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 讓社創人才永續
法鼓文理學院師生共創「臺灣社會創新永續發展協會」 校長惠敏法師分享「十八般博雅武藝」

▲惠敏法師以長年推廣的博雅教育,作為社創人才的修練之道。(李佳純 攝)
【何筱淇/臺北報導】由法鼓文理學院師生共創的「臺灣社會創新永續發展協會」,九月三十日下午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於德貴學苑為協會揭牌,並邀請惠敏法師為六十位師生會員演講「博雅教育5×5倡議」,勉勵學習透過宗教的愛、關懷、利他等良善本質,結合社會創新模式,促進永續議題的交流與發展,提昇人類福祉。
「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的中英文校名,即蘊含了『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惠敏法師說明,法鼓山的教育理念,不只是學校場域的知識傳授,更致力於社會實踐,因此「博雅教育」的三大特色,係指推動心靈環保、博學雅健及栽培跨界轉型人才。法師引述聖嚴師父的創校宗旨「為社會培育更多淨化人心的種子」,表示:「我們秉持的教學與學習精神,便是積極將學術與實務議題結合,創造提昇社會的能力!」
博雅教育是以佛學及心靈環保為基礎,納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擴展面向,將「生命、社區、社會、環境」視作四重擂台(道場),內外交融成波形圓周式的依存模式,彼此互利共生。惠敏法師舉二○一○年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聯手啟動,建構「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為案例分享:「如何使生物多樣性與村落社區永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人類重要的反思,我們可透過『博雅教育』的思維來探索未來的可能。」
提昇社會、探索未來都需要創新人才,但惠敏法師觀察,「很多人投入社創,容易因為熱忱與夢想,疲於奔命而不重視照顧自己的健康。」法師以長年推廣的「博雅教育5×5倡議」作為社創人才的修練之道,將博雅「十戒」(戒學)、調和「五事」(定學、慧學)、時安康(淨土學)「三管」,整合為「十八般博雅武藝」,作為現代人培養身心永續的生活型態。
惠敏法師認為,從培養個人身心永續的生活型態,擴展至世界的永續發展,不但可提昇全民體能與智能,也增進生活品質與公民素養。「維持身心健康才是長遠之計。」法師勉勵協會所有師生,在發展社會關懷議題與行動之際,以「博雅教育5×5 倡議」內容,作為照顧自己、成就他人的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