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啟後 法鼓山的使命

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是承先啟後,
聖嚴師父創立中華禪法鼓宗,將漢傳佛教的禪法重新發揚光大,
開啟人間化、生活化的世界禪佛教!
法鼓山的子孫可以在基礎上做得更完美、更實用,繼續承先啟後。

◎文/釋常寬‧圖/簡國琛

《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原是一本結緣小冊子,出版於二○○六年夏季。當時是聖嚴師父感於年事漸高,憂心自己身為漢傳禪佛教的臨濟、曹洞兩系法裔,恐未能在住世之際見到漢傳禪佛教的快速復興,因而將此一使命和責任寄望於法鼓山的僧俗四眾來持續推動,以利益普世的人間大眾。於是囑咐我將三篇文稿交給法鼓文化編輯成書。

如今看到的單行本,是二○二○年秋季《法鼓全集》編輯小組整編全集時,在原有的上篇「中華禪法鼓宗」之外,增補了下篇「修行、傳承與傳法」的相關文稿,更完整地介紹了中華禪法鼓宗的傳承。

師父架構的修行之路

如果以傳記的比喻來說,上篇「中華禪法鼓宗」是本傳,下篇「修行、傳承與傳法」是前傳。若依篇章順序,先閱讀上篇「中華禪法鼓宗」,再閱讀下篇「修行、傳承與傳法」,這個閱讀次第可以稱為「藉教悟宗」。讀者將先了解師父如何以豐富的學術基礎闡述「中華禪法鼓宗」的理論與實踐架構,然後再循著師父「修行、傳承與傳法」的足跡,走上自己的修行之路。

至於偏好聽故事的讀者,不妨先從下篇入手,再閱讀上篇。這個閱讀次第可稱為「從禪出教」,讀者透過師父以講故事的方式描述自己的修行歷程,以及如何教導弟子領悟禪法。有了修行的體驗,明白修行的傳承,承擔傳法的任務,進而弘揚「中華禪法鼓宗」。

本書從閱讀到實踐的方法有二:一是觀念的釐清,二是修行的體驗。書中收錄的十篇文章,都具有釐清觀念的功能。其中,〈中華禪法鼓宗〉是師父於二○○四年秋季對僧團大眾所講的四堂課:從宗教→佛教→漢傳佛教→禪佛教→法鼓山的禪佛教,目的在使法鼓山僧眾熟悉身為宗教師的定位與立場。二○○六年二月於僧活營所講的〈承先啟後〉,可以了解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我的使命與責任〉是一篇序文節錄稿,從中可以體會師父弘揚漢傳佛教的願心與責任。

至於修行的體驗,談的最多的是〈我的修行與傳承〉這篇文章,可以學習師父從小到大的傳統修行方式。另外一篇〈佛教、佛法與佛學〉,可以學習師父如何將傳統的修行方法,轉換成現代人可以接受與運用的修行語彙與方式,如「心靈環保」、「心五四」與「心六倫」。

延伸閱讀 就在禪期開示中

若想進一步實踐中華禪法鼓宗,師父曾說:「多參加幾次禪堂的禪期,看了我的錄影帶,那就能夠對中華禪法鼓宗有多一點了解。」「在每一次的開示之中,能夠與你相應幾句話,你就用它,反覆地練習著用它。」「用方法、用心態、用觀念來幫助自己,這就是中華禪法鼓宗的體驗。」關鍵就在禪期開示之中。
對我來說,這本書最讓我銘記於心的是師父的初發心——無窮的初發心、無盡的承先啟後……相信每個人都有一顆獨特的願心,透過師父親身故事的啟迪,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讓小小的願心——

漸漸凝聚成清明的智慧,類似話頭禪的功能,幫助自己化解煩惱。
漸漸擴大為柔和的慈悲,類似默照禪的作用,幫助別人離苦得樂。

方丈和尚清涼語

為了奉獻而學習

◎果暉法師

有人說,義工善行是臺灣最美麗的風景。當我們身在其中,為人奉獻服務,如何充實義工的價值?是多方面結緣學習,還是一門深入、精益求精呢?

