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團結夏安居儲備弘化力

方丈和尚主七 深化漢傳禪法的生活化與人間化 修行功德迴向全球眾生


▲各地僧眾回總本山結夏安居,於大殿中精進用功,積蓄未來的弘化力。 (李東陽 攝)

【釋演曉/金山報導】六月一至三十日,僧團於總本山展開為期三十天的結夏安居,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擔任主七和尚。最後一日「祈福總迴向」,方丈和尚帶領全體僧眾,將長時間精進修行的功德迴向,祈願全球疫情消退、眾生平安健康。「漢傳禪法強調生活化與人間化,在禪堂中不斷藉由觀念與方法,練習清楚覺照身心與境界。」方丈和尚勉勵僧眾,回到執事崗位,與人我、環境互動時,練習放下自我中心,這既是觀念,也是修行與生活的態度。

「讓僧眾回到自己,從自我覺照中去調整修行的鬆緊度。」僧才培育院監院常藻法師表示,結夏課程按次第規畫,行解並重,從佛法的基礎觀念,到止觀、默照、話頭的進階學習。行門部分包括禪五、禪七、禪十四,三梯次共二十六天;解門部分,二十七日起一連三天,由果廣法師講授「漢傳禪佛教研習」,三十日則進行總迴向。內護監香的安排,由常字輩法師帶領演字輩法師,在禪期進行時,學習禪堂運作與照顧禪眾,不僅全方位學習,更是經驗傳承。

第一梯次禪五由僧眾自行安排修行功課,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監香。「無論拜佛、誦經、經行或打坐,大家都非常用功。」總護由僧團都監常遠法師擔任,他表示清晨進禪堂前,一百多位僧眾安定地在微光薄霧中經行,每天走不同的環山步道,讓平時在各分院的僧眾從中體驗總本山的境教,師兄弟齊聚共修,因緣殊勝難得。

第二梯恢復禪七作息,安排聖嚴師父二○○一年的禪七影音開示。師父強調「解行相應」,也就是觀念與方法實踐的搭配,並說明佛教思想的原則──生命的三種緣起觀: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與如來藏緣起,當身心與環境互動時,便會產生種種因果及煩惱,此時可運用禪修方法來觀照身心,面對現實生活。

第三梯禪十四第一週為中階禪七,師父影音開示著重於止觀進入默照、話頭與直觀的方法指導。第二週為話頭禪七,播放二○○七年師父於總本山主持最後一次話頭禪七的開示,師父殷殷叮嚀眾人:「經過長時間的修行,不是得到什麼,而是放下了什麼,當我們放下愈多,修行愈有力。」禪期圓滿當天,方丈和尚期勉眾人將所學繼續在生活中運用,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法鼓文理學院畢結業典禮

懷抱利他願心踏入社會


▲文理學院畢業生在師生們祝福下,發願回饋社會,實踐利他的菩薩行。(李東陽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不同國籍、文化、年齡層的同學,帶給我寬廣的視野!」「吸收佛學知識之餘,也培養處眾的能力。」六月十日,法鼓文理學院舉辦畢結業典禮,在〈三寶歌〉、〈菩薩行〉、〈法鼓頌〉的歌聲中,師長為畢業生搭菩薩衣、撥穗,祝福佛教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及人文社會學群五十位畢結業生,邁向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旅程。受疫情影響,典禮首度透過網路直播,邀請親友線上觀禮。

校長惠敏法師期勉學子踏出校門後,保持身心健康,方能自護護他。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以「心靈環保」掛軸與畢業生結緣,並以「學習,為奉獻」鼓勵階段性學習圓滿後,實踐利他行,開展慈悲與智慧的自家寶藏。

畢業生跨領域的學習成果,在在體現多元、開放的校園氛圍。佛教學系學士班蔡亞伯以水墨白描技法繪製〈法華禮讚圖〉,全圖拼接三張六尺全開的宣紙,「作畫前,我曾用一學期持誦《法華經》,體會容納他人、眾生皆有佛性的關懷,並嘗試運用在人際互動中。」五歲自學佛畫,國三便決定報考法鼓文理學院,他在果慨法師指導下,立定了「研修佛畫」的方向,並跳脫技法局限,在一念稱佛中,一筆一畫勾勒出心中的佛國淨土,盼能令觀者生起信心與清淨心。

有感於茶禪對身心的安定,佛教學系學士班盧麗華於去年(二○一九)暑期,跟隨果鏡法師與越南籍同學道戒法師的腳步,走訪越南寺院,帶領當地青少年體驗茶禪一味,領受專注與放鬆。佛教學系碩士班陳冠宇,受外籍生遠赴異鄉學佛的啟發,今年甫申請上美國柏克萊聯合神學院的交換計畫,期許跨出舒適圈繼續深造。護理師背景的環境與發展學程張圓馨,能從檢測病患身心狀態,到以佛法守護生態,整合所學回饋社會。

