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吧!生命在此刻翻轉

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人生學習,
法鼓山多元的成長學習課程,陪伴每個人翻轉生命,步步向上提昇。

雲來寺 兒童故事花園

4~10+ 灌溉小園丁的心苗

◎陳亭君

因疫情睽違近一年,三月十八日起每週五晚間,雲來寺兒童故事花園繪本課程重新開張,家長帶著孩子陸續報到,夜晚的道場隨即熱鬧了起來。教室裡,幾個孩子熟悉地坐定後安靜下來,在柔和的音樂聲中,老師引導著大家靜心,回到呼吸,小菩薩頓時安定而專注地等待進入故事花園。當老師生動地描述故事劇情,孩子們凝神專一的模樣,流露出純真而自然的本性。

得睿小菩薩參加課程約兩年了,陪同前來的阿嬤說:「得睿容易分心,平時身旁若有動靜便很快受影響,但這幾年逐漸懂得收心,像在這裡上課,周圍有人走動,他仍注視著老師,專心地聆聽故事。雖然家住得比較遠,還是持續來上課。」阿嬤又說:「課前的靜心引導很有幫助,生活中當孩子開始急躁時,就問他:雲來寺上故事課的老師和法師是怎麼說的?通常這時候得睿會意識到要收心,有時還念出《延命十句觀音經》,課程勞作對小肌肉的運用也有幫助。」一旁的得睿說:「我喜歡來上課,故事好聽,還可以做美勞作品。」

可恩也是和阿嬤一起來的,「可恩現在與人對話會看著對方的眼睛,也比較坐得住,過去他不太會表達想法,現在較勇於發言。」

兒童故事花園除了繪本賞析,也傳遞故事的正面意義,這群四至十歲的小菩薩從靜心指引、參與遊戲和實做美勞,暫離科技產品。課程結束之際,阿嬤趕著可恩,可恩回答:「阿嬤你為什麼這麼急啊?」小手還持續投入勞作細節裡。課後小菩薩們合掌齊聲念著《延命十句觀音經》並莊嚴問訊,心中的小小善苗已然發芽,並持續茁壯。


▲小菩薩在兒童故事花園裡,跟著老師進入繪本故事的劇情,發言表達想法。(李佳純 攝)


香港 貼地學佛人工作坊

20~30+ 下載心靈防毒軟體

◎陳美芝

香港道場三月份舉辦「貼地學佛人」工作坊,「貼地」一詞來自香港俚語,解釋為貼近現實生活。課程透過佛法觀念介紹、反映社會現況影片的情景分析及小組討論,啟發學員將佛法核心正見實踐於生活中。由於疫情持續,工作坊以線上形式進行,也將數十位來自本地及海外的香港青年人連繫在一起。

四堂課逐一講述「四法印」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重點,並引導學員重新審視生活上重複發生的經歷,以佛法角度發現當中的實相,轉換觀念,透過練習,學習消融生活的煩惱。

第一堂「諸行無常」闡釋因果是互為而生,人們平日太習慣用頭腦單向思考,但實相卻以無量的因果交織組成。例如,香港人生活壓力大,在公交車上不難遇上各種互不相讓的口角場面,如何面對呢?法師透過生活例子引導觀察五蘊,來體驗因緣法,從行為、感受、想法、意圖來拆解身心的迴路,發現回應的方式有很多,不只有單因單果的線性選擇,還認清多因多緣的實相。

第二堂「諸受皆苦」講苦的種類有不同的層次,痛苦是苦,快樂過後也是苦。從惑業苦的輪迴中,發現心念和行為的慣性,繼而帶出生活上對逆境和煩惱的認知混淆。當我們不接受逆境,產生抗拒,便會生起煩惱。學員嘗試以因緣法練習辨認生活中想像而來的煩惱,分清可以處理的事;也從因果法分析煩惱的因果,不在「果」上糾纏,選擇「因」上努力。

第三堂「諸法無我」反思促成「我」的因緣條件。「我」並沒有一定的面貌,是無常非獨立的存在,連念頭也不能主宰。在日常生活中,常誤把「我所」擁有的一切當為「我」,繼而執著我的外貌、成就、關係等,學習認清「自我」如何形成,從「有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到消融自我中心的「 無我」, 開展積極人生,落實修行於生活中。

