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力相續領航法鼓文理學院

以願心成就眾人成長的法鼓文理學院首任校長惠敏法師,奉獻法鼓山大學院教育30年,
7月底卸任榮退,長年推動「心靈環保」及博雅教育理念,由新任校長陳定銘教授接續領航。
交接時刻,我們向惠敏法師致上感恩,並邀請陳定銘校長分享接任的願心和期許。


(許朝益 攝)

卸任校長榮退

感恩微笑校長 惠敏法師

◎果暉法師(方丈和尚)

承續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悲願與恩師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今天不辦教育,佛教便沒有明天」的呼籲,惠敏校長三十年來,在身兼數職之中,為積極培植新一代的漢傳佛教教育人才,從最初為佛學研究所吸引到不斷跨領域學習,讓校長成為走在時代前端的宗教家、教育家。

隨順因緣 任運自在

記得有一次,聖嚴師父跟我說:「果暉啊!你要多多學習惠敏校長的微笑。」認識惠敏校長以來,我對他的笑容,印象非常深刻。平日喜歡步行運動,在校園裡,經常看他隨時隨地都很放鬆,似乎連走路都帶著一種不急不徐的節奏。我想這是因深造佛學研究與數位科技之奧,並融入個人身心修養之中,而使他能夠永遠遊刃有餘、有條不紊地處理住持、校長等多重身分的繁忙日常工作。

聖嚴師父常說:「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我相信校長深諳此理。例如師父曾於書中記述,惠敏校長於佛研所好學且熱忱助人的出色表現。

「我擔任他們中觀與唯識的課程教授,涉及梵文、藏文、英文等參考文獻之處,多虧惠敏幫助我找參考資料,使我省力不少,同學們得力很多。當他去日本留學的六年時段之中,也非常關心本所的學風、課程、老師。同時也代本所不斷地購買日本佛教學界新版及再版的各種新書。當他今年完成最高學位之後,就被本所聘請擔任研究及教學的工作,除了教書之外,還擔任對於同學們的適時輔導。」

我們都知道,惠敏校長是1985年中華佛學研究所第二屆優秀畢業生,在學期間由時任所長的聖嚴師父親自教導。報考佛研所之前,他已從臺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並取得藥師證書,且通過中醫師鑑定考試,軍中服役時擔任軍醫藥官,擁有相當程度的世學經歷。

帶領大學院蛻變與成長

惠敏校長於中華佛研所結業後,以六年時間,赴日本取得東京大學碩、博士文憑,1992年學成返臺,備受教界及學界倚重。當時的國立臺北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即延請他擔任客座教職,之後歷任學務長、教務長及代理校長;聖嚴師父也邀請他回中華佛研所擔任教職,日後接下副所長一職;而他的剃度師父,三峽西蓮淨苑開山智諭老和尚則交付他副住持,至1998年接任住持。

修行菩薩道要「深智廣行」且「鴻雁共行」。在擔任繁重的行政工作之餘,惠敏校長也不斷創新教學、研究方法,並琢磨如何幫助他人增上,凝聚共學、共修的氛圍,同行菩薩道,似乎也成為他擔任法鼓文理學院校長的為人處事風格了。

在法鼓山發展大學院教育歷程中,惠敏校長投入之深、長、遠,足見因緣殊勝。1994年,他接任中華佛研所副所長,成為佛研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所長(39歲)。2007年,法鼓佛教學院揭牌成立,他是首任校長。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法鼓佛教學院合併成立,也由他擔任首任校長。認為佛學研究不離修行的校長,不但積極培養梵、巴、藏佛學研究人才,並在法鼓佛教研修學院設立初期,即開設行門課程;另成立心靈環保中心,而全校性共同必修的「心靈環保講座」,則成為本校特色課程。

校長的博雅武藝

1998年起,惠敏校長擔任CBETA中華佛典電子協會主任委員,結合各方助緣,推動佛學與數位資訊整合,特別是取得日方授權,將數位化的漢文《大正藏經》予以流通,可說是劃時代的貢獻。而在佛學研究國際化與人才交流方面,比如2011年6月舉辦有「佛學奧林匹克」美譽的IABS 國際佛學會議,全球數百位學者、專家齊聚法鼓山,成果斐然;近年則結合佛學與科技新知之整合研究,比如腦科學研究、安寧療護等,回響與日俱增。凡此種種,可謂才華橫溢、德學兼備,懷抱夢想而又處世自在,都是校長為人稱歎的過人長才。

