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心✕奉獻 青年好成長!

在禪修中,認識自我;在奉獻中,成長自我。
十月份,青年院開辦了「生活禪」、「樂齡關懷」兩場工作坊,
陪同年輕朋友開啟鍊心的覺照力,以及陪伴長者的關懷力。

◎何筱淇

生活禪工作坊

鍊心工夫 執著少一點

「我們常說要放下執著,那什麼是執著?」十月三日、二十四、三十日晚間七點半,禪堂堂主果醒法師於法鼓德貴學苑主持青年院舉辦的「生活禪工作坊」,帶領八十多位青年,了解正確的禪修觀念,學習如何在自我觀照間,放鬆身心、轉化心境,感受禪修法味。

第一堂課上,果醒法師表示,山河大地、色相、感受、夢境等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如海上波浪,波浪會起伏,也會消失;不動的心是海水,而海水不會消失。「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取相』,凡夫不斷著相,於是在現象中流轉輪迴。」法師以「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說明記憶與感受並不真實,唯有「鍊心」才能不「認物為己」、「拔箭自射」,慢慢放下心中執著的人、事、物。

好萊塢巨星、可愛的幼童、骨瘦如柴的饑荒者、垂死的病人……學員一邊觀看法師播放的投影照片,一邊發出驚呼或嘆息。順著學員的反應,果醒法師引導大眾思考並表達感受(苦或樂)與心態(合意或不合意),接著帶領大眾打坐,引導學員專注於鼻端呼吸的出入,全身逐步放鬆。十分鐘後,當大眾再次觀看相同的數張照片,此時僅用百分之十的心力觀看,將百分之九十的注意力回到身體,延伸打坐時的平靜狀態,先前的驚呼與嘆息都明顯減少。

學員紛紛表示打坐後變得安定祥和,照片引發的情緒不再那麼強烈。果醒法師進一步說明,舉凡一切行為及感受,都是心的功能,凡夫的心像野馬,隨著視覺、聽覺等不斷攀緣、執取外境現象,「打坐就是一種『鍊心』的方式,透過禪修安定這匹野馬,外境的刺激自然也就變小,生活能比較輕鬆自在。」法師表示,凡夫都有「主體」與「客體」的錯覺,但禪修是內外合一的過程,最終則是自我消融,「妄念一生起,看著它來,看著它走,不隨之起舞,這就是基本的生活禪!」


▲果醒法師帶領「生活禪工作坊」學員以不同層次的禪修,讓身心保持寧靜與安定。(林雅櫻 攝)


樂齡關懷工作坊

陪伴長者 奉獻多一點


▲臺中榮總志工隊隊長張寶方,分享關懷及陪伴長輩的態度與方法。(李佳純 攝)

年輕人如何認識與理解年長者的需要呢?十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十六日,青年院於法鼓德貴學苑舉辦「樂齡關懷工作坊」,邀請蓮花基金會董事張寶方帶領工作坊,透過五堂實體課程及一次安養中心實習服務,幫助年輕世代了解關懷及陪伴長輩的正確態度及方法,共有三十六位青年參與。

「大家怕老嗎?」「什麼是老?」「如何能在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老?」開課第一天,長期在醫院從事臨終關懷的張寶方,分享她二十八年的義工服務經驗,帶領學員認識老化的生理現象及心態轉折,過程中不時關心學員學習狀況,並回答問題,用聊天般的授課方式,與年輕人輕鬆暢談。

除了案例分享,張寶方與助教帶領學員輪流扮演照顧者與重聽的長輩,引導照顧的一方思考如何與長輩溝通互動,而扮演長輩的一方也分享自己期望被如何對待。這段同理心的練習,引起現場熱烈討論,學員范云瑄說:「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關懷,其實是自己『想要』而非長輩的『需要』。」希望自己藉由學習,成為理性且有意識的關懷者。

工作坊中,有不少學員近期歷經家人往生,至今尚未完全走出喪親之痛,張寶方安慰學員,負面情緒需要時間慢慢消化,她以照顧婆婆臨終的經驗,分享自己從不敢走進醫院,到投入安寧病房做臨終關懷的轉變,鼓勵學員先接納自己,才有能力為他人付出。