最後一堂「涅槃寂靜」,法師從「四聖諦」和「八正道」總結修行歷程。不少青年人誤認佛教鼓勵人逃避現實去深山修行,若是理解修行原則是以正知正見體驗無常無我,認清和轉化煩惱,則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修行。法師鼓勵平日多觀照自己的身心,認清苦樂狀態,明白自己和身邊的人事物都是苦樂相即,就能以開放的心,運用智慧和慈悲的生活方式,去實踐自利利他的人生。


▲法師為香港青年學員解說佛法正見,鼓勵眾人平日多觀照身心,運用智慧和慈悲自利利他。
(香港道場 提供)


農禪寺 後40人生必修課工作坊

40+ 學做生命的主人

◎廖演柔


▲在小組討論與大堂分享中,用故事召喚故事,聆聽人人心中幸福的經。(林祥輝 攝)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在此特殊的日子裡,我參加農禪寺「後40人生必修課工作坊」,這次由安和分院監院果旭法師帶領我們在驚蟄日,耕耘每個人內心的一畝心田。

藉由小組與大堂的分享,我們「用故事來召喚故事」,在彼此分享的當下,我才恍然明白原來每個人都有一本幸福的經。「若能離親,即是離怨。」這句話帶給我深深的觸動,對於親人,我們常常需要努力控制情緒,溝通也需要讓步。因此當自己生氣的時候,不要急著做任何決定,發怒的時候,要學會轉移怒氣,暗示內心安靜下來,或先離開讓生氣的場合。因為人在憤怒中所做出的行動,往往損人不利己,甚而造成很大的遺憾,最終讓自己後悔萬分。當天最大的收穫,就像法師說的,是好好活在當下,不要預設立場,事情怎麼來就隨順因緣,好好學習消融自我,把自我中心淡化,做個有智慧的人。

走過不惑的中年,人生經歷許多無可奈何,看似雲淡風輕但時而負重前行,想要做個少惱少欲的人,需要學習放下擔憂、恐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再背負著過去的恐怖,好好活在每個當下,也不擔憂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同理善解的心來看待自己,也看待別人。讓自己有足夠喘息、放空、獨白的時間與空間,學著正面解讀、逆向思考,相信人際關係會愈來愈圓融無礙。

靜下心來,在每一天與人的互動裡認識自己,學習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安和分院 熟齡充電營

50+ 盡未來際 以佛法做生涯規畫

◎黃雅倫


▲許仁壽分享,佛教的生涯規畫是從現在到盡未來際。(韓菊妹 攝)

春暖花開的三月下午,一百多位想學習讓生命更有意義的熟齡學員,齊聚安和分院。授課老師許仁壽先幫我們複習禪悅人生系列一「生活要快樂」的重點,接著介紹此次課程的主軸——聖嚴師父的《找回自己》、《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的七個大綱。

老師建議我們從五戒、十善來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況。如實地從身、口、意探討生命的價值,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練習的機會,可以決定要在自己的阿賴耶識種下善因或惡因。當外境現前,就像是對方出的考題,要寫下黑或紅的答案,都操之在己。如同師父所說「說好話,做好事,轉好運」,就是佛法生活的入門,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此外,師父在書中也提到要以懺悔法門進入肯定自我的階段,並提及除了肯定自己有善根之外,也要有接受果報的勇氣,才能踏上修行之路。老師幽默地以「短空長多」來形容懺悔法門,當我們對於傷害的一方生起懺悔心,短時間看來似乎失了面子;長遠來看,卻是受益的,當能化解彼此的不諒解,當下就能避免讓瞋恨的種子在下一世發芽。

佛教的生涯規畫,並不單指這期的生命,是從現在到盡未來際,因此在自我成長階段,許老師以市場行銷的SWOT分析法,引導我們盤點自己修行方法的方向感及立足點是否正確。感恩許仁壽老師分享師父的法水,喚醒諸多善男子、善女人的菩提種子,讓此期的生命圓滿有意義。

好心好世界心靈環保系列對談

安己安人 心靈環保妙錦囊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運用心靈環保來安己安人?
果賢法師、陳武雄、賴杉桂分享將心靈環保融入生命中,自利利人的體驗與智慧妙方。

◎文/釋演曉.圖/王育發

【與談人】
.果賢法師(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陳武雄(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賴杉桂(崇越集團副董事長、建越科技工程董事長)
【主持人】
.吳嘉沅(台灣社會影響力研究院理事長)

