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啟用15週年

時空無限 生命永恆無盡

法鼓山上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承續東初老人、聖嚴師父師徒的願心,
啟用至今十五年來,引領無數人放下生死執著,讓色身回歸大地,
體現「心靈環保」的智慧,以及護念後代眾生的慈悲,
於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展延永恆無盡的精神生命。
本期回顧生命園區創立的理念與過程,帶您深入生命園區的故事。


(李東陽 攝)

聖嚴師父談生命園區

最後的放下

編按:聖嚴師父受香港鳳凰衛視專訪,特別談到了環保生命園區,讓人真正做到什麼也不執著,精神生命是永恆的。


▲聖嚴師父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帶領法鼓山僧俗四眾,推動社會改良傳統殯葬文化,實踐佛教的生死關懷。(李東陽 攝)

主持人:死亡,是傳統中國人最難參破的一關,中國人有很多執著也許經由教育還可以破除,但是要中國人破「慎終追遠」這個關卡實在太難!不僅當事人難以做到,就是他的後人、親屬也難。法鼓山上的生命園區用這種形式,引導中國人把最難放下的東西「放下」,讓身體歸回大地,還復自然的這種境界,可能我們非常嚮往,但是臨到關頭,卻往往放不下。我在生命園區轉了幾圈,我想如果師父的這個理念,能夠在中國社會及大中華圈傳播普及,那是功德無量。

師父:我是從中國大陸出來的,我的師父也是,他告訴我一個觀念,人非常愚蠢,活著的時候,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放不下錢、財產,也放不下名利、地位。

等到死了以後,應該可以放下吧!但是有的人還是放不下,放不下自己的臭皮囊,死後還要占一塊地,這是非常愚蠢的事。

因此,我的師父在圓寂前寫好遺囑,聲明死後不立墳、不設碑、不建塔,遺體火化以後,直接把骨灰撒入大海就好了。這是我師父的構想,後來我想,不如由法鼓山貢獻一塊地,闢植葬公園,讓所有的人都可以使用這塊地,以後我也會葬在這裡。這塊地可以容納好幾千人的骨灰末,甚至幾萬人也不成問題,而這些骨灰都是肥料,還可以在園區裡蒔花植竹。

現在這塊地,我們已經提供給臺北縣政府(今為新北市政府),屬於縣政府用地,政府不可能沒收或者另做其他用途。對我們來講,這是一個公園,對政府來講,是一塊可長久重複使用的植葬地。

主持人:這也是把您所說的「心靈環保」理念貫徹到一個極致了,讓人間佛教伴隨著人的一生,及至終點。

師父:人的生命,活著的生命跟死亡以後的生命,在法鼓山是結合起來的;我們有一個教育園區,有一個生命園區,教育園區是世界性的,生命園區是永恆性的——空間與時間都是無限大的。

(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於北投雲來寺答香港鳳凰衛視,全文收錄於《美好的晚年》)


生命園區的緣起

一個跨越30年的願

◎陳玫娟

開創國內環保自然葬風氣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在社會大眾心中,是落實生命回歸自然、永續土地資源的示範區。這個引領人們坦然放下生死、展延精神生命的永恆歸宿,其構想和理念來自何處?在創立過程中,又歷經哪些努力?

源於東初老人的智慧與自在

在多數人的印象裡,生命園區來自創辦人聖嚴師父改良傳統殯葬文化、護念後代子孫的願心,卻鮮少人知道,師父願心最初的源頭,乃是來自恩師東初老人的構想。一九七七年圓寂的老人,住世時告訴師父,一般人什麼都放不下,死後還要占一塊地,是「非常愚蠢的事」,因而捨報前便寫好遺書交代弟子:「余若死後,一不開弔,二不發訃聞,三不傳供,四不建塔,以免浪費有用金錢。火化後,骨灰沉於大海,普結眾生緣。」

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一切現象都是緣生緣滅,生命也是如此,如同花開花落,因此一期生命結束後,讓身體復歸自然,也是生死觀的修行。老人破除生死執著、簡約處理身後事的智慧與自在,讓立志分享佛法、利益眾生的師父,生起了推動自然葬法、設立環保生命園區的願心。

推動自然葬法 成立生命園區

二○○一年,法鼓山園區尚在建設中,已逾古稀之年的師父表示,希望自己身後採用自然葬,也贊成山上規畫生命園區。二○○三年,法鼓山落成前兩年,師父一方面指示推動自然葬法,一方面向主管殯葬的臺北縣(今新北市)民政局提出「自然灑葬公園」的構想。不過依法令規定,只有公有地才能進行骨灰拋灑或植存,幾經研究,決定捐贈山上的土地給縣政府,由政府依法成立環保生命園區。

除了與公部門合作,推廣自然葬法另一個重要關鍵,是向社會大眾宣導。二○○四年,法鼓山舉辦「歡喜看生死.人生真善美──談環保自然葬」研討會,師父說明傳統厚葬、身後占有位置的殯葬文化,已不合現代的環保理念,尤其臺灣面積不大,人口密度卻很高,只有推行自然葬法,才能讓所有活人及亡者,永續享用大好的自然環境。

