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鼓手 返校上學去!

城中、海山分會勸募會員 法鼓文理學院共遊共學 體驗心靈環保校園生活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感恩鼓手們長年護持大學院教育,鼓勵眾人運用體系內教育資源,持續精進。(賴心萍 攝)

【何筱淇/金山報導】感恩成就法鼓山文理學院興學大願的眾多善緣,護法總會與文理學院首次合辦「勸募會員返校日」,廣邀全臺各地勸募會員到校園參觀、共修,十月十六至十八日展開第一梯次的校園巡禮,城中、海山分會的勸募會員,在文理學院師生、僧伽大學學僧與義工陪伴下,近九十人齊聚一堂,回顧過去護持的點滴,也深度感受知識殿堂的學習能量。

「安排返校共遊共學,是為了關懷勸募會員,也推廣信眾教育。」護法總會常定法師表示,文理學院校園完成建設至今,仍有許多人沒有因緣參訪,於是與文理學院大願校史館主任辜琮瑜,規畫三天兩夜的「返校」活動,除了導覽校園及校史館,也透過講堂、肢體舞蹈、遊戲交流等方式認識生命教育、環境發展、社會企業與創新及社區再造四學程的教育精神,希望讓勸募會員了解護持的成果,也讓僧團與學院師生表達關懷與感恩。

十七日上午,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來課堂上,感謝鼓手們長年發心做護法棟樑,「大家的支持與奉獻,創造了這所讓眾生聽聞佛法的教育機構,實現法鼓山以教育達成關懷,以關懷達成教育的願景。」當前社會變遷快速,方丈和尚認為學習是終身的歷程,充實新知不分年紀,勉勵眾人不只廣種福田,也歡迎運用體系內各種教育資源,持續精進。

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黃信勳,與眾人分享「與天地共好的永續之道」,說明如何以環境發展的觀念,落實心靈環保;人文社會學群學群長陳定銘分享「心靈環保管理學」,鼓勵練習佛陀為弟子制定的「六和敬」規範,保持個人日常的清淨與和諧;佛教學系法籍講師齊哲睦(Luke Gibson)示範梵語唱誦,並用流利的中文分享自身學佛的生命故事,表示願將學習到的珍貴佛法,帶回家鄉與親友分享。「燈燈相傳」由僧團常持法師帶領眾人,靜心從游心場經行至大願橋,在秋夜涼風中面向六度池,每人手捧一盞心燈,為眾生許下溫暖願心。

海山區鼓手江吳寶猜說,當年兒子意外往生,她在親友接引下將兒子骨灰植存於生命園區,發願三年內勸募一百人加入「5475大願興學計畫」,兩年即達成勸募目標。城中區鼓手陳常時分享,對法鼓山的教育團隊及學習環境很有信心,並推薦親友來熏習佛法。


▲城中、海山區護法鼓手巡禮法鼓文理學院,走在大願橋上,感動實現聖嚴師父的興學願心。(賴心萍 攝)

護法總會、慈基會攜手關懷社區長者

文山歡樂屋活力開課!


▲文山區長者參加歡樂屋課程,用花草來黏貼自畫像,玩得不亦樂乎。(李佳純 攝)

【楊雅穎/臺北報導】一整桌鮮花綠草,以植物為素材展開自畫像創作的園藝治療課,讓老菩薩臉上閃耀光彩!

十月十九日上午,由護法總會主辦、慈善基金會協辦的長青專案活動,於護法總會文山分會和興路舊址正式展開。文山區悅眾陳如秋表示,長青專案「文山歡樂屋」以社區為關懷單位,為長者以及長年護持法鼓山的老菩薩們,提供安頓身心的系列課程。這堂園藝治療課為期三個月,未來還會規畫更多課程,幫助長者活絡身心,健康樂齡。

「大家好,我叫徐龐富子,我喜歡種番茄。」「我喜歡茉莉花,它讓我想起小時候媽媽房間窗台的茉莉花!」十七位老菩薩跟著園藝治療師的指引,藉著說出最喜歡的植物,化解初次見面的羞澀,敞開心門。

