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起學做觀音系列報導2

學觀音的慈悲智慧

如何脫離真正的苦難?如何救苦救難?
本期「大悲心起 學做觀音」系列,
介紹耳根圓通、《心經》的修持方法,
邀您學習出離煩惱苦難、
「度一切苦厄」的觀音法門。

生死是根本苦難

◎聖嚴師父

什麼是苦難呢?生活上的苦難是一種,物質上的苦難是一種,但是這種苦難不是真正的苦難,並不是真正的苦難中的苦難。

所謂苦難中的苦難,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是不知道佛法,而心經常是在煩惱之中兜圈子。為什麼有煩惱?因為沒有辦法用佛法,不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觀念,不用佛法來作我們修行的方法,所以有這樣子的煩惱。因為有煩惱,所以有生死。

弘揚正法 救苦救難

一般人理解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就是有人頭痛的給他醫頭、腳痛的給他醫腳、沒有飯吃的給他飯吃、在海裡面沒有船的給他一條船……一般的理解是這樣子。我們深一層的理解觀世音菩薩所謂救苦救難的精神,是在生死大海之中,解救生死的苦難,這才是真正的苦難、根本的苦難。頭痛、腳痛、害病是不是苦難?是,但只是暫時的苦難,生死的苦難才是根本的苦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就是這樣。

如何才能達成救苦救難的目的?就是要弘揚正法。因此,我們今天在觀世音菩薩的面前,我們必須要體驗到眾生的苦、眾生的可憐。

而我們現在自己本身也是在眾生之中,自己也是在苦難之中,實在是很可憐;自己已經聽到了佛法,但是還在煩惱裡轉,既然在煩惱裡轉,那我們也是觀世音菩薩救濟的對象。

學習慈悲 脫離苦難

我們等著觀世音菩薩來救嗎?我們聽到了佛法、用了正法,這就是得到最好的救濟的方法,救濟的條件我們已經具備了。還有,我們一定要體驗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學習得愈多,我們的煩惱愈少;學習的程度愈深,我們自己的生死煩惱愈淺,這樣子才是真正的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叫我們學習慈悲、要有智慧?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究竟脫離苦難。

所以《心經》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離開無窮的生死,而得究竟涅槃,這是大乘涅槃,也就是得大解脫的意思。因此,我們剛才講要學觀世音菩薩,要觀想自己是觀世音菩薩,並且觀想、觀照所有的人都是觀世音菩薩,我們要很認真地、很努力地來觀想。

(節錄自《入慈悲門――學觀音.做觀音》之〈觀想觀音菩薩〉)

觀音法門3


▲《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修持法,幫助人們度脫一切煩惱,到達出離苦海的彼岸。(繼程法師 繪)

五蘊皆空觀自在

◎釋演曉

「照見五蘊皆空」法門出自《心經》――佛教大乘經典中,文字最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二百六十字經文,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

《心經》一開頭即開宗明義地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意為智慧。五蘊,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五個要素,即色、受、想、行、識。色蘊是指生理的、物質的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理的、精神的活動,也就是物質的身體、心理和精神現象的因緣和合。

「五蘊皆空」如何照見?聖嚴師父將觀的方法分為「觀身」與「觀心」兩個層次。觀身體在「受」的狀況,也觀「心」在「受」時的感覺。聖嚴師父以咖啡作為譬喻,喝到一杯香濃的咖啡,在還沒喝之前可能已經先聞到咖啡的味道「好香!」引發想喝的欲望,這是一種感受。接著喝到咖啡後的反應,喜歡、執著、貪欲、占有等種種心態以極快的速度串聯。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時經驗、做覺觀的練習,如果心很粗,可藉由打坐來觀。這些心的狀態,是五蘊中的「受、想、行」,當我們能這樣觀察時,已經是在「觀五蘊」。