惠敏校長也以聖嚴師父法子及法鼓山僧團首座和尚身分,經常擔任法鼓山剃度典禮教授阿闍黎、菩薩戒戒師,並且每月一次為僧團大眾講早齋開示;亦曾擔任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副院長,永是僧眾敬重的良師益友。而我個人於2005年取得日本立正大學博士學位返臺後,由聖嚴師父引薦到中部擔任了兩年的大學教職,於2007年回來擔任法鼓佛教學院學士班主任一職,便也是由惠敏校長促成的。直到2018年,我卸下佛教學系主任而接任法鼓山第六任方丈為止共十二年期間,無論是教學、行政、學術研究等各方面,都從校長身上學到很多。非常感恩!

微笑校長,處處自在。惠敏校長對於各時期的人生藍圖精準把握,其中固然離不開時空因緣的促發,但他認識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而後隨順因緣,全力以赴,使命必達,並且開創新局,是我們要讚歎及學習的榜樣。

今年七月,他即將卸任法鼓文理學院校長一職,距1992年受聖嚴師父之託,擔任中華佛研所教職開始,正好滿三十年!這三十年,自然也錄寫著法鼓山大學院教育乃至法鼓山教團的成長與蛻變,非常感恩校長的貢獻。期待下一個三十年,校長仍是法鼓僧俗四眾乃至教界大眾的大德長老法師,繼續分享身心放鬆、歡喜行菩薩道的好方法。感恩再感恩!


專訪新任校長

新創見 新感動 陳定銘

◎梁金滿


(李佳純 攝)

八月一日接任法鼓文理學院第三任校長的陳定銘教授,研究專長是社會企業與創新、社會影響力評估,歷任人文社會學群學群長、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從二○一二年法鼓大學籌備期間便加入籌備團隊,二○一五年法鼓文理學院成立,人文社會學群開始招生,即投入教學與行政工作。陳定銘校長曾在自我超越禪修營中體驗禪修,更透過閱讀《法鼓全集》,深刻認同聖嚴師父的思想與心靈環保理念。

「辦一所心靈環保的法鼓大學(即法鼓文理學院,以下同)是師父提出的辦學理念。」陳定銘表示,在此前提下,師父於二○○六年曾提出對法鼓大學辦學的五個期許:一、以漢傳佛教特色為興學主軸;二、法鼓大學在三大教育環扣之中;三、多元化、多層次經營;四、優秀師資與法鼓山理念,互為加乘效果;五、創新為最大特色。

其中,推動以漢傳佛教特色為興學主軸,將整合佛教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群,申請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以及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呈現博雅教育的發展特色。而創新正是他的專長領域。陳定銘指出,少子化的時代,文理學院並非要成為其他學校的競爭對象,而是依據學校特色,「以心靈環保回應時代需要,以禪法體悟與運用生活智慧,促進心靈健康。」他認為,對於驟變時代的積極回應,關鍵字是「終身學習」,將致力推動「產學合作」,如主動出擊推動企業禪修體驗與心靈成長、生命關懷工作坊,辦理進修推廣教育、樂齡學習等,也是積極「開源」的做法。

陳定銘指出,校長必須同時扮演領導者、管理者、傾聽者,以及公共關係者等角色。他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服務型領導者,落實充分授權、走動管理,扮演好能同理、支持與關懷的傾聽者,而在此階段,最重要的是做一個連結內外部的公共關係者。

擅長社會網絡分析的陳定銘指出,呼應師父對於文理學院於三大教育環扣的期許,他已敦請果鏡法師擔任副校長,對內與法鼓山體系密切溝通協調,讓三大教育更緊密結合,發揮社會效益與影響力;對外與在地社區加強連結,提供服務與關懷;同時強化與產官學媒各界關係,積極爭取資源,提昇校譽。