「請聞看看哪些是薄荷葉、紫蘇和魚腥草?」當園藝老師要老菩薩從氣味分辨小盆子裡曬乾的青草種類時,由六十歲兒子鄭永裕陪同前來的八十四歲老菩薩鄭高橘子,雖然輕微退化,但聞到熟悉的青草氣味,立刻自信說道:「這就是魚腥草啊,我種到不想種了!」

三小時課程豐富多樣,包含沖泡青草茶的口感體驗,以及老菩薩最投入的花草黏貼自畫像。有人為自己的畫像貼上大紅花葉裙、有人在髮梢別上花穗……老菩薩玩得不亦樂乎。「八十歲了,第一次這樣玩,實在太好玩了!」在法鼓山當了十四年香積組義工的李吳幸芬,滿足地說:「下次一定要再來!」徐龐富子老菩薩也說,課程這麼有趣,來這裡還可以和大家聊聊天,比一個人在家快樂多了。

長期投入文山區長者關懷的義工楊秀真觀察到,子女們工作忙碌,無暇陪伴長者是最常見的問題,若能有機會讓他們多出門與人互動,對身心有很大的幫助。

護法總會表示,這一系列的長青專案,未來也將於各地分會陸續推展,為社區的長者帶來更多的學習與生命活力。

第37期「百年樹人獎助學金」頒發

受助學子參訪法鼓山 難忘境教體驗


▲苗栗地區受助學子及家長,一起到法鼓山參加頒發活動及參訪,留下難忘的境教體驗。(張曜鐘 攝)

【楊雅穎/金山報導】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第三十七期「百年樹人獎助學金」,十月十七日起開始頒發,全臺共舉辦四十二場,受助學生近一千二百位。十七日的頒發活動,分別於北部社子、雙和分會,中部寶雲寺、苗栗分會、竹山共修處等地展開。其中,苗栗分會特別安排參訪法鼓山園區,學子與家長都留下難忘的境教體驗。

十七日上午,苗栗地區六十位獎助學金受助學生與家長一同搭車北上,前往法鼓山園區參加頒發活動及參訪。「遊覽車上可以吹冷氣,好興奮喔!」遠道而來的小朋友,一下車便開心不已,家長們則暫時放下生活重擔,跟著導覽義工,參訪開山紀念館、祈願觀音殿、大殿,並在開山觀音像前繞佛經行。

「觀世音菩薩看起來,就像媽媽一樣慈祥!」九歲的魏小妹妹一進到祈願觀音殿,直覺說出心裡的感受,她和哥哥與媽媽同來。擔任清潔員的魏媽媽表示,很感恩法鼓山的協助,減輕一些生活負擔,十歲的魏小哥哥則說,最喜歡聽法鼓山的師姊講生命中的小故事,「真的很好聽、很感人。」

今年高二就讀機械科的邱同學,分享自己在祈願觀音殿許下的願望,期盼明年在全國車床工職類競賽拿到冠軍,除了拿獎金也能保送大學。從小喜歡設計迷宮、具有空間設計長才的他,考量現實經濟壓力,未來將選擇車床技術工作,或像姊姊一樣念軍校。從事水泥灌漿的邱爸爸樂觀地說,雖然這個月只接到五天工作,也因為這樣才有時間到分會當義工,回饋法鼓山。

自小六開始領獎助學金、今年就讀護校四年級的陳同學,很感恩法鼓山一路協助,希望將來自己也能成為認養人,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她表示成長過程中,感受最深刻的是「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有錢沒錢、好人壞人,都應該被平等對待!」她說將來當了護士,一定會秉持這樣的心念,愛護每位求助病患。

人基會心靈講座

國健署副署長 賈淑麗:利他燈火不止息!


▲賈淑麗以聖嚴師父「身在公門好修行」的開示自我勉勵,為便民利民著想。(李佳純 攝)

【何筱淇/臺北報導】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今年首場「心靈講座」,於九月三十日晚間在法鼓德貴學苑無盡講堂舉行,邀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演講「初心與公門」,向七十五位聽眾分享她二十五年公職生涯中,如何透過不斷反思,不忘初心,發揮利人的使命。

「忠貞職守,終身純潔⋯⋯務謀病者之福利。」做過護理人員的賈副署長,視南丁格爾的誓言為護理救人的初心,多年前也曾隻身遠赴沙烏地阿拉伯,致力醫療援助工作。回國後,她通過公務人員考試進入公部門,體驗到「民意如流水」、「施政看風向」的考驗,「每當缺乏正能量時,我就會去法鼓山上的開山紀念館走走,找回心中那座象徵初衷的寶山。」

