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護念地球30

1992年,聖嚴師父提出「心靈環保」,做為回應當時社會價值崩解、環境破壞的解方。30年來,法鼓山以「心靈環保」為主軸,於國際間、社會上、家庭裡、生活中推廣「心靈環保」的觀念和方法,引導每個人隨時隨地照顧好自己的心,本期一起回顧理念推動的點點滴滴,接力邁向下一個10年。

追本溯源

心靈環保的內涵


(李賜民 繪)

◎聖嚴師父


▲聖嚴師父於2000年出席聯合國高峰會發表演說,倡導「心靈環保」理念。(本刊資料)

首先和諸位說明「心靈環保」此一名詞的起源。「心靈環保」這名詞,雖由我新創,不過它的內容,是根據大乘經典以及中國的祖師提倡的思想而來。如《大乘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不論在華嚴或是天台,都非常重視「心」。《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裡所說的「心」就是一切眾生的心,是佛心,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心。換句話說,這個「心」是凡夫心,也是智慧心,所以諸佛菩薩及一切眾生的心都是相同的。又如《六祖壇經》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如果心迷了,是凡夫;悟了,即是諸佛。因此,「心」是佛教非常重視的根本基礎。

其次,為諸位說明「心靈環保」的意義。現今的世界大家都在談環保,但是環保的工作,如只重視於自然、物質和生態資源的保護,仍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從內心做起,讓心靈不被染,保護心靈,乃至保護我們的思想、觀念,叫作「心靈環保」。所謂「萬變不離其心」,心非常重要,可以變好,也能變壞。因此要把心保護好,不顯露壞的心,努力發展好的心,即智慧心、善心。

而《六祖壇經》提到「不思善,不思惡」,請問「不思善,不思惡」的心是什麼心?實際上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心沒有善,沒有惡。如果認為心沒有善惡之別,這很愚癡。因此「不思善,不思惡」是沒有分別心,只有智慧心,唯有將煩惱心減少、化解,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把智慧心增長了,便能幫助自己、幫助眾生和我們的世界,如此一來,不僅眾生得度,自己也能得度。所以「心靈環保」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化解煩惱、增長智慧,淨化人心、淨化社會。

(摘錄自《致詞》〈從心出發〉)


實踐密碼

3456提昇心靈齊步走

◎編輯室

聖嚴師父在一九九二年以現代的語言詮釋佛法智慧,提出「心靈環保」理念,並接續提出具體的行動方針,作為實踐心靈環保的方法,也是法鼓山四眾弟子所熟悉的3456。

3是三大教育: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法鼓山從教育與關懷出發,透過三大教育來達成人心與社會的淨化。

4是四種環保: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這是聖嚴師父為尚沒有意願學佛和無暇禪修的一般大眾所提出,以適應現代人的身心和環境需要,從自心淨化,推展到環境淨化;從提昇人的品質,來建設人間淨土。

5是「心五四」運動: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是師父於一九九九年所提出。共有五個類別,各有四點的實踐項目: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 放下它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這是為了幫助社會大眾實踐「四種環保」而提出的具體方法,是一種心生活主張,以此提昇現代人的精神生活。

6是「心六倫」: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族群倫理。聖嚴師父曾說:「在愈是混亂的環境之中,愈是需要提倡倫理教育和倫理的觀念。」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適應時代的需要,師父於二○○七年推動一項新的倫理運動——「心六倫」,把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倫理,就其面向分為上述六種倫理,希望以「心六倫」建構盡責盡分、尊重關懷的倫理觀,由內到外,從個人、家庭、社會到整體,將臺灣社會的倫理運動道德形象,經由影響而改變、提昇,進一步影響全球華人社會的民情風氣。

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心六倫的「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陸續培養許多「心六倫種子教師」,透過「心六倫宣講團」在政府機關、企業、學校、社群團體等領域,分享心靈環保。以復興高中為例,講師們看到孩子們課後的眼神重新炯亮煥發,並勇敢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相信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師父曾說:「心靈環保是不分古今、不分地域,是超越宗教、民族、國界等藩籬的國際運動,是可以在多元化的發展下與世界上每一個人對話。」從「心靈環保」而開展的實踐密碼3456,是師父送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


▲法鼓山從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著手,引導每個人從人品的提昇做起。 (本刊資料)


▲出坡清掃、維護環境是淨化自心的一環,也是落實四種環保的具體行動。 (本刊資料)


▲聖嚴師父為現代人提出「心五四」運動,以佛法安心、安身、安家、安業最究竟。(本刊資料)


▲在奉獻自己、成就大眾中,體會「做好心六倫的奉獻,好願就會實現」。 (本刊資料)


▲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實踐心靈環保的入手處。 (本刊資料)


回應時代

淨化人心救地球

◎陳允潔

二○二一年十二月中,馬來西亞多州遭遇水災來襲,造成近五十人喪命,許多家庭破碎,更多民眾有家歸不得。馬來西亞道場投入救災行列,召集義工採購災區急需的寢具,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文冬與文德甲偏遠村落,帶給當地居民溫暖。