青年院監院常炬法師表示,少子化與高齡是當今重要課題,佛教必須因應時代,提供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佛法不一定是接引他人學佛,只要時時刻刻抱持慈悲心,做的事都有佛法的精神。」期勉大家在圓滿課程後,將所學奉獻社會,加入樂齡關懷行列,服務更多長輩,珍惜人間的福田。

洛杉磯「法青與兒少」線上共學

疫外萌芽的新世代共修

◎編輯室

由於疫情影響,洛杉磯道場自三月起,所有活動改以線上進行。因緣不可思議,原本只是一通關懷及告知視訊軟體識別號碼的電話,意外讓五年前提出的「法青與兒少」共學活動重新啟動。AJ Wang基金會獎學金創辦人伉儷發心贊助,鼓勵青少年參與道場活動,化解居家防疫的苦悶與不安。

在監院常悅法師鼓勵下,企畫小組集思廣益,希望年輕一代藉由「學」與「教」的互動,親近佛法。八月八日,「法青與兒少」線上共學正式展開,首次招生對象以義工的第二代為主,共有三十位在校學生、六位剛畢業青年參加。

第一堂課邀請法鼓文理學院辜琮瑜老師,帶領線上分組討論工作坊。為了兼顧中英翻譯及師生對話,開課前沙盤推演多次,結束後,從學員們填寫的問卷,了解課程讓他們學到以更寬廣的心態,去看待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也從人際互動中,認識到自己的慣性。學員的回饋讓大家欣慰又感動,籌備的辛勞也一掃而空。

九月份,由常濟法師為學員分享「The Joy of Imperfection」(不完美的喜悅)和「The Trance of Unworthiness」(不值得的發呆)兩個主題,帶領學員檢視並探討時下一些模稜兩可的生活價值觀。課後學生表示,內容非常切身有幫助,也打開了視野,希望能多討論類似主題。甚至有學生說,上了課才知道,父母因早期移民的辛酸,轉而將許多期待加在子女身上,這讓他常常迷失了自我,無形中累積了壓力卻不知,聽了有同樣成長背景的法師一席分享,內心有種釋懷的感覺。

雖然洛杉磯正處於山火、地震及疫情的多事之秋,但看到「法青與兒少」共學活動「疫外」萌芽,心中有著滿滿的希望與深深的祝福。從春天開始,轉眼這個活動已經入秋,雖稱不上秋收,但看到學員的回饋,心裡想起聖嚴師父曾說,今日及未來的佛教必須朝國際化、普及化和年輕化三個目標邁進。期盼這群年輕學子將來都成為佛子,一起「共擊大法鼓」。


▲洛杉磯道場開辦「法青與兒少」線上共學,參加的青年學員回響熱烈。(洛杉磯道場 提供)

心靈環保讀書會心得

安心走在人行道上

◎Melody Hsu(舊金山)

二○二○年到底怎麼了?從一發不可收拾的新冠肺炎疫情、爭取黑人平權運動引發的社會動盪、連續高溫加上停電,以及八月少見的夜半閃電雷擊,造成舊金山灣區各處嚴重山火……抬頭望向天空,灰色塵埃掩住了太陽,幸好內心正向地想著:還好,大家都有口罩!

院子裡的草木覆蓋了一層灰,我們的心,是不是也被遮蔽而感到不安?很慶幸一直持續參加舊金山道場「南灣心靈環保讀書會」,暑假還增加了線上讀書會,帶領人選擇《法鼓全集》中一本易讀且生活化的書《人行道》。

我們於八月十二日開始了《人行道》的討論。聖嚴師父在書中的自序提到,這本小書是就現代環境中,從日常生活中的個人、家庭、婚姻、事業、工作、疾病,乃至政治、宗教以及人際關係等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四十一個知性與感性並陳的答案,供給大家做困惑時的參考。對我而言,它就像是一本佛法使用手冊,用簡單的語言文字,傳遞了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對於想要了解佛法的朋友們,無疑是一本方便的入門書。

