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學四善生老病死都平安

從佛法與醫學談善生、善終、善待、善處之道 解答生死習題


▲常哲法師與大眾探討人為何怕死?如何從貪生怕死到死生自在。(安和分院 提供)

【邱惠敏/臺北報導】「認真對待死亡,才會認真對待生命。」安和分院於二○二一年十二月五日至二十六日每週日下午,舉行四場「樂活善生,尊嚴善終」系列講座。除了分院現場,線上同步直播,講座從「善生」開始,依序探討與人生切身的善終、善待與善處等生死習題,線上點閱超過五萬人次。

五日首場講座主題為「善生之道,心安平安」,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分享「安身也要安心」,法師提到「微恙彌珍」,「當身體有些狀況是很珍貴的,因為身體發出訊息讓我們傾聽身體。」法師比喻生病就像身體中了第一支箭,如果不調心而怨天尤人,猶如中了第二箭,身心互為影響,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心安才會平安。「《地藏經》就是生命手冊,是生到死的生活指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復健科主任林峰正分享「從《地藏經》看生死」,暢談因此經而茹素,了解因緣果報,更感受到何謂生命共同體,懂得謙卑面對有情眾生的親身體驗。

第二場由常哲法師與北市聯醫仁愛院區安寧醫護科主任呂敏吉,從人為何怕死與安寧療護實務談「善終之道,生死兩相安」。法師強調信仰是個人修行對生命的體驗,生死是一體兩面,「生不以貪生;死不以怕死。對於身體這個臭皮囊,只有使用權,時間到了就要歸還。」呂敏吉醫師則介紹「安寧團隊如何協助病人與家屬減少病苦?」安寧療護是從生到死的全人照顧,是科學、人文、藝術的結合,以科學方式讓人不要受苦,包括:緩和醫療、安寧照護、喪親撫慰等。

第三場主題為「善待之道:照顧不費力,資源最給力」,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佳璇以「預備、新手、資深照顧者」角度談「照顧者的身心調適」,強調千萬不要讓照顧者變成下一個病人,社會支持力量很重要,照顧者要懂得求助,讓自己有喘息機會。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社工師林怡杏接力分享「善用資源不費力」,教照顧者要衡量自己的負荷與生活是否均衡,善用社會資源,如長照2.0的居家、醫療照護及身心障礙照護等,還有與善終息息相關的預立醫療決定,即《病人權利自主法》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第四場探討「善處之道:誰能捍衛我的尊嚴?」苗栗為恭紀念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陳慰信醫師自許為助教,要幫助聽眾通過「人生的最後期末考」。陳醫師提醒,在解脫之前,人生的期末考會有很多次模擬考,所以臨終準備永不嫌晚。預立醫療決定能確保善終,不讓愛我們的人為難,也是為他們留下珍貴的禮物。

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以「法的療癒:佛陀教我的十堂課」為題,導讀杜正民老師所著《法的療癒》,此書是杜老師當自身罹病時,如何將疼痛當話頭來參,凝視生死,從《雜阿含經》病相應群經中,深刻探索佛陀對生死、病痛、醫療的教導。再透過自己體會與運用,與大眾分享佛陀所教導的十堂生死課,是值得一生擁有的參考書。

從善生到善終的四堂課,帶領聽眾一層一層認識生命變化,學習面臨無常時,該如何去面對、接受、處理與放下。


▲吳佳璇醫師從電影切入,談照顧者承受的各種壓力,需善用社會支持力,避免成為下一個病人。
(安和分院 提供)

北美西岸三道場 歲末聯合暖關懷

方丈和尚勉大眾修定課調身心 以「心靈環保」安己安世界

【范琪偉、Sarah Lin、劉演伃/綜合報導】北美溫哥華、洛杉磯、舊金山三處道場,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聯合舉行「歲末暖關懷」活動,西雅圖、多倫多兩分會也同步與會,二百八十多位信眾齊聚線上,一同聆聽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關懷與祝福、參與舊金山道場法師們帶領的祈福法會,以及三地道場各自進行的關懷活動。法師與信眾微笑的臉,綻放整個電腦畫面,串連起歲末團聚的溫馨喜悅,以及彼此的祝福。

「法鼓山二○二二年的主題為『大菩提心』,鼓勵大家學習菩薩萬行,付出愛與關懷溫暖人間。」方丈和尚提到疫情期間,大家見面機會減少,個人成長機會反而增加,因居家時間多了,可參與各種線上活動。談起安頓身心,方丈和尚表示自己天天拜佛、念觀音、打坐,以修習定課來調身調心,還分享自己的著作《止觀禪》,將專注的對象擴大為觀整體,以減少分別來調心。

