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水陸法會共修心得

走向生命 轉化的自己

「你幾歲啊?怎麼這麼年輕就來?」
這是每次參加法會時,在茶水休息區最常「被關懷」的問題。
像我這樣一位看起來「非典型師姊形象」的人,怎麼會來總壇?
而且已經圓滿三次,可見我的心,必須要像我的膝蓋,一樣堅強……

◎文/夏慧麟.圖/李東陽

法鼓文理學院楊蓓老師曾說:「你的心在染著的過程,你發現了,開始想要淨化,就是自我轉化……有人很強烈,有人很容易遺忘,都很正常,但其中充滿材料,可以幫助自己去建構存在感與想要的樣子。」

老師這段話很觸動我,可能比我的自述,更貼近當下那個走向生命轉化的自己。而在轉化之前,得先問問自己是怎麼走到現在、走到這裡的?

穿上海青 走進壇場

從事新聞工作十餘年,採訪了多數他者的生老病死,開始意識到記者長期忽略了反觀自照。一次機會看了聖嚴師父的書,決定報名佛學班,自此,學佛的路上,學習與人同行,不再是過去旁觀別人的記者,而是跟著大家一塊兒上課、一塊兒當義工、參與法會,對我而言,是全新的體驗,更像一場中年的「出走」與「出家」。前者,讓我走出了習慣的舒適圈;後者,透過佛法的學習與實踐,有著心靈皈依與精神提昇,同時也開展出自修與共修的修行地圖。

剛開始願意穿上海青,走進壇場,長跪合掌時,我覺察到自己這樣的姿態,是種渴望與仰望,但努力過後,居然什麼都沒望到,只換來膝蓋的疼痛。我問自己,修行都得帶著三分勉強嗎?我並不願意走到這裡,只為了對抗這種情緒,如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又做不好的自己。

試著用不討厭的心態,再努力看看,從行前的調整作息、練習呼吸、念佛,到加強體能鍛鍊,當我一年又一年地嘗試,一天又一天地練習,加入了禪修的實作,長跪合掌的動作,漸漸地從量的增加,走向了質的變化,顯現於外的,是我的姿勢熟練;而內觀自照的,是我覺察到身心與呼吸,一次次地聚攏與收攝。

放下對抗 遇見自己

我有在強行控制自己嗎?是我反覆檢證的練習,從意識到控制,到慢慢放掉控制,觀察心的作用,和我的身體一樣,時刻都在改變。我的專注,可以不一定要有壓力,身心放鬆也不等於放逸,於是,在次次練習的進退之間,我親身體驗到心的力量與韌性,這才終於明白,原來我一直渴望與仰望的,其實是放下對抗,遇見我自己。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此刻的遇見,多了份清楚、明白,同樣的聲聲佛號與梵唄跪拜,更能身心輕安地隨文入觀,找出自己相應的方法,用對及用上力量,去「淨化」與「進化」,做自己生命轉化的主人,唯此一心。

善知識們 一路同行

走進壇場精進用功,像是定期的洗滌身心與加值充電,單靠自己一個人自修,當然不夠。我很感恩,一路上有一群與我同行的善知識們。今年的總壇,來了好多安和分院的師姊們,走回學校宿舍的路上,回想起我們一起上佛學班,一起去護持其他班當義工,一起凌晨排隊報名菩薩戒,一起上山受戒,一起拜梁皇懺,再一塊兒發願進總壇。修行路上,靠著這群同修伴侶,一路同行。

此外,還有一群雖然是過客,卻在我心裡留下印跡的義工們。法會期間,在洗手間的角落,看到頭髮全白的離垢地菩薩,認真地在打掃衛生;在寒風細雨中,看到忙著張羅點心和整理餐具的師姊、師兄們;還有年紀比我父親還大的法師們,在台上唱得比我大聲,跪得比我還久。如果說,師父的法鼓山,是與所有菩薩們一起蓋好的,那我心裡的法鼓山,亦同。

文理學院前校長惠敏法師在總壇解說儀軌時,鼓勵我們要將「儀軌深廣化、生活儀軌化」,深入經藏,了解法會儀軌,更要帶進生活,對待生命中每一位相遇的重要他者,從一開始的迎請,過程認真奉供,到離別時送聖,珍重道別,都是用一顆至誠懇切的心。我想,與誰同行,不論時間長短,都有其深刻的意義。

法青送聖記

融入團體的和諧共好

◎康佳俐

第一次參加大悲心水陸法會送聖,把握因緣參加法青組的末班車。

送聖的練習,也是一場禪修的體驗。教導我們的師姊,時時提醒放鬆身心,把身體交給大地,因要長時間固定某個姿勢,所以要學會放鬆身體、腰桿挺直收下巴,將動作放在佛號上,一字一步,清清楚楚,不疾不徐,還要把覺照力打開,配合前後左右同學的速度,前行、上台階、轉彎、分班的節奏。

「走錯腳步,沒關係,調整回來就好。遇到任何狀況,沒關係,保持冷靜走下去。」師姊口中的「沒關係」,多麼慈悲!已打開覺照力的我們,因感受到溫柔耐心,進而懂得自我提醒,學習速度也特別快。

僧團都監常遠法師來關懷時,勉勵我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用身、口、意的威儀與安定專注的身心,就能夠感動很多人,與大眾結法緣。所以上場前,我們很認真而放鬆地練習,專注自己身心的狀態,希望以恭敬、莊嚴、真誠的心來送聖。