陳定銘表示,將在前任校長惠敏法師奠定的校務基礎上,善用創新力與網絡連結力,整合教職員生團隊協力,重視溝通協調,實現心靈環保與博雅教育的願景。同時在追求穩定成長與願景實踐的過程中,不忘新的創見、新的思維和新的感動。


認識 陳定銘 校長

【學歷】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博士、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學士

【經歷】
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學群長、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榮譽教授、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研究專長與領域】
社會企業社會投資報酬分析(SROI)、社會企業與創新、公益倡議與治理、社會網絡分析、質化研究

 

領執奉獻 成就弘法願心


▲僧大師長期許學僧畢業後,仍要提起不斷學習、為眾生奉獻的菩提心。(李東陽 攝)

【釋演曉/金山報導】七月三日上午,法鼓山僧伽大學於園區第三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一一○學年度畢業典禮,大眾齊唱〈三寶歌〉揭開序幕,現場六十位僧大師生及線上海內外親友同步觀禮,祝福畢業學僧圓滿學業,進入僧團領執。副院長常寬法師、果光法師、學務長常澹法師、常格法師為畢業生搭菩薩衣、頒授證書。在校學弟透過溫馨戲劇,祝福六位畢業學長發大菩提心,入眾奉獻。

院長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以「理觀」、「事觀」、「現觀」勉勵畢業生。「理觀」是提起菩提心,學習成長奉獻;「事觀」為修行方法。進入僧團領執後,要安於道、安於心,在奉獻中成就他人,成就自己;「現觀」的原則是現在觀,把心放在現在,對過去不惦念,對未來不擔心,用心於現在,入眾領執必能勝任。方丈和尚強調,要不斷將所學內化,成為自己內在的力量,就能以無我利他的慈悲智慧,成就教團,成就自己。

來自港、澳的演發與演禧法師,代表畢業僧致詞時,以幽默生動的對答,回顧來到僧團後,歷經行者、沙彌、比丘等身分及內在的轉化過程。在校期間,看到自己與家人在佛法的熏習下,心靈不斷提昇、轉變,演禧法師透過鏡頭向經常至道場當義工的母親說,的確「幫人不一定要出家」,不過很確定自己要以出家的身分去幫人。

「這四年學到的是與人相處。」演漸法師表示,由於班上同學人數多,又來自不同的國家,文化及生活的差異,彼此在相處上很具挑戰。因為出家,得以從過往逃避的習慣,學習去「面對」、「處理」,也讓心變得更調柔;「領執才是考驗的開始。」演文法師期許自己,將個人的需求縮小,以大眾的利益為前提,時時提起初發心,無論順逆,即使在挫折中,依然堅定願心走下去。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8期8月號

省思死亡,積極人生

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想要學習如何好好活著,省思死亡是最直接的修行下手處。念死無常、思惟死想是佛教中殊勝的修行法門,佛陀曾用四種良馬譬喻四種善男子,警策弟子在老病死面前,要生起怖畏心,如理思惟,把握人身精進修行。

不同的佛教傳承都有念死法門的教導,如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的是誰」話頭,印光大師以「死」字策勵自他精進念佛,一行禪師深觀對死亡的恐懼與悲傷,聖喜長老教授「死隨念」業處,引導我們把心專注在深刻的修行上,當死亡真正來臨時,不會驚慌失措或空留遺憾,而能事先做好準備。念死的修習有助於重新思索生命優先順序,印隆法師、彭溫巧醫師、邱杰居士分享從生死中學生死的體驗與學習。最後來堂「生死習題」模擬考,為生命設下Deadline,透過省思與練習,尋找生命價值,發現人生意義。

「與生命相遇」張寶方分享陪伴瀕死的經驗,明白唯有先穩定身心,才能化解死亡恐懼,進而真正幫助他人。「廣角萬花鏡」林純綾看待逆緣如怪獸哥吉拉,我們可以學習鹹蛋超人,來一發「好強大的感恩波」,消弭對立、化解我執。「世界佛教村.京都」有暋法師分享在鴨川賞鷹、跳烏龜、感受等間隔法則的療癒之旅。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願力相續領航法鼓文理學院

【卸任校長榮退】
感恩微笑校長 惠敏法師

【專訪新任校長】
新創見 新感動 陳定銘

領執奉獻 成就弘法願心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68期8月號
省思死亡,積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