果賢法師│隨時覺照 隨處安心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果賢法師回顧二年前疫情爆發時,很多人很恐慌,每天收看指揮中心記者會,心隨著確診數字起伏;接下來有疫苗時,多數人施打意願不高;後來發生社區感染,反而焦慮打不到疫苗;當疫苗種類齊全時,又煩惱要選哪一種疫苗;打了疫苗又煩惱有副作用;打了第一劑又煩惱要不要打第二劑。

法師表示,所有現象都是眾因緣和合而成,讓我們更能去省思,遇到任何狀況,雖不可能控制環境,但如聖嚴師父所說,可以練習「心不隨境轉」。如同師父一○八自在語:「心不隨境轉是菩薩,心隨境轉是凡夫。」這就是「心靈環保」,在這樣的時代,更顯得重要。

「心靈環保」是一個動詞,是經由不斷地實踐,進而連結到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因此,提昇人的品質是透過心靈環保在運作。法師強調,在後疫情時代安己安人,就是要隨時隨地觀照自己的心。讓自己不受外境影響,保持平定與安靜,就是心靈環保,能幫助我們在整體社會中保護自己,幫助別人。


陳武雄│「覺」斷煩惱 禪門之鑰

「疫情凸顯『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的調和與衝撞。」陳武雄從疫情爆發初期,世界各國陸續發生公共政策與個人利益矛盾與衝突事件,如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在文化價值差異與自我認同衝擊下,引起諸多討論;反觀東方各國,所表現的是社群以公共利益為優先,願意犧牲自己的自由,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使疫情得以及時控制與改善。

他再舉例,在頒獎場合的台上有十個陶藝品,受獎者可選擇自己屬意的,當有人以閩南語說,「裂痕」愈大,「利潤」愈多(「裂痕」的臺語諧音與「利潤」很接近),結果大多數人都挑選裂痕大的。「生活中的好惡,其實都來自內心的投射。」陳武雄引用《六祖壇經.定慧品》:「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點出念念相續是造成煩惱的原因,但也提供斷煩惱的途徑,那就是不讓念念相續,重點就在於「覺」。

「覺」是斷煩惱的利刃,也是打開禪門之鑰。陳武雄鼓勵大眾在生活中練習,將心安住在身體的一點或身體的動作、感覺上,清清楚楚的覺察,持續用功一段時間,就能集中心念,逐漸進入靜心的狀態,從散亂心進入集中心,培養出自主持續的覺知力;當心更容易安定自主、覺知能力也會更細緻、敏銳,就有能力觀察更細微快速的心念變化、覺察情緒的生滅,進而生起智慧。


賴杉桂│ 心靈環保 標本兼治

從疫情、極端氣候,到近來因地緣政治爭端,都造成世界局勢動盪,導致人心浮動、不安,賴杉桂指出問題根源來自人類內心的貪瞋癡慢疑,若不及時提出因應措施,不僅環境、生物遭致毀滅,最終人類也難以倖免。

「實踐『心靈環保』,才是標本兼治的積極改善之道。」賴杉桂認為,心靈環保是向內心省察,啟發智慧心及慈悲心;環境的淨化是治標,人心的淨化才是治本。他建議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從物質環境的保護,也就是治標;另一是正本清源從內心的淨化做起,即是治本。

比方說,心甘情願少用一些東西,少浪費一些資源,而且覺得是享受而不是犧牲。從佛教因果鏈來看,這是惜福、積福。因為用得愈多,福報功德銀行透支愈多;存得多、用得少,則福報愈大。以此觀念來提昇生活品質,人的品格也會自然提昇。

「認識生命的身心靈三層次,透過自覺與覺他,從自我的輪迴流轉,而超越自我中心,達到清淨無我的境界。」賴杉桂引用師父提出的心靈環保觀念與方法,強調從轉變心念開始,在理性與感性的調和下,以禪法調心,常懷感恩、慚愧心,進而達成心靈提昇,而能安己安人。

悟吧!生命在此刻翻轉

【雲來寺 兒童故事花園】
4~10+ 灌溉小園丁的心苗

【香港 貼地學佛人工作坊】
20~30+ 下載心靈防毒軟體

【農禪寺 後40人生必修課工作坊】
40+ 學做生命的主人

【安和分院 熟齡充電營】
50+ 盡未來際 以佛法做生涯規畫

【好心好世界心靈環保系列對談】
安己安人 心靈環保妙錦囊

果賢法師│隨時覺照 隨處安心

陳武雄│「覺」斷煩惱 禪門之鑰

賴杉桂│心靈環保 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