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逆境成長生命

逆境當前未必不好,順境當前也未必真好,但看我們如何面對、如何運用而定。

◎聖嚴師父

有很多人因為不知道生活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所以總把人生過程中的高潮與低潮、得意與不得意,當作好壞的標準。得意順利的時候就慶幸自己交好運;不得意不順利的時候,就哀嘆倒楣。如果真的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沒有所謂得意與不得意的問題,也不會有所謂低潮和高潮的問題了。逆境當前未必不好,順境當前也未必真好,但看我們如何面對、如何運用而定。

以我個人而言,一生經歷走得比一般人辛苦。小時候,同年齡的孩子們可以上學,我卻沒有這樣的機會,這算是低潮。之後,我就讀佛學院,沒多久爆發國共戰爭,寺院遭受破壞,許多同學還俗去做工,而我為了日後能夠繼續出家,只好選擇暫時離開寺廟去從軍;那段時間,和我同年齡的人在讀高中、大學、研究所,而我必須在軍中當兵,這可說是我人生的另一個低潮。

運用低潮 自修充實自我

當我再度出家後,終於有了進修的機會,我到日本留學,留學期間卻沒有經濟支援,日子依舊苦悶。取得學位後我到了美國,時運不濟,我便在美國街頭流浪,這也算是人生過程中的又一個低潮。但是我就在低潮之中,運用那些低潮時期,不斷地學習、大量地閱讀,從見識、學問、心性的成長來充實自己,雖然一無所有,可是並沒有浪費生命。

在我十多歲時,因為環境的關係,而學會運用生命的低潮期來充實自己,從那時起我開始摸索著寫文章投稿,二十多歲時便有作品發表;為了寫作,我必須自修看書,因此雖然際遇顛沛動盪,但我並沒有讓生命留白。即使在軍中,我也把握自我成長的機會,除了完成長官交代的任務,也隨時利用時間看書、寫作、禮佛。當我退役之後再度出家,有機會到山中掩關修行,雖然沒有信眾供養布施,我卻一住就是六年,真是人不堪其憂,而我仍能樂在其中。那段日子,竟是我第一個佛學著述的盛產期。

高低起落 生命必然過程

尤其當我在日本留學的那段日子,雖然沒有人接濟我,卻是我生命中自我成長的黃金歲月。即使在美國街頭流浪,每天仍然忙得不亦樂乎,從不感到徬徨、空虛與無奈。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面對逆境,如此一來,縱然有點挫折感,卻不會覺得是倒楣。

對於這些低潮的經驗,我把它視為我生命過程中的必然。我現在也活到晚年了,已有許多的經歷,也成立了一個國際性的團體;從旁人的眼中看來,可以算是我生命中的最高點了,但我還是把它當作只是一個過程,並沒有什麼高點或低點。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過程總是起起落落,只要自己沒有糟蹋浪費,每一個段落都是有其價值的。如果我們的心情會被起伏的遭遇所左右,將會活得缺乏意義,生命也無價值;如果生命只要高峰而不能善用低潮,人生的可觀處大概就只有一點點了。

(選自《人間世》)

僧大畢業祝福

在落地處開花

◎文/釋常格(僧大學務長) ‧ 圖/釋演穩

每年的畢業季,許多青年學子步入社會,通常會收到的祝福是鵬程萬里、步步高升,而僧伽大學的畢業僧呢?是否也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是否也追求一步步升等的鵬程之志呢?

記得聖嚴師父說過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出家人到某道場掛單,一住就是很多年,他的面容蠟黃,但是每天都把寺裡的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除了打掃廁所之外,他也很精進用功。後來他被人認出曾是另一個道場的方丈,退位以後,找了另一處道場做淨頭。

當年還是學僧時,聽到這個故事之後,「出家心行」課堂上法師不斷提到的「出離自我」,突然變得非常鮮明與立體。對出家人來說,每一份執事都是為服務常住、奉獻三寶而設的,各人承擔的責任或有輕重,但並無尊卑、高低之分。重要的是執事過程中,對境對人時,觀照自身情緒的起伏、心念的上下波動,一次次從「這是我的意願」、「這是我認為對的」等種種念頭裡,練習覺察自己是以「我」的立場來看待外境、與人互動。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各的一套理,講也講不清。

師父說,有時弟子們發生衝突來找師父,雙方都認為自己有理;事實上,沒有理是不會衝突的,就是因為雙方都覺得有理,才會互不相讓。所以,出家人「不講情理,講悲智」。還記得師父有一句棒喝的話,大意是說:「若你是對的,但一直忿忿不平或私下議論,就是對的也是錯了。」錯在哪兒?錯在忘失了慈悲與智慧了!

出了家、領了執,如果外境不轉,我能轉嗎?能從煩惱出離出來嗎?能隨僧團安排執事,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嗎?我想境界來時一定是難受的,但若能通向覺醒,便能不辜負自己出離的願。

在畢業領執的時節,期許我們都能在「出離自我」的大方向上,在自己所任的執事上,盡心盡力廣種福田、廣結善緣。僧團請執的風吹我們去哪兒,就在那兒落地開花。除了三寶事、眾生事,哪還有什麼「我」的事呢!