超越生死 精神生命流傳不息

二○○七年,通過許可的生命園區正式啟用,然而,改良傳統殯葬文化、提昇千年來的生死觀念,卻非一朝一夕可成。因此,師父鍥而不捨地持續宣導,二○○八年,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真正的自由:生命尊嚴及價值」,再度表示身後將植存生命園區,並期望日後能有名人或高僧大德一起來做,「讓我們的社會真正走向一個文明的時代。」

二○○九年,師父圓寂後以身示教,帶動許多社會賢達及民眾響應植存;生前預立遺囑、身後植存也逐漸形成一股風氣。從東初老人到師父,自然葬法從構想、理念到實現,一個跨越了三十的願,仍持續引領人們放下生死、超越生死,在生生不息的自然中,流傳永恆的精神生命。

【生命園區小檔案】
.啟用日期:2007年11月24日
.植存人數:10938位 (截至2022.10.10)


植存過程

圓滿人生 與天地同在

植存以潔葬 、簡葬、節葬的精神,不造墳、不立碑、不占用大地資源,為眾生守護地球環境。植存的方式簡約、樸實、莊嚴,沒有任何宗教儀式,以虔誠祝禱的心,為遠行的親友圓滿人生最後一程。

植存的過程,依序有三個部分:

1.植存前

參與親友於曹源書苑中,先看影片、聽簡報說明,了解植存的理念、意義及流程。接著由一位家屬捧著骨灰植存盒,一位手持花籃,隨同的眾人以感恩祝福的心,在義工引領下,步行前往生命園區的植存處。


(徐肇昌 攝)

2.進行植存

親友到達植存區後,先進行一分鐘追思默禱,隨即進行植存。在義工的引導下,首先,第一組三位家屬走入植存處,由第一位家屬將第一袋骨灰取出,植入預先挖好的洞穴中,再由第二位家屬獻上一朵鮮花,第三位家屬覆上黃土。之後,第二組、第三組家屬接著進行相同的儀式。


(李東陽 攝)

3.植存圓滿

在三組家屬代表完成骨灰植存後,所有親友再次默禱一分鐘,接著一同繞行植存區,追思緬懷遠行的親友,感念逝者一生的奉獻、為眾人留下的愛,同時祈願逝去的親人入土為安,與廣闊的天地宇宙同在。


(李東陽 攝)


生命園區的境教

生生不息 植存區

走入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沿著質樸的石板路拾階而上,緩步行過樹蔭,來到植存區,是一片生生不息的翠綠草地。在這裡,所感受到的是與天地、山林融為一體的生命意義。

選擇在這樣安然、寧靜的綠地園林中,以簡約植存送別逝去的親人,代替遠行的親人做到「自然環保」、「禮儀環保」與「生活環保」,也為他們圓滿了人生最莊嚴、樸實而又美好的告別。

回歸本來面目的植存區,讓人體會生與死本是一體的兩面,唯有捨離一切外在形式,自在地看待生死,才能超越老病死所帶來的苦痛與束縛,此也正是創辦人聖嚴師父所提倡的「心靈環保」精神所在。


(廖順得 攝)

來去自在 曹源書苑

二○○七年生命園區啟用時,接待參與植存家屬的空間,臨時設於教育園區內、法華鐘樓旁的居士寮,眾人須從觀音道場三門旁的「之字步道」步行而上,方能抵達生命園區。由於路程遠、坡度陡,長者往往無法前往,因此於鄰近植存區規畫了一處建築空間,兼具職工宿舍功能,二○一八年落成啟用,命名為「曹源書苑」,寓有禪宗回歸本來面目之義。

曹源書苑啟用後,生命園區有了更加完善的功能。接待區設於書苑一樓,家屬在此觀看植存流程影片、聽取解說後,再步行前往植存區,只需三分鐘時間。

如欲開車前往曹源書苑,可先走法鼓山聯外道路,於「靈山勝境石」左轉,約莫經十分鐘,即可在右方見到一棟淺棕色的樓房,通過曹源橋即可到達。


(本刊資料)

花開花謝 園區步道

從法鼓山園區步行通往生命園區,共有兩條步道。第一條為「生命園區步道」,習稱「之字步道」,入口位於「觀音道場」三門旁的法鼓一橋。沿著「之」字形步道蜿蜒而上,步道旁種植了含笑花、吉野櫻、華八仙等,為早期家屬緬懷植存親友的步道,不同季節皆可看到花開花謝,一如生命的緣生緣滅。

第二條為「藥師古佛迴環步道」,從法鼓山園區內的直心路及曹源路交叉口,行經藥王橋,即進入藥師古佛步道,隨後沿著曹源溪步行,就可銜接生命園區步道。這段步道平緩好走,沿途聆聽潺潺溪聲,四周原生植物環繞,一片綠意,宛如在森林之中。目前植存圓滿後,一般皆會安排親友參訪教育園區,即是走此步道。


(李東陽 攝)

人的生命,
活著的生命跟死亡以後的生命,
在法鼓山是結合起來的;
我們有一個教育園區,有一個生命園區,
教育園區是世界性的,生命園區是永恆性的——
空間與時間都是無限大的。
——聖嚴師父

 

【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啟用15週年】
時空無限 生命永恆無盡

【聖嚴師父談生命園區】
最後的放下

【生命園區的緣起】
一個跨越30年的願

【植存過程】
圓滿人生 與天地同在

【生命園區的境教】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