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道場 青年禪修工作坊

美國大學生的心旅行

一杯茶、一趟戶外經行……在象岡道場的境教中,
40多位美國大學生在九位僧團法師帶領下,
沉澱浮動的心,將佛法與禪修觀念帶進生活,
展開一場生命「心」旅行。

◎文.圖/洛杉磯道場 提供


▲學生們跟隨常勳法師展開戶外經行,練習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

七月的象岡,陽光明媚,藍天白雲,蔥蔥鬱鬱,四十多位來自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紐約、亞特蘭大等地青年學子,七至十二日齊聚在聖嚴師父創辦的國際禪修中心,參加洛杉磯、象岡兩地道場合辦的「青年禪修工作坊」(Chan Workshop For Young People)。工作坊源於疫情期間,洛杉磯道場於線上舉辦「大學生工作坊」,近期疫情降溫,道場數月前開始策畫工作坊的課程,希望雲端上的學生們「腳踏實地」,練習將所學的佛法與禪修帶進生活中。

學習感恩 享受當下步伐

「青年禪修工作坊」由象岡道場住持果元法師、監院常源法師、常濟法師、演無法師,洛杉磯道場常俱法師、東初禪寺常勳法師,以及來自臺灣的常耀法師、演漸法師、演禧法師共同帶領及關懷,還有二十多位洛杉磯、新澤西州、紐約等地義工全力護持,因緣殊勝。

此次工作坊內容豐富多元。一大早,學生隨法師在禪堂做早課,揭開一天的序幕。常源法師藉著品茶的活動,引領學子認識一杯茶從「無」到「有」的不易,從中學習「感恩」,體驗全心全意喝一杯茶的感受。在常勳法師帶領的戶外經行中,學生練習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步伐,享受著身心交給大自然的輕鬆自在。

「慶祝生命」課程由學生們熟悉的常濟法師帶領,法師先以團體遊戲「我是誰」引導眾人互動,進一步闡釋社會認同對每個生命產生的影響,再以娛樂新聞為切入點,抽絲剝繭分析「羞恥」與「評判」對個人的心理、精神健康、改變現狀能力的影響,學生們也敞開心扉交流,討論熱烈。

來自紐約的學員Rosie分享,練習「專注當下」讓習於忙碌且焦慮的自己,有了確切實踐「禪」的寶貴契機;「放下分別心」讓自己在與人互動、出坡、林中經行時,提醒自己少一些對人我及環境的愛與惡;而「感恩」是一言一行的底蘊,「無論用齋或茶禪,接受教導或分享感受,都讓自己深刻體驗:唯有『為他人付出』和『自身修行』,才能享受當下的美好。」

從心出發 航向未來人生

Selina原先為了學習禪坐而報名,離營時有全然不同的感動:「從沒體驗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如此純粹與真誠,個人行善的力量如此強大。」她看到大寮義工很多是爺爺奶奶,凌晨四點多起床備菜,等學員吃完才用剩下的飯菜,「做八分就好的事情,義工為陌生人做到十二分,真讓我感動不已!」洛杉磯學員Chloe一直向義工團隊道「感恩」,直說:「參加這個活動,是自己今年大學畢業的一份珍貴禮物!」

這群Z世代年輕人在溫暖喜悅中,從心感受生命可以清楚、放鬆,同時體會到感恩的力量。如同一位學生所說,這次的活動如盛夏豔陽,驅散了大家內心長久以來因疫情籠罩所產生的陰霾。洛杉磯道場表示,衷心祝福每位學子從象岡啟航,用禪法幫助自己,航向更寬闊的人生大道。


▲常濟法師帶領「慶祝生命」課程,引導學生從「我是誰」出發,了解社會認同對個人生命的影響。


▲在工作坊開放的氛圍下,法師與學生們進行交流討論。

法鼓講堂

明末四大師 復興佛教創新局

◎邱惠敏

「復興、融合是明末佛教的關鍵詞。」七月份法鼓講堂由常林法師主講「明末四大師──復興與融合」,法師指出,中國佛教發展分期,一般皆以隋唐為發展高峰,宋代以降走向保守漸衰,但日本學者鎌田茂雄則認為宋以後是走向同化、融合。法師指出,自明太祖朱元璋制訂三宗制度,將僧侶分成禪僧、講僧(研究教理)、教僧,唯有從事經懺的教僧能與民眾接觸,僧團與社會嚴重脫節,佛教成了「山林佛教」、「死人佛教」。