《找回自己》讀後

感恩無能為力的外緣

◎彭奕農

「把外在的和內在的規畫聯合起來,才是我們這一生的生涯規畫。」聖嚴師父著作《找回自己》中這句話,是我一直追求卻無法做到的。自學佛後,職涯上常感到內在與外在目標的衝突,所以很羨慕在正信道場的法師與專職,兩種生涯是合一且相輔相成。

俄烏戰爭爆發後,一直搜尋資訊,原本希望能看到未來趨勢,卻看到如此可怕的戰爭,竟是取決於少數人的意向,眾生只能接受結果。同時,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強國亦束手無策,遑論個人。加上自己近來植牙服用抗生素,強烈的副作用讓我惶惶不安。凡此種種,讓我深感一人力量微薄,對於世界、國家、環境、色身等一切無能為力。

想起一位日本僧人三三一大地震後至災區,希望用佛法幫助一些人,卻發現能做得十分有限,讓他有很深的無力感,後來想到自己的師父說過一句話:「好好地體驗無能為力。」

於是,我也試著去「好好地體驗無能為力」,發現「無能為力」體現了很重要的因緣觀。這才理解為何師父那一代的法師因時代關係,修行更得力。師父在抗戰及戰後,面臨著我們無法想像的困苦,也因此更能體會佛法的光明與大用,所以「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成了師父一輩子努力的方向。這句話,也是師父將外在和內在聯合起來的生涯規畫。

感恩「無能為力」的外緣,讓我體驗在黑暗時刻,佛法的光輝最明顯,我們可依佛法來安心、安身、安家、安業。面對戰爭,當年太虛、圓瑛等大師募款抗日救國,是慈悲愛國的智慧展現;面對疫情,虛雲老和尚設壇求雪,體現祖師的慈悲和智慧;面對老病,師父以身示現,以「無事」的智慧來面對。這些都是「三寶萬世明燈」的展現啊!

未來職涯中,相信還是會遇到內在與外在目標的衝突,但我學會以內在目標為核心去調和外在。「無能為力」讓我體驗到無可奈何時,我們還有佛法,可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重啟經典共修

燭光愈多就愈亮

◎洪立貴

五月份,實體的「經典共修」重新展開了!五月十日第一次的《藥師經》共修,我承擔了場地布置的任務,早早和幾位義工回到道場排放桌椅,以虔敬的心,將一本本《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齊整地安放桌面上。回望布置後的莊嚴氛圍,歡喜地等候大家來共修。

不久,信眾陸續到來,有熟識的,也有新面孔,口罩之下,大家滿懷笑容。見到久違的法師及同參道友,簡短一聲寒暄問候,互道平安,頓時釋放了長久以來緊繃的心弦。回到心靈家園,自然感受到親切、寧靜與祥和!兩年多來,深刻體驗無常的瞬息變化,道場重新開放後,大家莫不珍惜共修的機會。

道場藉由各種活動,如禪坐、念佛、禮懺、法會、做義工等,讓我們得到法喜和安定。在家自修與道場共修,兩者在放鬆安定、專注攝受的學習上,有著截然不同的成效,在道場,靜默的壇場也具有無聲的影響力。

法師們常說「共修的力量」事半功倍,的確,燭光愈多就愈亮。彼此見面,輕聲一句問候是有溫度的,感受溫馨關懷和光明希望。藉著相互照亮,也相互影響,集體共同朝著安定的方向,練習攝心、專心,培養禪定力、觀照力,當煩惱減輕了,更有能力處理日常事務和人際關係,迎向美好的生活。這也正是在維護大眾健康的考量下,道場積極恢復實體活動的初衷。

當天常惟法師開示《瑜伽師地論》提到死緣有三:壽終、福盡、非時(橫死),鼓勵大家平常就要修福培福。慶幸自己當義工培福的同時,還能參加《藥師經》經典共修,修福修慧一舉兩得。衷心期待每次經典共修都能遇見彼此,歡迎大家常回「心」家!

義工心得

放下心中的放不下

◎葉潮新

連續護持了七次禪一後,看到下梯次的籌備名單內沒有我的名字,當下心情有著一絲絲的失落。

沒有時就去抓取,擁有了害怕失去,從小到大,我們多半在這樣的慣性中成長。半年多以來,習慣了每個月忙著籌備禪一,當失去了,內心難免生起失落感。想到法鼓山共識中,我們的精神是「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頓時感到慶幸,因為有機會奉獻時,自己抓緊了成就大眾學禪的機會;轉由他人承擔時,成就並栽培新人接力奉獻。這一轉念,也就放下了。

這當中感到欣慰的是,在疫情下,線上禪一從無到有;更欣慰的是,外地禪眾每每於分享時感恩有線上禪一,讓他們能參與並受益。回想當初法師提起要舉辦線上禪一,我們從模擬流程、預設問題開始,也報名參加總本山的禪一,親身體驗流程。除了將活動辦起來,也要照顧禪眾的感受,營造安定氛圍是大家的共識,也因此,自己不斷複習禪修的觀念和方法,尤其在示範時,重新練習如何在安穩下完成動作。

久而久之,這份尋求安定的意願,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時,總以安定人事為優先,當一切安定,心也更加安定。由於經常和法師及同參道友共事,大家平日都有禪修,彼此互相影響,熏習佛法的機會更多,也讓自己對內心的覺察漸漸成片。

特別一提,法師提供的〈迴向文〉中有一段「逆緣也要感恩,讓自己看到自己的放不下與不足」,在生活上著實好用。每當電工維修時遇到難題,這句話都會從心中冒出來,念頭馬上轉向正面,感恩遇到問題,才有機會發現全新解決方案,得以成長自己。

【身心成長得蛻變1】
面對逆境成長生命

【僧大畢業祝福】
在落地處開花

【《找回自己》讀後】
感恩無能為力的外緣

【重啟經典共修】
燭光愈多就愈亮

【義工心得】
放下心中的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