如何關心社會和世界?方丈和尚表示「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最重要的法寶,除了疫情,近兩年世界各國也遇到不少天災,這些都與環境變遷、人心不安有關。提到最近法鼓山應聯合國氣候大會之邀參與交流,於會中倡導自然環保、禮儀環保等,期勉世人運用佛法萬靈丹,以慈悲智慧相待。

在各自關懷時段,舊金山道場義工們歡迎新任監院常襄法師、常興法師,也與簽證到期的前監院常惺法師珍重道別,三位法師期勉眾人細水長流耕耘福田,未來隨著道場逐步開放,各項課程活動陸續展開,更要解行並重。

洛杉磯道場精心剪輯影片,回顧過去一年的活動。大殿整建工程在工程小組、護法信眾發心護持下,即使因疫情之故,人力與建築材料調度不易,仍逐步完成。新加入「萬行菩薩」行列的義工們,則歡喜分享走進道場的學習、體驗和收穫。

溫哥華道場也有八位信眾,分享疫情期間如何運用佛法安定自己、幫助他人。監院常悟法師期勉大家將當前種種變局,當成學佛修行的機會,多做利他的事,煩惱便會減少,如此和社會連結,就是走在修行的路上。


▲方丈和尚於北美西岸「歲末暖關懷」線上活動中,分享如何安頓身心、關心世界。(溫哥華道場 提供)

農禪寺

外交使節眷屬 體驗水月境教


▲在臺外交人士眷屬參訪農禪寺,體驗托水缽,感受漢傳佛教的禪文化。(林雅櫻 攝)

【林雅櫻/北投報導】疫情趨緩,農禪寺自二○二一年十二月起開放團體預約參訪。十二月八日上午,臺北市迎新會會長、外交部次長夫人陳毅君與丹麥、祕魯、印度、義大利、俄羅斯等在臺外交人士眷屬近四十人,前來參訪水月道場的禪悅境教,並以托水缽環繞大殿體驗禪修,感受漢傳禪佛教文化。

一行人甫踏入農禪寺,紛紛直呼「So Beautiful!」監院果毅法師熱誠歡迎,向眾人介紹寺院歷史,從師公東初老人興建農禪寺,到創辦人聖嚴師父繼任後,帶領信眾修行、開辦佛法課程,十年前改建後,成為臺北著名的景觀道場。

果毅法師表示,座落在關渡平原的農禪寺,被陽明山、觀音山與稻田環繞,與寺院禪修氛圍融合一起,新建築體現佛教「空」的義涵,訪客在托水缽時,可以感受禪法與環境的結合。法師鼓勵眾人有機會來上課、體驗禪修。

「透過建築表達『空中花,水中月』概念,把聖嚴師父的理念傳遞給不同文化的人。」會長陳毅君分享,迎新會藉由文化與國際友人聯誼交流,幫助初到的使節眷屬融入臺灣社會。她表示,農禪寺讓人感到非常寧靜,有助於心靈沉潛、思維清晰。提及托水缽的體驗,她驚喜表示:「我從來沒有想到拿著一碗水走路,需要學習把心靜下來,是非常好的體驗。」

「看到法師在寺院傳遞佛法、服務奉獻,覺得非常感動。」義大利駐臺代表夫人Anna Lisa分享,農禪寺非常特別,建築與整個環境交融,發人深省;她從簡介影片中觀察到當地居民參加寺院各種活動,成為居民與佛教徒一個非常好的信仰凝聚地。

文化館

歲末關懷為寒冬送暖

【梁金滿/北投報導】延續師公東初老和尚自一九五六年以來每年舉辦「冬令救濟」的關懷,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於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十二日展開「歲末大關懷」,提供奶粉、衛生紙、襪子、圍巾等民生用品,關懷北投地區八百戶弱勢家庭,安度新冠疫情籠罩下的寒冬。慈善基金會祕書長常順法師、關懷院常衍法師也分別到場關懷。

因應防疫政策,為避免群聚,文化館分六梯次於停車場搭帳棚發放關懷物資。十一月二十八日首梯,常順法師一一致贈禮金與念珠予關懷戶,並帶領念誦「慈心祝福」,迴向世界安樂。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潘慧瑄表示,受疫情影響,工作變少了,收入很不穩定,感恩法鼓山提供實用的日用品,可以節省一點家庭開支。

慈善基金會二○二一年「歲末關懷」,從十二月十二日起,自南投縣埔里地區啟動。活動於埔里德華寺舉辦,由副寺常庵法師帶領義工關懷六十三戶家庭,十多年來與法鼓山共同關懷當地民眾的臺中「西北扶輪社」社員也共同參與,法師特別頒發感謝狀予扶輪社代表。