觀「心」,是更進一步的層次,在動態中通常難以察覺到心理活動的現象,一旦安靜下來,例如在禪坐中,身體的觸受淡去,僅餘觀念上的感受,如感受生命的存在或內心湧現的思考活動。當進到深層的禪坐時,身心產生安定、寧靜、明晰的輕安,這樣的感覺仍是在「受、想、行」中,若要放下就得「觀空」。即便是清淨與安定的覺受,仍是心理的一種反應,也要練習不去在乎、執取。在不斷反覆練習捨去自我中心的執著時,智慧自然會顯現。

在生活中待人接物、與人相處,若能如實觀照五蘊本空,就不再受五蘊現象的變化而起煩惱情緒。也因為了解緣起性空,人生有許多努力空間,雖然有身心的現象,也能夠活得解脫自在。


果興法師│五蘊空 菩提願心不空

◎釋演曉

「《心經》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心經》五蘊皆空法門為修持方法的禪堂板首果興法師,引用聖嚴師父在《心的經典――心經新釋》,書中對這兩句經文的詮解來說明︰「修行甚深的般若法門之時,照見我及我所的五蘊法,畢竟是空的……當下就能夠度脫一切苦厄。」

法師以自己為例,分享近月來左腳突然犯痠痛,先看了中醫,針灸未見療效,轉看西醫照X光後,追蹤到根源在脊椎,原來是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吃止痛藥,復健只能暫時舒緩,而老化是不可逆的。

「身體可能會痛一輩子,可是心要跟著苦一輩子嗎?」如此覺察以後,法師想到最好的方法,就是運用《心經》所述,照見五蘊本來是空,洞悉事物的本末因緣,了解生命有生,就有老病死,認知到現前的身體現象,痛的增減只是一個老的過程,一個表相,不要把現象當成我,心就能相應於不苦不樂。

法師認為,《心經》談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其中後四個是談調心,第一個談調身。以他目前的身體狀態,接受退化的事實後,初步雖要透過復健運動等調養身體;但重點在於調心,先將「還可活多久」、「會不會恢復健康」、「可以再打坐嗎」……這些想法都放下,讓心轉向,積極地活在當下,創造更有意義的每一天。

「進一步,只有在『皆空』的法義下,才能度一切苦厄。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利益眾生的因緣是無限的,目標是讓眾生也能安住於自己當下的生命。」法師分享,當內心有了希望,便能從不圓滿的生命拓展,善因緣就會朝向無限延伸,以有限的身心與世界,融入到整體永恆的生命。

儘管生命的本質是苦,但果興法師從《心經》所說的「以無所得故」,體會到我們做的每件事,不僅是為了自己,還要利益所有的人,就像是蠟燭的光輝一樣。

雖然疫情打亂了世界的運作與生活節奏,也讓許多人陷入苦難與危機中;但我們可以試著去觀生命的苦難,並學習逆觀十二因緣,從流轉門轉成還滅門,以智慧成就善緣,成為點燈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觀自在」,才是自利利他、邁向菩提之道的菩薩。

觀音法門4

耳根圓通 破執得解脫

◎江胤芝

一場佛陀說法的勝會中,發了度眾誓願的觀世音菩薩,起座向大眾分享自己證悟成道的「耳根圓通法門」,其心要皆記載於《楞嚴經》第六卷,教導由耳根修持,達至圓滿通達的大智慧境界,進而獲二殊勝:「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與佛心、眾生心一體無二,體現慈悲救拔的精神,不僅令觀音菩薩成就無上菩提道,更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並能以三十二種應化身度眾。

由於有情眾生的耳根最為聰利,佛陀特別讚許「耳根圓通法門」至為當機,且適合大眾修習。不過,生活中要如何修持呢?聖嚴師父於《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中,善巧引導信眾進行「如吸音板的耳根訓練」,使身心安定,如「靜態的環境中,聆聽鳥聲、雨聲、水聲;而於動態、嘈雜的情境中,練習使一己成為一只吸音板」,當工夫漸用漸深,便能會通耳根圓通的修持法。如此,「聲塵,將不止於干擾,而是協助修行、開展修行,使我們冥入自性,證入本性實相的途徑。」