我們都期待一個更好的自己,能夠斷煩惱、隨時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所處環境,希望能夠心不隨境轉……這些都需要不斷學習和練習。書中第一篇〈起心動念皆修行〉提供了我一些理解自己的方法,像是:如何察覺自己的偏執,而不要被自己欺騙;與別人相處時,常起尊重、感恩、讚歎、奉獻的慈悲心,與自己相處時,則常生起慚愧、懺悔的精進心和清淨心。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期,更需要我們努力安定自己的心,用慈悲與智慧為整個環境做一些事情,注入更多正向的力量。

課外心一章

開學了,真好!

◎陳永昌(海山佛學班)

記得小時候,買了一雙新鞋,當晚就會睡不著,希望快天亮,到學校秀一下新鞋子。九月七日,是我們期待已久的日子,帶著「穿新鞋」的心情,來到護法總會海山分會參加開學典禮。開學了,真好!

二○二○年,疫情來襲,大家一團亂,全世界恐慌,情景恍若災難電影。原本心想:不能出國,可以留下來上佛學班。怎知收到通知,因為疫情這學期暫停。所有活動只能在線上,原來「宅在家」是這種感覺。好吧,身在哪裡,心在哪裡,開始學習適應疫情中的生活模式。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全球疫情沒有減緩的跡象,期望愈來愈渺小,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段等待時間,我們讓自己融入防疫生活。佛學班停課,學習還是要持續,線上學習、線上禮佛、線上法會……聖嚴師父說,沒有在思考時就可以持咒,持咒之後,迴向祝福一切眾生。念佛、誦《心經》、持〈大悲咒〉……每次都是心有所感。

九月五日觀看聖嚴師父紀實電影《本來面目》,感受佛性人人本具,只因眾生無明而不識,也理解唯有《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真心,才能了悟自心,徹見本性。

開學典禮上,常遂法師告訴我們,這學期要學觀音法門、禪修法門、淨土法門,還進行一上課程的複習考試。簡單的考填字,才知道很多寫不出來,也清楚自己所學有限,要繼續精進。我告訴自己,向上向善的好習慣,不在於一次做多少,而在持續的累計。阿彌陀佛!


與法相會,收穫滿滿

◎張甜甜(林口快樂學佛人班)

一早來到護法總會林口分會,便感受接待義工的細心與親切,一開始的陌生感,經過整天快樂學佛之後,已與各地同學相識。最有印象的是第一堂課,法師介紹皈依三寶的意義,將我們平常對佛教的一些疑問,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說明,這才明白圓滿皈依需要佛、法、僧三者具足、缺一不可。

上學佛行儀練習時,從合掌、操手、問訊、拜佛等動作,都有現場示範,讓我們用最正確的方式禮佛,像新生入學,一步一步引導我們學習正信的佛法。

另一堂印象深刻的是認識法會,一樣收穫滿滿。法會的意義就是「與法相會」,以往曾經誦過佛經,即使不懂經文含義,還是照著念,但一直無法理解這樣的誦經過程,能夠有什麼收穫?這堂課除了介紹各種法會,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誦經的目的是超度,而「超度」的意義是從煩惱和痛苦當中離開,生者可以淨化身心、增長智慧和慈悲,亡者也可藉由生者誦經,從而分享佛法、獲得祝福。

在「如何做一個佛教徒」這堂課,了解生活即是每天進行的各種活動,從三業的「身」為開端,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舉止,以實踐「十善」的生活方式來持「五戒」。法師還送了心靈處方籤,期勉我們從小細節開始練習,運用「四它」,將所學融入生活,成為一個處處快樂的學佛人。

鍊心✕奉獻 青年好成長!

【生活禪工作坊】
鍊心工夫 執著少一點

【樂齡關懷工作坊】
陪伴長者 奉獻多一點

【洛杉磯「法青與兒少」線上共學】
疫外萌芽的新世代共修

【心靈環保讀書會心得】
安心走在人行道上

【課外心一章】
開學了,真好!

與法相會,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