明末佛教復興有兩個進路,第一種是奮勇前進、人間菩薩行路線,以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為代表,投入社會關懷;第二種是穩健踏實、實踐信仰路線,以雲棲袾宏、蕅益智旭為代表,以教化人心為主。

紫柏大師亟具俠義性格,曾營救素昧平生、遭陷的南康太守吳寶秀,推動重刻《大藏經》,戮力興復寺院,贖回靜琬和尚骨塔,最後因冤案於獄中慨然圓寂。聖嚴師父於《明末佛教研究》中形容紫柏大師具有「護法衛教的宏毅精神,有給人以急起努力的振奮作用」。

憨山德清奮力禪修,悟境甚深,曾遭誣陷流放廣東雷州充軍十年,期間經庾嶺立茶庵奉茶、收屍掩埋,為亡者建普濟道場,教化粵人令其歸佛;入曹溪南華寺開闢祖庭,選僧受戒,訂庫司清規,大振祖風,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

雲棲大師建僧團,一生領眾安眾,與眾共學,展現對僧團管理的宏觀;對居士則鼓勵戒殺、放生、守五戒,影響力最大。蕅益大師綜學法相、禪、律、華嚴、天台、淨土諸宗教義,主張佛、道、儒三教一致,聖嚴師父稱其「是明末四大師中,最有思想、最能影響後世的一人了。」

至於佛教的融合,明末諸大師在思想上「性相融會」、「禪教合一」,修行上禪淨律密不可分割。對儒道二教採融通的疏導態度,有容受一切佛法等視各宗各派的心量,這樣的態度已成了現今佛教的修學定調。

快樂學佛人,開課囉!

歡喜踏入學佛大門

◎編輯室


▲香港學員聆聽法師生動輕鬆地講解佛法。(李宛蓉攝)

疫情逐步趨緩,大眾期待已久的學佛入門課「快樂學佛人」,七月起陸續於各地分支道場恢復實體上課,臺東信行寺、香港道場於七月二日同一天開課,溫哥華道場則於七月二十三日上第一堂課。授課法師們以生活化的方式,帶領學員認識三寶,分享聖嚴師父倡導的「四它」、「四要」等化解煩惱的觀念與方法,不少學員還未上完三堂課程,便報名皈依三寶,歡喜踏入學佛大門。

在信行寺上課的學員,有退休多年的銀髮長輩,還有與母親同行的九歲小學員。「因家人曾接連確診,終於體會法鼓山倡導『心安才能平安』的意思。」小學員的母親潘李泳淇說,希望透過熏習佛法,讓自己及孩子清楚隨時將心安住的重要性。

香港學員蕭美莉上了兩堂課後,深覺獲益良多,內心快樂增加,七月九日已在香港道場皈依三寶。她分享去年(二○二一)五月時,兩位同事帶她參加香港道場舉辦的「約咗佛陀去慶生」活動,因而認識了法鼓山。疫情期間在家工作,上網搜尋佛學影片,無意中看到《大法鼓》,開始有皈依三寶的想法,得知香港道場開辦「快樂學佛人」課程,便迫不及待報名。

蕭美莉說,第一天聽完法師們的講說,對佛法僧三寶的認識加深了,「還有『四它』,當生活中遇到困境時,懂得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第二堂課法師們分享「四要」,「外出時看到喜歡的衣服、生活用品,就會想想是需要、還是想要?」她表示「四要」讓她明白自己的需要,放下欲望的想要,考量「能不能要,該不該要」。

溫哥華道場五十位學員中,年齡最長七十四歲,更有一位已獲得香港大學佛學碩士學位,初到溫哥華發展的學員,抱著初學者心態,風塵僕僕搭乘兩小時公車前來道場,歡歡喜喜投入這堂學佛入門課程,他說:「溫故而知新,不亦樂乎!」

