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總會心靈環保30年講座

探索心靈環保 開展內修外化

辜琮瑜線上導讀心靈環保學 逾千聽眾體驗聖嚴師父送給世人的禮物

【魏子茵/臺北報導】「心靈環保推行三十年了,我們真的了解嗎?」六月五日,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辜琮瑜於護法總會「《好心.好世界》線上導讀講座」,以「從好心好世界走入心靈環保的內修外化之道」為題,與十三個分會一千六百人次聽眾一同探索「心靈環保學」的深義,分享其如何在現代開展運用,以實現人間淨土。

專研聖嚴師父禪學思想的辜琮瑜引用新著《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意義與開展》,搭配數十張彩色圖表,將心靈環保內涵做系統化整理,帶領聽眾以「四化」認識心靈環保學的「心地圖」:從溯源的「脈絡化」、當代實踐的「應用化」、「系統化」與超越系統的「詮釋化」,全方位探討心靈環保的佛法要義、思想傳承,認識師父的修行精髓,以及思索生活落實、乃至轉化生命的各種面向。「期望能建構涵蓋理論與實踐的學習系統,發展跨領域對話平台,在當今社會實現跨世代的安心之道。」

釐清心靈環保學的學習地圖後,辜琮瑜邀請聽眾反思:「心靈環保跟我有什麼關係?」進一步分享如何為生活帶來「心視野」,提醒大家透過禪修鍊心,逐步學習心不隨境轉,並由自而他看見「每個個體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體悟心、境不二。

接著,辜琮瑜與聽眾共勉「心學習」,由禪修、心五四來內修,提昇人的品質;以三大教育、四種環保、心六倫為外化,建設人間淨土,承繼師父提出的大悲心起精神。「內修和外化即是好心好世界,當我們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就能照顧周遭的人,甚至是無我的整體。」

基隆精舍福田班關懷員廖鳳儀分享,聽完講座對於心靈環保的脈絡更加清楚,平日也常用四它、四安來面對生活轉折,疫情嚴峻之際,更深刻感受心安定的力量。文山、板橋、新店、雙和、羅東等分會近期陸續舉辦「《好心.好世界》共讀分享會」,羅東分會共讀帶領人劉宗漢表示,實踐心靈環保讓自己在行住坐臥愈簡樸,與人應對也愈柔軟,期望每顆心靈種子能開枝散葉,共同淨化社會。


▲辜琮瑜線上帶領聽眾探索「心靈環保學」的深義,以及法鼓山理念的發展脈絡,分享心靈環保在現代的開展運用。 (護法總會 提供)

慈基會疫中持續送暖

關懷社福機構、弱勢家庭 傳達各界善心

【本刊訊】臺灣本土疫情自今年四月下旬以來再度升溫,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為加強關懷及支持社福機構、弱勢家庭度過疫情難關,六月中旬起啟動新一波疫情關懷專案,除了對長期服務的一千五百戶關懷案家,提供民生物資或連鎖量販店提貨商品券,也積極透過資源連結,與其他社福團體與機構攜手合作,擴大關懷層面。

六月十三日,慈基會專職及重陽聯絡人李敏華拜訪新北市蘆洲社福中心,除了致贈三十箱採購自國內七家庇護工場產品的關懷實物箱,協助該中心服務的案家外,雙方更進一步交流互動,藉此促進彼此資源整合,共同協助受疫情所苦的弱勢家戶度過難關。

十六日,慈基會提供快篩試劑、酒精、體溫計及口罩等防疫物資,贈予緬甸來臺的清寒學生,由臺灣果文校友會會長李孝富代表接受並轉贈;同時捐助一筆善款,由果文校友會採購物資,對受疫情影響的四百位緬甸僑生慰問關懷。

慈基會花蓮聯絡人蔣素娥、顏長春得知花蓮縣玉里鎮安德啟智中心亟需防疫物資,六月二十四日專程驅車前往送暖,提供防護衣、防護帽、鞋套、快篩試劑等物資。該中心八十二歲的劉一峰神父感謝法鼓山的協助,讓住民可以安心防疫。交流過程中,劉神父也向慈基會募集奶粉等物資,盼提供給中心附近的弱勢居民。劉一峰神父在當地成立的庇護工場及資源回收站,不分宗教信仰長期安置花東地區的身心障礙者、遊民及遭棄養的弱勢族群,從事多面向的人道服務,慈基會將持續與該中心合作,關懷受疫情所苦的民眾。

慈基會最新的疫情關懷專案,預計至少協助一千五百戶弱勢家庭,盼藉由實質的民生物資協助,使受疫情影響的家庭及團體,感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與關懷,生起信心與正向力量,度過疫情黑暗期。