賈淑麗平時也以聖嚴師父「身在公門好修行」的開示自我勉勵,只要盡心盡力,洞察民心,常為便民利民著想,身為公務員仍能行善積德。她將守護國民健康為己任,從新生兒到老年人都是國健署照顧服務的對象,也透過研究數據,找出臺灣健康狀況亟需改善的偏鄉地區,投注資源,極力提昇當地照護觀念,降低孕婦、嬰幼兒死亡率。她還組織中央團隊,親自下鄉至臺東海瑞鄉關懷,藉推動「八部合音」傳統文化運動,向部落宣導戒菸檳酒計畫,「很多原民朋友為了參加合唱團,正慢慢把菸檳酒戒除中。」

「風行草偃,我望著自己腳下的根,不曾離開這片初心的泥土。」賈副署長說,工作幾年後,很多人被忙碌的生活磨掉了初衷,但那股熱忱其實沒有消失,只是得重新按下「啟動鍵」。她分享喚醒動力的四個開關:疲累時善待自己、困境時先想辦法而非先抱怨、想像目標達成時的喜悅、適時調整工作目標。

她風趣表示,自己不但要繼續提燈照亮他人,還要更進一步變成LED燈,「我相信心中有愛,照亮的燈火就能永不止息。」

大事關懷助念共修課心得

正見指引 關懷更有溫度

◎范云瑄

祖母斷氣那一刻,打的第一通電話,是給法鼓山蓮友馬師姊。當時,不清楚也不了解法鼓山的理念,但那真誠的關懷,安定了我們全家的徬徨無助。當時心想:希望能成為像馬師姊一樣的蓮友,安慰像我一樣喪親哀慟的人。本著報答當年各區蓮友的恩,這兩年雖不常在臺灣,但只要有機會,便會參與助念與追思祝福的大事關懷。

參與大事關懷前,自己對死亡是戒慎恐懼。雖說助念是幫助往生者提起正念;但對我而言,一次又一次的助念,卻是往生菩薩幫助我提起正念。為了提起至誠懇切的心念,會想像這些往生菩薩就是祖母,雖然哀傷,但祝福對方往生善處的心念更強大,幫助我一次又一次面對生死,也成為面對祖母辭世,最相應的悲傷治療。

當年祖父、祖母的兩場佛事,蒙受蓮友提攜接引,依法鼓山儀軌完成了佛化奠祭。父親原本顧慮佛化儀式太簡單,最後不僅對告別式的莊嚴感到滿意,也深受主法法師向祖父母的開示所感動。父親說:「那是真心關切往生者,而不只是講給現場與會親友的場面話。」告別式現場,儼然成為一個實境教室,讓所有親友一起看見,告別的方式可以既簡單又隆重。

雖經常參與佛化奠祭,直到上了大事關懷助念共修課程,才有完整的了解,特別是觀念的釐清,尤其是認識儀式的精神,了解民間信仰儀式有其文化歷史背景,但沒有與時俱進,現今又流於形式,忽略儀式的重心,是表達對往生者的感念和祝福。

佛化奠祭,表面上看似簡約的減法,卻是回歸儀式本質,對往生者的追思祝福更加豐厚。對家屬而言,儀式照表操課很方便;但回到心意上的表達,最重要的是去理解、看見對方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想要。彼此藉此練習放下,不也是最好的祝福?例如,往生者需要的「食」,自然不是飯菜而是「法食」,方能讓他們往生善處。在這個過程中,心開意解的不僅僅是往生者,活著的人也因此受益。

佛事是成佛之事,送未來佛往生淨土,我們也種下了成佛之因,而協助陪伴家屬的我們,因為有了正見指引,富有彈性又不失原則,關懷,也更有溫度了。

護法鼓手 返校上學去!

【護法總會、慈基會攜手關懷社區長者】
文山歡樂屋 活力開課!

【第37期「百年樹人獎助學金」頒發】
受助學子參訪法鼓山 難忘境教體驗

【人基會心靈講座】
國健署副署長 賈淑麗:利他燈火不止息!

【大事關懷助念共修課心得】
正見指引 關懷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