有的人時間、體力、能力許可,能夠做很多不同面向的義工服務,有的人專做一項,可以做得很好,這樣也很好。而有些義工工作並不是那麼需要特定的專業或技術,如果現場剛好缺人手,自己服務的工作事項也暫告一段落,而且體力、時間也尚有餘裕的話,那就可以發心多服務一些。

不過,忙碌不一定即是充實。如果義工任務提早完成,或者暫時沒有任務,突然有了一段空檔,此時正可讓我們體驗忙中取靜、忙中取閒,做好零碎時間管理。以我自己為例:早課結束,方丈和尚是第一個下殿的,到了齋堂,會有一、兩分鐘時間讓僧眾到齊。我就利用這一點時間,在心中複習、默背《六祖壇經.無相頌》,這讓我受益匪淺。

做義工,能夠專精做一門也很好。所謂「一門通,門門通」,意思是把一項工作做得純熟,把握其根本的原理與原則,會發現同樣的原理、原則,也可會通不同屬性的工作。但從行菩薩道而言,目的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眾生各有不同需求,因此為了利他,凡大眾有需要的,我們就去學習。聖嚴師父經常勉勵大眾:「不會的就去學,學會了要奉獻。」這實際上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無論是多面向的學習服務,或者是單一、持續的奉獻,均應避免蜻蜓點水式的嘗試,無論做多做少都用心做好,就像聖嚴師父在〈四眾佛子共勉語〉中所說的:「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因此,最好的充實法,是抱持一顆樂於助人的慈悲心,把工作的品質做好;假使行有餘力,再去開發其他面向的工作。

第25屆在家菩薩戒心得

禪式菩薩戒

◎釋常哲

「以感恩心來接受,用報恩心來付出」,感恩僧團讓我承擔第二梯菩薩戒總護。雖有副總護的經驗,還是抱著戒慎的心做前行功課,先是請教經驗豐富的常應法師,並將菩薩戒總護手冊看了數遍,還上山參加第一梯菩薩戒勤務會議,隔天又觀摩了班首培訓。總護常雲法師、副總護常懷法師慈悲,與我們分享第一梯的經驗,提醒該注意的地方,給了我很大的信心進入第二梯菩薩戒。

考量防疫,求受戒的人數只有以前的一半,不論睡覺、喝水洗手、大殿聽戒演練及用齋,活動空間都寬鬆許多。開場時以此期勉菩薩:「我們的心情也要隨著空間寬鬆才好。」並提點菩薩「在途中不離家舍」,將戒場生活的每個當下與著力點,都當成「家」來看待和照顧,生活不離整齊、清潔、寧靜、和諧,不忘隨時隨地放鬆身心,更不忘生起虔誠懇切的恭敬心。

這次將聽聖嚴師父說戒排第一,學習戒場生活威儀放第二,演練動作為第三,這似乎不同於印象中要多演練的「常見」。為了讓菩薩們聽戒有精神,每天晚上九點半前便讓大眾休息。除了幾次單點練習,以及一次全程簡演,我並未加長操演。由於這樣的安排,我將之視為「禪式菩薩戒」,而這梯的整體動作也出乎意料地好,連方丈和尚都讚歎有加,想來是所有戒子在放鬆中學習的正面效果。

第一次擔任總護,曾忘了調查晚上用藥石的人數,也曾太晚提供動線訊息。一次用齋完畢回大殿,晴天的路線臨時改成雨天的,接待菩薩們差一點調整不及,卻幽默地說,這是總護在考驗他們的應變能力。

菩薩戒圓滿了,我學習到「邊做邊學」的經驗。所謂「法住法位」,整個菩薩戒會就是分工與合作,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不忘彼此提醒,這是對他人最好的慈悲與護念。擔任總護必須將心完全放在儀程中,才能照顧好大眾,串連起課程和作息。這些並不輕鬆,但完成後的法喜,正是最好的自我回饋。


