終身學習。陳校長表示,社會企業的觀念從英國開始,臺灣目前正在發展中。佛教認為人要自利利他,才能有真正的快樂,根據分析,有願景的企業,收入超過沒有願景的六倍以上,「所以能幫助人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因為工作也是一種修行。」

講座圓滿前,陳校長逐一回應聽眾的問題,也介紹文理學院的各個科系,除了傳授知識技能,還有心靈環保融入課程設計、以自然為師的校園環境和建築,未來文理學院課程將推動在地深耕計畫,冀能培育關懷生命與奉獻社會的人才。


▲陳定銘校長(前排中)到社大新莊校區演講後,與學員歡喜合影。(法鼓山社大 提供)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78期6月號

年輕要素

全球響應環保、動保、永續理念,素食再度躍上時尚舞台,成為主流,不僅改變素食人口結構,也為料理加入了「年輕要素」。

年輕人選擇無肉的飲食,大多受到社群或同儕的影響,演變成一種「愛地球、愛自己」的生活風格。隨著各類蔬食主義興起,未來肉、3D列印人造肉也成為熱門話題,透過Q&A,釐清各種「素」的理念,重新省思自己為了什麼而吃素。

透過飲食自覺,一口飯菜,不僅可以改變自己,也是擁抱世界的開始。讓我們隨素食網紅「野菜鹿鹿」、廚師出身的演端法師、義工主廚黃燕梅,體驗如何透過素食來進行一場身心的實驗。本期專題提供六道異國料理、兩道甜點,邀您動手素一素,享受料理樂趣多。

印順長老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印順導師年譜》於四月底發表,「焦點話題」侯坤宏與讀者分享編寫歷程與心得,有助於了解譜主的歷史定位,以及易被忽略的觀點。「世界佛教村.香港」老參師父為何說「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且聽有暋法師娓娓道來。新專欄「活用解深密經」,法源法師依《解深密經》教我們定位「情緒坐標」,了解「唯識無境」,學會禪觀情緒生滅,調伏情緒,就能創造快樂人生!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放下的勇氣》新書分享會】
學生死智慧

【僧大畢業製作暨禪修專題呈現】
開箱佛國伴手禮

【「中國佛教史」系列開課】
普化融入學術 開拓學佛視野

【法鼓山社大「自在人生」講座登場】
陳定銘校長談心靈環保與社會企業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78期6月號
年輕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