正式走入會場時,一心專注走路、供養,以至誠懇切的心念佛號。過程中,感覺自己縮小了,但打開了覺察開放的心,完全融入團體中的和諧共好,感受每一位法青小小的好,就會成就一個大大的好。享受著專心走路、念佛、誠心供養的過程,法喜充滿。

活動最後,聖嚴師父的照片及叮嚀投放在大螢幕上:「人間是永遠有希望的,也有我的祝福與期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與僧團法師們站在台上,帶領我們一起發願。禮送方丈和尚及法師時,看著法師們緩緩地、一列一列地走向台下,慢慢地照看著我們,我的眼淚不自主地落下,感受到法師們真誠、真心的關懷,看見菩薩就在我們人間,為了我們辦法會、辦教育,祈願眾生都能離苦。

感恩世間有聖嚴師父、有僧眾、有法寶住世,帶領我們發願向善、向上提昇;教導我們將佛法用在生活上,幫助自己,也幫助與我們有緣的眾生;引導我們向光明的未來邁進,開啟自性的寶藏,也讓我在探索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時,有了方向,看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打開覺照力,配合前後左右同學的速度前行,送聖的練習,也是一場禪修體驗。(吳竺燕 攝)

珍愛地球第一步

成為奉行利他主義的人

◎潘諸紳

參加聖基會主辦的「珍愛地球」演講當天,外頭飄著雨,我的心卻是平靜的,因為我學到了如何珍愛地球的方法。

演講一開始,常濟法師就開門見山指出現今人類的三大紛擾:疫情、戰爭、氣候變遷,並從根本點出人類世的三大困境:共有財悲歌、心智的悲歌、視野上的悲歌。這些源頭,都指向人類的貪婪與短視近利,導致要面對如此嚴峻的威脅。很讚歎法師一語道破問題的核心,讓我猶如醍醐灌頂,明瞭議題的本質。

印象深刻的是,法師用好幾部歷史影片,去彰顯議題的重要性及跨時代的意義,尤其看到一位年僅十二歲的女孩塞文.庫利斯(Severn Cullis-Suzuki),一九九二年在聯合國「地球環境高峰會議」的演說,最為令人感動。當演說一結束,我們全場的人不禁也跟著影片中的人們一同拍手,此時的我,深刻理解到「跨世代正義」多麼重要。

「我們不用去為大自然發聲,因為我們永遠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法師這句話讓我非常震撼,但也很快了解為什麼法師這樣說。我們總是思考如何為大自然盡一分心力,卻把自身排除在外,忘了自己也身處在大環境中。

法師透過〈七佛通戒偈〉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將心靈環保與氣候變遷做連結,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動態作為,「自淨其意」為靜態的內在覺性,若內外合一,將能感化身邊的人。

最重要的一點是,改變自己的價值觀。法師以環保杯為例,若我們只將紙杯換成環保杯,卻仍不斷地消費及收集環保杯,這是換湯不換藥,不是真的環保。這讓我想到前陣子去了百貨公司,裡面陳列的物品漂亮精緻、琳瑯滿目。當我買完東西離開時,不禁深思: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

演講最後,法師分享如何「珍愛地球」的幾個方法,可透過智慧與慈悲心,讓自己成為一位「利他主義」的人,時時以同理心看待他人,消費自己所需,從自身做起「珍愛地球」的第一步。

親子線上學佛樂

全家一起完成24堂課

◎陳萬強(父親)

回想當時報名「學佛五講」線上課程,是想透過系統的方式來學習佛法。上課這段日子,讓我了解佛法是很生活化和科學化的,並非一般的宗教信仰,而是隨時隨處都可奉行和實踐的智慧。

每週四晚上八至十點,我們一家四口一起在網路上課,而且堅持到最後一堂。起初上課時,我感到有壓力和擔心,不太有信心完成二十四堂課,家人也對報名這麼長的課感到不解,雖然如此,我還是堅持以身作則,發願完成這門課程和所有的功課。

做功課使我更理解法師所講的內容,而且還可了解小菩薩的心聲和心態,這也讓我更認識聖嚴師父,更有智慧去面對生活的挑戰,這些都是意外的收穫。感恩馬來西亞道場的開課,我們一家人真的受益良多,尤其兩位小菩薩,肯定有很好的影響,我也會將課程和活動分享給更多有緣人。


學會感恩 自己好快樂

◎陳可燊(女兒)

感恩有這樣的課程在馬來西亞道場舉辦,幸運的還有線上課程,如果是實體課,我就與這門課無緣了,因為我在怡保,到吉隆坡有二個多小時車程,這對我和家人不太方便,加上我還在上初中,有做不完的功課,父母也有工作需要完成。

「學佛五講」是父親幫我們一家人報名的。想起當時,父親告訴我每星期四放學後要上課,心裡是非常不情願的。然而,一堂一堂下來,我學習到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慢慢地,上課也愈來愈有動力,但由於學校功課變多,我也不得不一邊做功課一邊上課。

我很感謝這個課程,讓我一直在前進。我發現,每當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還未熟悉的社會、父母、親朋好友,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學會了感恩,使我的世界更美好,生活更加充實。

【2022水陸法會共修心得】
走向生命 轉化的自己

【法青送聖記】
融入團體的和諧共好

【珍愛地球第一步】
成為奉行利他主義的人

【親子線上學佛樂】

全家一起完成24堂課

學會感恩 自己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