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王文燕

原以為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全部,直到有善知識以聖嚴師父著作《菩薩戒指要》與我結緣,才了解受菩薩戒的殊勝,能讓我們在修行上加速和成就。

戒期開始,總護常哲法師以禪修的方式,教導我們練習放鬆身心、觀照自己,並提醒我們彼此護念。法師們以言教身教引導,無論演禮、聽說戒、早課至安板、用齋或休息,行住坐臥都有佛門威儀,還不斷提點我們把握時間熟諳儀範、用功拜佛念佛,以清淨的身心求受戒。

說戒是師父為二○○○年受戒菩薩所開示的影片。師父深入淺出地解說戒,涵蓋持守律儀、勤修善法和利益眾生,句句精粹,十堂課像是對弟子當面叮囑與期許。課後總護法師詳細問答複習,再以佛法加深理解,讓我們受益匪淺。

這次受戒一上山,便聽到司機菩薩分享,這屆第一順位的候補菩薩,第一梯報到時就來候位,結果失望回去,聽說今天第二梯報到還會再來。自報名後,我唯一擔心的是跪拜及長跪,因膝蓋容易起水泡破皮,所以預備了護膝。聽到候補菩薩的求戒之心,令我既感動又慚愧,念頭一轉決定不用護具,定心拜佛,直至受完戒,覺得自己又向前了一步。

正授時,菩薩法師教誨新戒菩薩,受完戒才是菩薩道的開始。以無所求的心,不在乎自己的得與失,知眾生之所需給予幫助,就是行菩薩道。菩薩戒是這一生給自己最珍貴的禮物,如師父所說,奉獻、消融自我、發菩提心,這些過程都是在為眾生,而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智慧心也一起成長。受戒後,除了謹慎守戒,也願時刻督促自己向善、離惡。

戒期最後,總護法師帶領我們感謝全體義工,當回顧畫面一播出,許多人落下了眼淚,受戒的圓滿,是無數法師和義工全心全力護持所成就,衷心感恩所有法師與萬行菩薩的奉獻。


(張田沛 攝)

讓美善流轉

三十年前的善種子

◎王果智

幾天前,女兒載我到新營訪友。這條路,過去二、三十年是很熟悉的,我每個月都會走一次。當時,路邊的樹木剛種下,每棵都很小,而今已經長成大樹,整齊列在道路兩旁,夏天從樹蔭下經過,一定很清涼。

三十多年前,從報紙上認識這位朋友,他是一位「玻璃娃娃」(成骨不全症),全身骨頭只有頭部完好,其餘的不是骨折,就是變形。當時我在學校任教,將這件事告訴學生,邀請大家每個月捐十元來幫助他,我會將善款親自送給他。這件事一直持續到我退休為止。

時間過得真快,退休已近二十年,從前每月去一次,但路途實在太遠,加上年紀大出門不方便,現在改成一年一次。老友見面,談得很開心,以前他全身痛楚,現在反而不痛了;沒了病痛,人就健康多了,也快樂多了。他已年過五十,以罕見疾病來說,可能已經是「人瑞」,祝福他永遠平安健康。

過去曾帶學生去看他,讓學生們知道所幫助的對象,拉近彼此的距離,更樂意做這件好事。有些家長很熱心,也請我帶他們去。善的循環由點而線、而面,向外擴展,這個善的循環,一直在繼續運轉。

很慶幸有因緣鼓勵學生做這件事,他們在小小年紀時就能做好事,讓這顆善的種子發芽、成長,相信如今樹已成林,希望這分美善永遠流傳下去。

承先啟後 法鼓山的使命

【一生‧一日】方丈和尚清涼語
為了奉獻而學習

【第25屆在家菩薩戒心得】
禪式菩薩戒

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讓美善流轉】
三十年前的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