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僧大108 學年度畢業製作暨禪修專題呈現

蛻變成蝶 轉化利他僧命

翻譯師父著作、法脈溯源、廢棄物活用 實踐與理論兼具 師長期勉學僧如蜂採蜜自利利人


▲學僧演楷法師發表活化運用有機廢棄物的心得,分享過程中禪法為自己帶來的轉化。(李東陽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如同毛毛蟲蛻變為蝴蝶,即便有掙扎痛苦,亦有美好的突破。」五月二十四日,法鼓山僧伽大學舉辦「畢業製作暨禪修專題呈現」,共六位準畢業僧參與發表,深入禪學義理、佛書翻譯、生活化佛法等,副院長常寬法師以蝴蝶為喻,肯定學僧在學習歷程中,勇於面對自己、轉化成長,師生在溫馨的氣氛下,增進法義交流。

有感於漢傳佛教在越南的發展困境,淨嚴法師發願將生活化佛法帶回家鄉,以中、英語對照,將聖嚴師父的《禪門第一課》翻譯為越文,並計畫回常住寺院推廣「禪在日用中」的精神。法師感謝僧大師長的培育,更期許不愧越南師父的教誨:「師父不要求我學講經弘法,僅叮嚀我在法鼓山培養出家人的行儀,由內而外修行。」

賦予漢傳禪法新的詮解,演相法師分析默照禪與大手印的修持異同,進而體會漢傳、藏傳祖師在接引眾生的應機與悲心,並指出:「聖嚴師父是為了因應現代人緊繃的身心,才在默照禪的修行次第中,特別加入放鬆身心的入門方法。」

演澤法師從如來藏思想,整理師父於二○○七年話頭禪四十九的開示,進而體會如何運用話頭來「把自己心中的佛,從煩惱之中選出來。」演禧法師回溯三峰派晦山戒顯禪師的《禪門鍛鍊說》,運用平易近人的現代語言,從願心、訓練學生、培養師資等面向,向祖師這一套「師資教學系統」取經。

展現佛法善巧應用於生活的實務面,演楷法師學習有機肥製作,推廣自然環保理念,在勞動過程中,同時觀照自身習氣的消長。演新法師進行自我轉化的生命書寫,透過寫信給童年的自己,誠實面對心中陰暗面,發現書寫過程猶如禪修,也經由慚愧、懺悔,與過去和解。

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學程主任楊蓓表示:「相較於學術論文,如願意朝向修行面,好好整理自己的人生,都能提供別人很好的參考!」常寬法師鼓勵學僧,在僧大如蝶採蜜,能向各方善知識學習;畢業後領執更要如蜂採蜜,把蜜源帶回蜂巢,不僅自己用佛法,還能運用佛法自利利他。


▲僧大師長果興法師(左)回饋學僧的分享,細數近年來帶領研製有機肥料的趣事。 (李東陽 攝)

法鼓文理學院專題講座

丁仁傑博士講述 由公共佛教到公民佛教


▲中央研究院丁仁傑博士,與文理學院師生分享「由公共佛教到公民佛教」,開啟佛教與社會的對話。
(江胤芝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當現代社會的人權、平等觀,與「人間佛教」相遇,會擦撞出什麼火花?五月二十七日,法鼓文理學院邀請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丁仁傑,以「由公共佛教到公民佛教」為題,進行一場佛教倫理與公民社會的思辨。

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開場時,首先以《大般涅槃經》為例,引領大家看見佛陀對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視,且告訴弟子,人民是否關注公共議題,正是國家興衰的重要元素。不過,到了當今世界,不同國族、階層、文化的佛教社群,要如何開啟與社會的對話?

「人間佛教看似世俗化,其實它的本質,正是為了打破入世與出世的界線!」丁仁傑從民眾佛教的崛起,談到由「福報」概念所形成的「公共佛教」基礎,令許多佛教徒走向入世行善的行動。不過,公共佛教基本上仍與政治、社會議題保持相當距離,而「人間佛教」在融合超越性與實用性的嘗試上,卻有機會銜接上「公民佛教」的關懷,如聖嚴師父提倡人間淨土的理念。

不過,丁仁傑指出,如果僅投入社會救助,卻反對多元價值並與官方體系靠攏,仍遠離公民佛教的關懷,因其內涵應是「與社會弱勢站在一起」,且行動上能尊重市民社會的民主程序,此外,「在修行路徑上,透過相互依存性(interdependence)的思維,也能理解到自己對社會有一份責任。」

綜覽一行禪師倡議的「入世佛教」、斯里蘭卡的「抗議佛教」,臺灣卻未曾形塑出近似公民佛教的團體,也引發現場學生踴躍的提問,如「出世的智慧,能解決社會平等的問題嗎?」「如何慎選佛法的修行典範,而不失關懷精神?」總結中,鄧偉仁表示,佛教可向公民意識學習為人權、社會弱勢發聲,而積極為社會議題奔走的人,亦可運用佛法、禪修,幫助自己減除貪瞋癡等煩惱,彼此互相增上。