常惠法師以一個學佛人的實例,向大家生動具體地展示了遭遇困境時,如何運用「四它」的心靈處方籤來化解煩惱,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學員們頻頻點頭,表示受益匪淺。最後,法師給大家一個回家作業: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著手,去練習實踐「四它」的方法。

課外心一章

從身口意開始實踐

◎鄧翠蓮

第一次參與線上學佛課程「快樂學佛人」,是孩子幫我報名的。第一天法師談的主題是三寶,淺白平易地說明佛法僧的意義,讓我們很快地理解並認識三寶。法師還介紹臺灣的法鼓山園區,其中的知客處、大寮和齋堂,讓我印象深刻,腦中想像著法師分享的情景,真想親自到法鼓山看看。

我們還認識了學佛的基礎知識、法鼓山的歷史。當中提到出坡禪,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在勞動中修行「身在哪裡,心在哪裡」,這才了解原來禪就在日常生活中。禪修包括坐禪、立禪、行禪、吃飯禪等,我目前以坐禪為定課,願再學習更多隨時可應用的禪法。

很多時候說自己是佛教徒,卻又不知該如何做一個佛教徒。法師分享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很有條理,就是從身口意開始實踐。我願將「五戒」守好,不傷害自己和他人,學習用「四安」來照顧自己的身心。

法師也分享「四它」、「四要」。想想生活中常犯一些毛病,例如日常用品需要的不多,但往往都買太多,之後才發現不是需要或該要的,往後更當學習「不該要的絕對不要,能要、該要的才要」。

怎樣踏實走在學佛路上?最後一堂課,法師提到須先確立學佛的方向,就是學習佛的智慧與慈悲,修正和提昇自己的人格,所以需要「解行並重」。「解門」是多聞熏習,如理思惟;「行門」是體驗佛法,實踐佛法,兩者缺一不可。五堂「快樂學佛人」讓我受益不淺。感謝線上的法師、主持人和關懷員,還有來自各地的學員,讓我們一起共勉好好學習佛法。祝福大家。


探索佛法 探索自己

◎楊惠婷

當世界按下暫停鍵,你的世界也慢慢停止時,你會怎樣面對?

上溫哥華道場的「佛法探索」課程,是為了找回日漸退失的記憶力。長期化療和藥物的副作用,讓我的腦袋常處於一片空白,研習佛法成了療癒的最好方法。

當初報名時,還擔心身在臺灣可能有時差問題。的確,半夜上課,有時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猛然驚醒,趕緊打起精神繼續上課。法師精心整理的教材與簡報內容,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從佛教思想發展循序導入,引發我濃厚的興趣,一頭栽進資料的搜尋中,沉浸在佛法探究的領域裡。

常惠法師說這門課「有點硬」,我為自己又添加了歷史、地理課,探索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這些國家與佛教之間的關係。印象中阿富汗是戰亂之地,更激發我去了解玄奘大師到阿富汗的歷史。埋首研讀資料的期間,使我暫時忘卻了病苦。

上課時,法師又給我一道處方《雜阿含經.病相應》,感覺有點相見恨晚。現在醫療進步,只要聽從醫生囑咐,便有很好的止痛藥可緩解痛苦,但每當要去醫院治療,還是會害怕卻步。就在想逃避時,法師介紹杜正民老師著作《法的療癒》,內容不僅有醫病的方法,也讓我從病中體會修行的重要,日常生活中盡可能保持定力,以平靜的心觀照色身變化,學習面對病痛而心不苦。

探索佛法,也是探索自己,從心深處了解真相。學習過程不在立即獲得答案,不在聽懂了多少佛學名詞。一年的課程走進尾聲,自己所必須面對的生死課題才開始,而且永不止息。

【洛杉磯道場 青年禪修工作坊】
美國大學生的心旅行

【法鼓講堂】
明末四大師 復興佛教創新局

【快樂學佛人,開課囉!】
歡喜踏入學佛大門

【課外心一章】
從身口意開始實踐

探索佛法 探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