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無念自我即無我

無我是從有我開始的,先體解「小我」,才可以經驗到「大我」,
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無我」境界。

◎聖嚴師父

現代人,有許多是缺乏關懷他人的精神,其關鍵就在於太自私了,所以要用修行的方法來消融私心,提昇精神。如何減少自我中心?首先應知自我是什麼。如何認識自我?則有賴於動中的禪修方法了。

認識自我 從放鬆身心開始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從放鬆身心、注意呼吸開始,繼而舉手投足,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說話時,知道在說什麼,對人有益、無益,了然分明;走路時,步步清楚,知道自己的步伐,自己的方向;吃東西時,不要胡思亂想,而要細細地嚼,認真地嚥;甚至如廁之時,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念念分明,然後覺知無念,這時候才會最清楚地知道,自我即是無我。

當你在心無雜念的時候,當下只有單純的自我;如果心中尚有任何念頭,都不外乎是環境的現象以及過去、未來的印象,而不是真實的自我。若能再進一步,體會到所有的人、所有外在的環境,和自己是不一不異、融為一體,那便是統一的「大我」顯現,這時你自己會心生歡喜,感覺非常地舒服,愛心亦油然而生。

無我境界 奉獻所有結法緣

如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連「大我」亦消融淨化,便是進入「無我」的空性,這就是智慧、解脫、自在。許多人由於不了解「小我」,所以畏懼「無我」。其實,無我是從有我開始的,先體解「小我」,才可以經驗到「大我」,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無我」境界。

煩惱的重擔使人感到疲累,皆由於你的自我心不是集中的,所以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人都能影響你,使你失去自己,不知所措,也使自我變成外在境界的奴隸,稱為「心隨境轉」,而不得自主。如果能練習到很清楚地知道「小我」是誰的話,就可以減少被外在環境影響的可能;如果能有「大我」的體驗時,便會對這個世界非常地熱心,積極地去幫助別人而且永遠不會悲觀;如果能進而達到「無我」的境界時,自然會奉獻自己的所有,給一切眾生,結平等法緣。

(摘自《禪的世界‧現代佛教與生活》)

親子插秧種

「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三月十二日上午,蘭陽分院自然農法班邀請三十九位家長與小朋友,一起體驗插秧。下田前,眾人一同持誦祝福語,農作過程中,若有無意傷害到的眾生,也為其祈福祝禱。初春半日的農耕學習,在小朋友的心靈裡,種下自然環保的幼苗,以及愛護生命的慈悲心。

負責管理水田的義工陳國崧,在田間示範插秧技巧。和煦的陽光下,大小朋友頭戴斗笠、挽起袖子、褲管,捧著翠綠的秧苗團,在濕軟泥土中,彎腰種下小小幼苗。

「插秧的技巧,就是腳步要往後退。」就讀羅東國小的簡羽若與四位表哥、表姊一起來,她說踩進泥濘的田地、在灌溉溝渠裡洗腳玩水,都是很棒的體驗。

來自臺北的家長黃筱穎說,連續兩年帶女兒回來,重溫兒時踩在泥土中、手黑黑的感覺,透過插秧的過程,陪伴孩子學習愛護生命、尊重生命,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自然農法班班長周旺盛分享,近四年來推廣友善農耕,以不用藥、不施肥、不除草、不翻耕的方式施作,推動自然環保、維護生態環境,並教導學員從心靈淨化開始,感恩大自然給予我們富足的身心。

(文/編輯室.圖/呂慧嬪)

初級禪訓班心得

慢慢,拜佛

◎徐演虹(英國)

住在英國的我,非常慶幸透過網路參加了臺灣的初級禪訓班,能在英國學到聖嚴師父所傳的禪法,非常不易。過去常常飛至臺灣、香港和波蘭,打過多次禪七和禪二十一,這次得以再度複習基礎課程,十分感恩。

法鼓山初級禪訓班的教學很有系統,點醒、糾正了許多我在修行上的細節,其中最有體驗的是慢拜。之前發願圓滿十萬大禮拜,每日一○八拜,至今已累積四萬次,但心仍處於散亂狀態。演本法師教導並示範拜佛禪,以緩慢的速度來拜。之後每天定課加拜十次,希望增加到一○八拜,從而取代大禮拜。拜了九天以後,天天有體驗,我用小紙片記錄下來,持續聞思修。

精準地慢拜時,有強力的攝心效果。慢拜中,心自然收攝,每個動作都是清淨喜悅的。專注時,腳跟穩定,身體放鬆,心敏銳不亂,清清楚楚;身心通暢時,心好像有唱歌般的喜悅。

慢拜中,學會了觀察身心、聆聽自心。慢拜中,練習「身口意」的定力,身跟著心動,心指揮身,再與口合,全面放鬆。慢拜中,也遇見許多懈怠、狡猾的小魔鬼和妄念來考驗,我練習回收它們,然後放下。