活動中播放《聖嚴法師的頑皮童年——新年的新衣》動畫,法師以師父自小出身貧困,出家後留學日本,住在夏天西曬、冬天沒暖氣、沒有浴室的「金剛道場」,但師父絲毫不以為苦;後來到了美國,即使流浪街頭,每天仍忙得不亦樂乎,從不感到徬徨與無奈的生命歷程。勉勵眾人:「面對挫折,要奮力向上,效法師父平實深厚的智慧,在困頓中走出光明的大道。」並帶領大眾點燈發願。當天擔任義工的淑惠之前也是關懷戶,如今家庭環境改善,也投身義工行列,角色的轉換讓她倍覺感恩與幸福。


▲文化館展開歲末關懷,常順法師到場致贈結緣品給關懷戶,傳達法鼓山的祝福。(曾麗卿 攝)

紫雲寺

兒童生活教育寫畫創作頒獎

【蔡宜蓉/高雄報導】廣受學童及家長回響的紫雲寺「兒童生活教育寫畫創作」徵選活動,二○二一年十二月五日舉行頒獎典禮,來自臺中、嘉義、臺南、高雄及屏東的得獎學童、家長及貴賓近二百人,一起參與這場推動「心靈環保」的育苗成果。

繪畫組「與媽媽擺攤的樂趣」、「賣仔煎的老闆娘」、「如何幫助弱勢困苦的人」等作品,以純真視角記錄感動的瞬間。書法組書寫聖嚴師父一○八自在語,將一筆一畫內化為良善品格,落實在日常生活與他人的互動中。作文組「天生我才必有用」、「締造善美世界」、「接受不完美的完美」等作品,從字裡行間看到孩子們對生命的深入省思,以及對美善價值的追求和熱情。

本次獲獎學生中,高雄市加昌國小薛伊涵、高雄市路竹國小王芷妍、臺東縣成功國小葉育綺等三位同學,皆榮獲二種獎項。無法前來領獎的葉育綺同學,特別寫信感謝紫雲寺給予學習機會,讓她學會關心周遭人事物,更懂得知足感恩。獲頒作文組第一名的臺南市大港國小李孟庭同學,典禮後自行至知客處,奉獻出獎金供養三寶,布施行誼令人讚歎。

這次典禮由高雄法青帶來非洲鼓、親子熱舞等節目,聖嚴教育基金會也提供新出版的「哇!悟卡」作為得獎禮物。監院常參法師表示,聖基會每年舉辨的「兒童生活教育寫畫創作活動」回響熱烈,二○一九年起由紫雲寺承接南臺灣的創作徵選,得獎作品已電子化,放置於聖基會、紫雲寺網站,歡迎大眾上網欣賞。


▲紫雲寺「兒童生活教育寫畫創作」舉行頒獎典禮,眾人一起參與這場推動「心靈環保」的育苗成果。(紫雲寺 提供)

溫哥華道場

你心我心談禪法溝通

【溫哥華訊】二○二一年十二月四日,溫哥華道場舉辦「你心我心──傾聽和溝通」線上英文講座,邀請具有心理諮商和臨床經驗的常聞老師(David Listen),分享如何透過禪修來增進人我之間的關係,共有六十多位北美不同時區的人士參與聆聽。

常聞老師依佛法教導,以「了解自我」為起點,說明穩定清楚的心,能讓我們對身體的覺受、對人事物的感覺及心念,產生覺照力。「只有清明的心,才可體會到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也才能體悟到我和其他一切都是一個整體,從而實證佛法的無我智慧,從煩惱中解脫。」他提到佛弟子和社會互動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就是正語、正命、正業等「八正道」。

如何做好溝通?常聞老師表示,佛教提供不傷害他人的原則,但對處於各種人際關係、角色多元的現代人而言,還需更具體的溝通技巧。他強調在溝通時,須以放下自我中心為前提,否則就是在彼此間樹立一道牆。他舉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對方還沒準備做交流,就先急著訴說自己的想法,反而讓對方關起心門。又如我們總以為對方可以聽進自己的話,結果卻造成對方的壓力和對立。

「默,是心不受干擾和影響;照,是心清楚知道身心內外的各種狀況。」常聞老師表示,可用默照禪法來深化溝通和傾聽的能力,練習默照禪可讓我們真正聽到對方的心聲,知道對方當下的感受,從而恰如其分地回應,這樣的過程就是在練習無我的智慧。

共學四善生老病死都平安

北美西岸三道場歲末聯合暖關懷

【農禪寺】
外交使節眷屬 體驗水月境教

【文化館】
歲末關懷為寒冬送暖

【紫雲寺】
兒童生活教育寫畫創作頒獎

【溫哥華道場】
你心我心談禪法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