捐贈三千套寢具後,一月二十二日,四位主要參與義工區珊珊、葉潮新、葉端俊和符祥倫齊聚馬來西亞道場大殿,分享捐贈過程的感動與反思,感恩背後支援的善因緣。

義工們分享,親自踏足災區目睹實況,深感震撼,然而看到捨己為人的救援團隊,頓覺人間依然有溫度。這次大水災當地民眾稱為「tsunami balak」(馬來語「樹桐海嘯」),原因是非法砍伐,追根溯源其實是人類的貪欲。這與創辦人聖嚴師父所說的不謀而合:「人心的不知足,可以導致觀念與行為的偏差,進而危害自然;自然界的反撲一般就是天災。因此人類所承受的,其實是自作自受。」監院常藻法師補充說明,這些受災民眾並非過去做了什麼壞事,現在罪有應得,而是為全人類的共業在受災,是代替我們受苦受難的大菩薩。

水災是大自然的訊號,提醒我們亟需反思無止盡的物欲追求。要真正保護地球,人類必須意識到地球的破壞源自人類的心靈貧窮。佛法教導我們少欲知足,這樣的觀念需要落實在生活中。

常藻法師以法鼓山落實理念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勉勵與會者: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只有當下完成那件事而已,更重要的是藉此達到教育與關懷的功能。法師期許每個人在關注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等課題上,貢獻自己的綿力。我們做的社會關懷,不只是希望給予社會即時的溫暖,更注重從根本的人心淨化著手。唯有淨化自己的內心,才能淨化國土,這就是法鼓山致力宣導的「心靈環保」。


▲馬來西亞義工至災區關懷,目睹水災對大自然的破壞,深感人心貪欲對環境帶來的危害。 (馬來西亞道場 提供)


回應時代

扭轉氣候變遷靠自己

◎釋常濟、釋果禪

備受矚目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於二○二一年底落幕,會中對於地球已觸及氣候臨界點表達極度擔憂。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現今發生的氣候變遷,需要幾十個世紀甚至幾千年才可能逆轉。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指出,這份報告是人類的「紅色警戒」,這記警鐘在大家有生之年必會發生。

眼前的選項較過去更為局限,要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不像發明新冠疫苗後,就能恢復正常生活。未來的世界會因種種天災人禍、社會制度崩潰而導致更大的改變。氣候變遷已是無法挽救的事實,聯合國不再談「氣候減緩」只談「氣候適應」,不再談「可持續性」而是「再生性」。

新的問題層出不窮,因為從物質世界出發與心靈世界的觀點背道而馳,治標不治本。更深入思考,環境危機其實就是人類心靈的危機!當全球的環保運動訴求是「只求人類的存活」,將地球當成大型機械工程物件來利用,以人造巨無霸設備來捕捉碳和種植農作物,居住在可掌控氣候的恆溫泡泡城巿裡,將使地球耗損殆盡而逐漸走向滅亡。

我們需要更寬廣的思惟,不應只求人類生存發展及延續,因為地球上所有眾生都有相同的價值及任務——讓地球更豐富多采、生生不息。生存在此地的我,同樣關心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人,也在乎亞馬遜雨林和全球的森林及水源。我們應與所有眾生共同努力,讓地球更加富饒。因地的正思惟可啟發帶動正向行為,讓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轉移成為地球大家庭中所有生命的一份子。

因此「人類」才是至關重要卻被忽略的臨界點。我們必須以更開濶的胸襟,超越自我中心,擴展至所有人類,甚至整個地球和宇宙。聖嚴師父倡導的「心靈環保」,在這個變革時代是一帖良藥,它是內在心靈轉變淨化的人心工程,可將危機轉成機會。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四環:從個人與自己(心靈),擴展到人與人(禮儀)、人與生活環境(生活)、人與大自然(自然/所有眾生)的和諧,有助於建立正向的人性發展。科技的發展無法轉變人心,處理環境危機的能力不足;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環境倫理教育,對解決環境問題更全面、有效。

若我們與地球母親建立和諧的新關係,跳脫工業化思維,轉為維持生命的文明,實現跳躍式的演進。這樣的心態和行動,如同蝶蛹裡的映像細胞(Imaginal Cells)孕育催生新生命,當蝴蝶破蛹而出,嶄新世界將由此誕生。它取決於每一個人是否願意改變以扭轉局面,現在就是我們採取行動的時機。唯有人人團結,才有力量因應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驀然回首,原來我們一直冀望的救世英雄,就是自己!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法鼓山代表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呼籲從心靈淨化開始行動,圖為第21屆氣候峰會。(本刊資料)

心靈環保護念地球30年

【追本溯源】
心靈環保的內涵

【實踐密碼】
3456提昇心靈齊步走

【回應時代】
淨化人心救地球

扭轉氣候變遷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