後來,我將定課拜佛的時間,調整至早上。隨後一整天,心的節奏都沉浸在慢的境界中,動作慢慢輕輕,聽力清清楚楚,心思趨向細密覺照。

慢拜又可分成更小的動作,再延伸到生活中應用。利用瑣碎的時間,練習慢蹲、慢手慢腳等。慢慢說話、好好說話、精準說話;慢慢工作、好好工作、輕鬆工作。

深深懺悔自己過去的傲慢心,以為打了禪七就明瞭修行知識。其實,無論打了多少次七,都須心無所住,回到初學之心,端正態度。這次課程是我在禪修上的轉折點,奠定了後續生活中修行的品質,避免盲修瞎練。慢拜由被動練習,變主動覺照,讓我體會慢拜中,能出大信願力、發大菩提心、行菩薩行。

日常禪修體驗

超越意識的方法

◎李鑫(溫哥華)

常常聽法師提起:「書本上的佛法是知識,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運用,才能讓佛法活起來。」

多年前接觸佛法時,從理解各種名相,慢慢學習閱讀佛經,除了讚歎佛法精妙,一些觀念上的改變,已為生活帶來很多正向轉變。比如對因緣的理解,讓自己對生活中的不順心,更能坦然面對;對無我的理解,慢慢不再過於執著己見,也能聽進別人的想法。佛法提供一套認識體系,幫助我客觀理解身邊的人和事。當時覺得這就是修行,就是在日常中運用佛法。

後來接觸了禪修,才知道佛法的運用還有更深層次。菩提達摩祖師提出「二入四行」,其中「二入」為「理入」與「行入」。「理入」是離文字、離名相、離思考。「理」存在於所有現象,只要離開一切執著,就可以見理、見性,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行入」是在理解佛法的基礎上,切實依法修行,實地體會佛法的利益和殊勝。很多時候,理性上知道該怎麼做,但就是做不到。生活中眾多點滴小事,很難做到身心一致,更別說較複雜的事。「行入」有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等四種方法可練習,但要做到實在很難,常常自我審視,盡是慚愧。

經過幾年的打坐,對佛法也了解更多,知道真正的「行入」是不假思索的,行住坐臥自然而然都在佛法上,每個動作都是身心統一,而不是依靠意識,強迫自己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不知此生能不能達到這種境界,但至少在努力的路上,發現了放鬆的力量。

放鬆就是將身體的各種緊張、對各種場景的肌肉記憶,統統放掉,呼一口氣,感覺身體的安穩和重心下沉。身體放鬆時,思緒會逐漸安定,更容易察覺到各種念頭,自然能應對內心狀況,也就能自如地處理各種環境和人事,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待人接物的習慣。

現在每每遇到情況,較容易察覺到身體的緊張,雖然不能立刻放鬆下來,但努力放鬆的過程,已可讓情緒平緩很多。這種超越語言和意識的方法,讓我愈來愈能專注當下、放下我見,照顧他人的感受,受益匪淺。

象岡網路居家禪七心得

安心在自家禪堂修行

◎鄭利昕

三月四至十二日,美國象岡道場舉辦主題為「Stillness in Motion」的網路居家七日禪。這是疫情開始以來,象岡道場第二次舉辦專為居家設計的精進禪七。每日早、中、晚三個時段,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近一百位禪眾,克服時差的不便,或選擇適合的時間,聚集在ZOOM上一起連線共修。此外,共修禪眾每晚有十五分鐘的小組分享,透過線上彼此學習,互相增上。

居家禪七獨特的地方在於,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禪眾仍舊在原本的工作崗位、家庭生活。正因如此,就有充足的機會在生活中練習使用方法。下座時,身心放鬆的狀態也對接到日常生活中。時時記得用方法,不會因為下了蒲團,就丟了方法。

同時,網路禪修讓更多人方便地修行。不少禪眾提前安排好工作,和家人充分溝通,以確保自己即使在家也能充分把握機會,精進共修。

每天下午,都有一場聖嚴師父禪法的開示,主題包括慈悲、智慧、取捨、當下、希望、感恩、寬容等。每位老師的風格都獨特而豐富,從各自的修行和生活體驗出發,展開弘講,使禪眾對於佛法、修行和生活,有了新的體悟。

有幸參與此次禪修的籌備,看到了法師和義工菩薩一路的用心準備。疫情兩年多來,團隊積累了很多網路護法的經驗。網路宣傳、在線監香、螢幕共享,再加上IT組接力護法,盡可能確保即使身不在禪堂也可以安心修行。雖然北美疫情已趨平緩,道場活動也漸漸恢復正常,但很多禪眾分享,因為工作或家庭而不方便旅行,網路居家禪的形式帶來了很大的修行便利,希望明年可以繼續舉辦居家禪七。

最後一天分享日的最後兩分鐘,大家紛紛打開麥克風,懷著感激道謝,揮手道別。隨著一個個方框在螢幕上消失,心中充滿了感激和祝福。

【互為彼此的貴人1】
覺知無念自我即無我

親子插秧種福田

【初級禪訓班心得】
慢慢,拜佛

【日常禪修體驗】
超越意識的方法

【象岡網路居家禪七心得】
安心在自家禪堂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