耳根圓通的重點,在於「破執」――契入空性,明心見性,而能夠見到空性的大智慧心,即是「本妙覺心」。師父將耳根圓通法門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觀無聲之聲」,此乃打坐漸深、漸入定中的狀態,可經由內視、內聽功能與宇宙交感,逐漸與萬物消融合一;接著是「反聞聞自性」,放下對耳根的執著,轉而聆聽自性的聲音,因徹底破除深細我執,而得自在解脫。

《楞嚴經》中,佛陀邀請二十五位菩薩現身說法,介紹各自證悟的法門,當中,唯有「耳根圓通法門」被文殊菩薩盛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蘊含觀世音菩薩為使娑婆世界的眾生離苦得樂,而借助音聲方便的悲懷。生活中音聲無處不在,若能從中練習減除分別妄念,達至攝心,便能幫助我們清淨少煩惱!


李治華│漂流中 覺性引航

◎江胤芝


▲修持耳根圓通法門進而反聞自性,在喧嘩的環境中,方能聽出自己乃至眾生真正的心聲。(李東陽 攝)

如能善用耳根之力的方便,修持觀世音菩薩教授的「耳根圓通法門」,將能漸入定境;漸次修習,即能通達圓滿智慧!但閱讀經典之餘,如何體解?華梵大學佛教藝術系助理教授李治華於五月的僧大專題講座,除解構經句外,更透過禪修體驗和電影,讓大家領受「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次弟與境界。

李治華首先播放《人生》雜誌第三八七期製作的禪修引導短片「觀音法門――《楞嚴經》耳根圓通」,作為「聆聽聲音,卻不執著聲音」的放鬆練習,並提醒大家參照聖嚴師父「如吸音板的耳根訓練」,漸入「觀無聲之聲」、「反聞聞自性」的層次。同時,他透過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活潑解讀修持中可能經歷的「五陰幻境」,並解釋,「入流亡所」既是修行起點亦是總綱要,透過反觀(入流),漸能不受紛擾外境的影響(亡所),而終至破除五陰幻境。

如同少年遭逢船難後,願意放下一切,勇敢浮出水面,頓入光明的琉璃世界,當整體知覺不攀緣、不執於外境,「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便進入破色陰的層次。乘上救生艇後,少年與象徵內心感受的動物共存,起初善惡對立、心被境轉,直到找到一本救生手冊,調心轉念,與老虎終能從對立到圓融,心態上也轉為慈悲喜捨,「如是漸增,聞所聞盡」,進入到破受陰的層次。

在深夜海面,少年被點點螢光環繞,猶如初見阿賴耶識的表面。後來,他降伏老虎(妄心),確認主人(覺性)的地位,並於心海(阿賴耶識)深處照見潛藏記憶,但仍未破除想陰。直至暴風雨吹走少年最珍視的日記,他從癲狂到臣服於暴風雨的洗禮,終於「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破想陰而進到行陰層次。

當少年體悟到宇宙萬物的微細波動,並找到極樂世界般的小島,「空覺極圓,空所空滅」,進入識陰的層次,也抵達天人合一、小乘涅槃的境界。然而,少年隨即發現小島宛如巨大食肉植物,憂心自性沉溺於此幻境,再度航向未知,迴小(乘)向大(乘),終於破識陰而回歸人間,成為一名菩薩行者。

一切音聲都能成為修行助緣,一旦願提起方法,反聞自性本身,心會更寧靜,看事情更透徹,反應也更敏銳,逐漸地時時都能安住不亂,找回周遍圓滿的本具覺性。

【大悲心起學做觀音系列報導2】
學觀音的慈悲智慧

生死是根本苦難

【觀音法門3】
五蘊皆空觀自在

果興法師
五蘊空 菩提願心不空

【觀音法門4】
耳根圓通 破執得解脫

李治華
漂流中 覺性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