青年學者交流漢傳佛教在東亞


▲學者廖肇亨(中右)、果鏡法師(中左)與青年學者交流,推動漢傳佛教研究的風氣。 (李佳純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替未來的年輕學者,架構起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是中華佛學研究所努力的目標,也是聖嚴師父的教育理念!」由於「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延辦,六月十二日,中華佛研所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辦「漢傳佛教在東亞座談會」,延續青年學者的交流。所長果鏡法師特別感謝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長年推動青年佛學研究的風氣,當天並率領十多位選修「中國禪宗思想研究」的臺灣大學學生到場見習。

首場論文發表,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郭珮君以「《參天台五臺山記》中的天台佛教交流」為題,探討日僧成尋於宋朝年間巡禮五臺山的日記。其中,成尋以法華密法祈雨成功,令汴京佛教社群奔相走告,參訪他所設置的法華壇、學習法華法門,這個現象引發郭珮君好奇:「法華法門由中國傳至日本,為何中國僧人看到了卻如此驚訝?」於是深入研究,看見天台佛教的逆輸入。她藉此勉勵青年學子:「歷史文獻中,存在許多第一眼難以發現的細節,透過自身研究的關懷,便能深入這些有趣的現象!」

中華佛研所博士後研究鐘可立(Corey Lee Bell)發表「抒情與詩禪:明清江南叢林『人本主義化』的佛教文學觀」,探究明末清初的詩禪,如何由重視心性的山水詩,轉為性情相融的抒情詩。鐘可立解釋,在動盪時代,抒情詩禪蘊含的苦觀,可作為當時仕紳的修行動力,近於人間佛教的人本關懷;若深入修行內涵,則可達「性情不二」、「心境混融」的境界。

臺大藝術史所學生陳安琪,對郭珮君介紹的《敦煌壁畫五臺山圖》印象深刻,在理解圖像、造像之餘,更深入背後的文化與思想史,「五臺山的中日交流故事,可輔助藝術史所缺乏的角度!」歷史所學生詹前倬分享,鐘可立經由文學、詩、禪宗的角度,讓他看見明清知識分子如何參與社會文化,期許自己的研究也能朝向多元整合的視角。

泰國護法會援助曼谷比丘醫院


▲泰國護法會援助曼谷比丘醫院醫療及民生物資,協助防疫。(泰國護法會 提供)

【泰國訊】泰國護法會與我國駐泰國辦事處,共同成立「泰國臺僑胞疫情聯合應變小組」,五月十八日前往曼谷比丘醫院,捐贈醫療及民生物資,僧團常空法師帶領十多位泰國信眾出席捐贈儀式,駐泰國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童振源也到場參與。

泰國自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駐泰辦事處便號召臺灣同胞,共同回饋當地社會,聯合應變小組除了提供防護衣和隔離衣,也援助泰國護法會長期關懷的曼谷比丘醫院,捐贈白米、N95口罩、無線電話、血壓器、體重器等物資協助防疫,照顧泰國僧眾的健康。

泰國護法會會長蘇林妙芬表示,比丘醫院平常住院人數近百位,護法會贊助營養餐已達七、八年,疫情爆發後,當地援助的焦點多以大型醫療院所為主,護法會便著力關懷資源較為缺乏的比丘醫院。

捐贈儀式後,院方帶領法鼓山信眾參訪院內已有五百年歷史的寺院,該院僧眾並為眾人灑水祝福,寫下一段不分傳承,相互守護的佳話,而聖嚴師父期許泰國護法會搭起南北傳佛教橋樑的勉勵,也一點一滴在實踐。

法鼓雜誌版面調整

法鼓山體系活動因應疫情暫停至八月底,本刊自本期起,亦將暫調整版面併為四版。

◆版面規畫:
1版:要聞
2版:護法關懷.各地報導
3版:教育文化.心靈成長
4版:樂在修行.生活佛法

◆後續將視情況適時調整,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各單位、分寺院的即時訊息,請見法鼓山全球資訊網或各單位網站、臉書(Facebook)等。

下載>>法鼓雜誌第367期PDF電子報

若無法安裝Acrobat請先下載安裝

僧團結夏安居儲備弘化力

懷抱利他願心踏入社會
青年學者交流漢傳佛教在東亞
泰國護法會援助曼谷比丘醫院

法鼓雜誌版面調整

大悲咒Line起來
下載法鼓雜誌第367期PDF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