聖嚴師父禪修指引文稿 編集成書

《禪的理論與實踐》出版

【本刊訊】禪境,不離現實生活,面對熱惱紅塵,禪修的觀念和方法,能幫助現代人開發智慧、減少煩惱,同時也能幫助他人。聖嚴師父一生致力推廣自利利他的禪修,除了已出版的著作,仍有許多指導禪修的文稿分散各處,未曾出書。法鼓文化將師父曾發表於《人生》、《法鼓》雜誌,以及收錄於《法鼓山年鑑》、《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等書刊中的禪修開示,集結成《禪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於六月出版,是一本珍貴的禪修入門指引新書。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為了幫助讀者對禪修有基本的認識,《禪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禪的理論」,收錄〈禪宗的頓漸法門〉、〈禪宗對俱解脫的看法〉、〈大乘禪定的修行〉等八篇文章,除了闡述禪的內涵,也為讀者建立正確的禪修觀念,以免落入盲修瞎練,以及追求神祕經驗的陷阱。
新書第二部分「禪的實踐」,收錄〈用禪調心〉、〈無常與死〉、〈超越生命中的關卡〉等十五篇文章,帶領讀者將禪修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讓生命產生質變。師父也提點讀者大眾:「如果能夠超越自我中心,常常擺脫自我中心,日常生活裡就無一不是禪,也就處處得解脫了。」

書末的附錄,特別收錄三篇師父接受專訪的文稿,內容處處可見禪師的機鋒妙答。新時代的環境變化太快、資訊太多,人們容易失落在其中,師父在訪談中,以禪的精神,指引每一位現代人:「重視當下,包括當下所處的環境和正在努力的工作,同時也需要具有前瞻和回顧」、「腳踏實地地、實實在在地站穩現在,把每一個過程都很踏實地走過去。這就是禪。」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3期7月號

當佛陀遇上現代青年

夢想、愛情、人際關係等煩惱,存在每個年輕世代,佛陀覺醒之前,也是一個懷著厭離心的青年,他是如何看待這些跨越千年的難題?當佛陀遇上現代青年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走進佛陀的生命故事,看佛陀如何在出走與抉擇中,愈來愈接近自己。

現在青年最在意的生活事件為何?根據本刊對法鼓山世界青年會及一般社青的調查顯示,高達50%的青年最關心「自我價值」,包括工作、夢想、學業、生命意義、自我認識等,其次依序關注生死、經濟、愛情、人際關係、外貌等項目。針對青年關注的六大主題,新世代的法師們分享自己從佛陀一生歷程所得到的啟發,慢慢解開對生命的疑問,盼年輕人在佛法中看清楚人生的方向,找到生命的意義。

「菩提道上的女性修行者」繼上期介紹不同傳承所面臨的現況與挑戰,本期繼續向悟因長老尼、傑尊瑪丹津葩默與達摩難陀法師請益,談女性在修行上的優勢,以及弘法的期許。頂著碩士光環下田,「心農業進行式」張顥嚴教不諳農事的妻子種地瓜葉,讓他意外地在菜園領受四攝法,更體會到,要推廣友善環境的自然農法,必須先用身口意去感動身邊的人。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課外心一章

線上學佛 感動又幸福

◎林寶玉(農禪寺佛學班班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訂五月底結業的佛學班至今仍無法恢復正常上課。但我們農禪寺佛學甲班,疫情期間仍藉著LINE群組,互相關懷,相互提醒要精進用功。

身為班長,我常在線上留言,也分享當週「法鼓講堂」的授課主題,邀請同學一起上線聽課,作為佛學班的共修課程,讓學習不中斷,生活有重心。

每週五晚上法鼓講堂的直播課程,我一定排除萬難參加,不錯過任何一堂,上課時也盡量會做筆記,保持持續且規律的學習習慣。線上上課,雖無法如課堂裡隨時可以向老師發問,但「法鼓講堂」的歷史課程非常豐富,可以點選播放,非常方便。更令我驚喜的是,發現法鼓山有這麼多優秀的弘講法師。

這段期間,不僅重新聽了《法鼓全集》導讀課程,也聽了法師們講聖嚴師父「無盡的身教」,並閱讀了聖嚴師父的「寰宇自傳系列」。順著師父的生命史,我從《歸程》讀起,目前則讀到《步步蓮華》,已讀完八本了,隨著書中的文字,似乎再度看到師父如何克服千重萬難,建設法鼓山的歷程。師父的無私,令我深深感動,今生能夠跟隨這樣一位典範,且在法鼓山學佛,真的非常幸福!

(楊雅穎/採訪整理)

蛻變成蝶 轉化利他僧命

丁仁傑博士講述 由公共佛教到公民佛教

《禪的理論與實踐》出版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3期7月號
當佛陀遇上現代青年

【課外心一章】
線上學佛 感動又幸福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