▲慈基會匯聚各界善心,將防疫物資送至社福機構及弱勢家庭。圖為捐助花蓮安德啟智中心。(慈基會 提供)

人基會攜手復興高中

學子線上展出青春一級任務

【陳亭君/臺北報導】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與臺北市立復興高中合作,本學期「與高中生有約」專案,由人劇團導演蔡旻霓和七位心六倫種子教師、三位復興高中教師和十一位高一生,歷經三個多月的對話和表演探索,原訂實體的表演因疫情延期,卻啟動了線上互動學習的契機。六月十日至十七日以「一級任務」為線上展覽主題,詮釋引導學習的七種元素:推理、好奇心、力量、勇氣、行動、合作、冒險。

「一級任務」的展覽網域,在「藝術實踐」單元裡有多區互動遊戲平台,包括「圓桌武士行願展」、「冒險者公會」、「味蕾之王」、「學習Vlog」、「校友給學弟妹的話」等,學子藉遊戲互動和分享創作,探索想做什麼和能做什麼,逐漸找到自我價值和夢想。

蔡旻霓表示,在升學壓力下,青春的不安躁動沒有出口,同學們曾在活動中寫下「怕被排擠」、「在意他人眼光」、「時間不夠用」等煩惱,並從分享、對話、書寫和集體即興表演中思索未來,勇敢面對內心的糾結和茫然。

高一同學張駤恩說:「參與表演和網域製作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原來這些事自己都做得到,也能更勇敢地表達想法。」陳詩雅分享:「未來如果失去信心,會回憶這次學習的經驗和感動,作為支撐自己往前的動力。」擔任座談講者的校友陳奕軒分享畢業後在教育領域耕耘,取得博士學位的歷程,鼓勵學弟妹當感到無助時,保持正向思考,扭轉消極心態。

復興高中校長劉桂光表示:「未來的人才須具備批判思考、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可在本次策展活動裡學習,感謝法鼓山人基會、人劇團的協助和校內師生的參與,期盼學生持續學習,找到方向。」這場「一級任務」線上展,以不同形式,使校園倫理、教學現場以及自主學習方法帶來改變的力量,不僅是一場生命教育,也是師生之間教學相長、並肩探索的旅程。


▲復興高中學子在集體即興表演中思索未來,勇敢面對內心的糾結和茫然。(人基會 提供)

法鼓山社大悅眾感恩分享會

實踐心靈環保報師恩

【楊仁惠/臺北報導】驪歌響起,整學期的課程也隨之圓滿,法鼓山社會大學於六月十九日舉辦春季班悅眾線上感恩分享會,北海、北投、新莊三校區共有八十七人參與,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校長曾濟群皆上線關懷,感恩悅眾無私的奉獻。

「在服務奉獻中,以慈悲心對待人、智慧心處理事,便能平安無事。」方丈和尚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勉勵悅眾在無常變化中,時時清楚外在狀況、保持心靈平靜,用無私的心幫助自己和學員安心安身。

「疫情起伏下,這麼多門課能很快從實體轉成線上,都是所有悅眾發心成就。」這期春季班開了七十門課,二百多人發心擔任悅眾,曾濟群校長特別表示感謝,並引用《乍回頭 那燈火闌珊處》書中所題〈報恩行〉:「知恩報恩恩相續,飲水思源源不斷,社大風華一十七,師恩無限發願行。」分享創辦人聖嚴師父對社大的期許,除了提供知識和技能教育,更著重人品健全和人心淨化,今年是師父提倡「心靈環保」三十週年,社大更以實踐「心靈環保」的教育來報師恩。

感恩分享會在主持人侯秀燕引導下,眾人紛紛留言、用表情符號來鼓掌,無聲的線上交流,充滿了相聚的歡喜,許多悅眾家人也入鏡參與,表達對悅眾服務奉獻的支持。三校區的專職還聯合表演歌唱舞蹈,線上會議室頓時洋溢著輕鬆與活潑。社大的暑期課程即將開始報名,歡迎大眾持續終身學習,詳見網址:https://www.ddcep.org.tw

全球視窗

溫哥華・禪四

實體與線上同步

【溫哥華訊】隨著溫哥華防疫措施逐步開放,同時因應後疫情時代的需求,溫哥華禪中心於五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第一次舉辦結合實體、線上的密集禪修,由聖嚴師父西方法子、克羅埃西亞禪中心創始人查可(Zarko Andricevic)帶領,溫哥華道場監院常悟法師、常旻法師全程關懷,近三十位東西方禪眾參加。

禪期第一天,常悟法師分享這次進行的方式非常特別,老師、禪眾分別在不同時區,老師以視訊指導,禪眾則在禪堂實體參與,或在家中線上禪修,混合的靈活教學,在最大程度上照顧不同禪眾的需求。

每天的共修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雖是透過視訊,禪眾同樣感受到攝心,禪坐、動禪、經行、瑜伽運動、開示,一環緊扣一環。查可第一天談到身體放鬆的重要性及方法,第二天介紹禪宗的三個主要禪修方法:數呼吸、默照和話頭,最後一天闡明佛法的正知見,從「三法印」的無常觀開展,幫助禪眾理解「無我」和「空」的觀念。

Q&A時,禪眾積極提問,從禪修方法到日常生活、人際互動等,查可皆以佛法觀念給予恰到好處的解答。禪期在常悟法師帶領慈心觀中圓滿,禪眾相約未來實體禪修再繼續精進。


▲溫哥華禪中心舉辦結合實體、線上的禪修,由查可透過視訊帶領。(溫哥華道場 提供)


東初禪寺.講座

吉伯講菩薩道

【楊恆/紐約報導】美國紐約東初禪寺於六月份每週日上午,舉辦線上中英文佛學講座「菩薩道:介紹菩薩的大乘發展」,由聖嚴師父西方法子吉伯.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主講,為大眾建立正確知見,加深對大乘佛法及菩薩道的信心。

吉伯首先結合佛教歷史,闡釋大乘佛教及「如來藏」思想的興起與發展,介紹「菩薩」概念的起源及定義,並引用《維摩詰經》、《心經》、《法華經》等經典,生動解說「菩薩」的定義。菩薩是「覺悟的有情」,菩薩的力量出自於「願」而不是「妄念」,如同大眾所誦的〈四弘誓願〉。大願能生大智慧,因此我們應發菩提心,不只求自身解脫,更願眾生離苦得樂。

吉伯指出,修行菩薩道不是一味「抄襲」菩薩的行為,也不是對菩薩盲目崇拜,而是時刻安住在佛心上,向內觀照,覺察念頭的起落,當不好的念生起,及時知非即捨,過程中逐步放下、消融自我。當證得與空性相應的智慧,對眾生自然生起大慈悲心,真實了解眾生的苦,從而以適當方式「度一切苦厄」。

一系列週日講座的影音已經上傳「Chan Meditation Center」YouTube頻道,歡迎大眾上網聆聽與溫習。


香港・心靈約會

覺察心的狀態

【陳演實/香港報導】六月九日起每週四晚上,香港道場於尖沙咀共修處舉辦小型活動「心靈約會」,透過放鬆靜坐、討論分享、觀看聖嚴師父《大法鼓》影音開示、常住法師開示及問答,引領學員在聆聽和分享中啟迪心田,安定身心。

「心靈約會」共有六堂,主題包括:我在自尋煩惱嗎、做自己的主人、身心平衡的方法、如何以佛法的因果、因緣觀體驗生活等。第一堂開場時,主持人開頭即問:「誰沒有煩惱?請舉手。」煩惱的話題就此打開。主持人請學員在紙上寫下目前最感困擾的煩惱,然後放入信封,最後一堂發還。

煩惱是什麼?如何生起?學員從《大法鼓》中找到答案。原來根本煩惱有六種:貪、瞋、癡、慢、疑、邪見,還有大大小小的隨煩惱。貪、瞋、癡是煩惱之首,煩惱的生起,都是源於人們的執著和自我中心。Q&A時,常禮法師運用日常生活例子和自身經歷,分享如何分辨需要和想要、換角度看問題、學習轉念等簡單的佛法觀念和方法,讓學員練習覺察「心」的狀態,回歸當下,好好滋養及保護它。


▲常禮法師運用日常例子,引導學員練習覺察「心」的狀態。(香港道場 提供)

活動看板

農禪寺精進禪二

【日期】8/19(五)~21(日)須住宿
【對象】初級禪訓班結業,參加過禪一且無禪二經驗者
【報名】
即日起,請上網: http://ncm.ddm.org.tw
Email:ncmchan@ddmf.org.tw

【護法總會心靈環保30年講座】
探索心靈環保 開展內修外化

慈基會疫中持續送暖

【人基會攜手復興高中 】
學子線上展出青春一級任務

【法鼓山社大悅眾感恩分享會】
實踐心靈環保報師恩

【全球視窗】
溫哥華・禪四─實體與線上同步

東初禪寺.講座─吉伯講菩薩道

香港・心靈約會─覺察心的狀態

【活動看板】
農禪寺精進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