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福惜福 才能做心靈環保

物質環境的汙染
不離人為,
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
如果人「心」潔淨,
我們的物質環境絕對不受汙染。


(李東陽 攝)

◎聖嚴師父

所謂「心靈環保」是說因為我們的心被汙染,以至於環境也被汙染。假使我們的心不受汙染,環境也會跟著不受汙染。因為心靈是指揮身體的,我們的行為是和心連在一起的,每一個人心念的改變,就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社會,所以,心念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

「環境」本身不會製造髒亂,植物或礦物也不會為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汙染,而動物也是自然界的調劑,唯有人類才會製造髒亂。不但汙染物質環境,更是汙染精神環境,從語言、文字、符號,種種形象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等都會為人類的心靈帶來創傷與汙染。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

如果人「心」潔淨,我們的物質環境絕對不受汙染。因此,討論環境的汙染,就必須從根源著手,也就是我一再強調與倡導的「心靈環保」。

珍惜現有福報

環保的問題要徹底解決,必須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簡單化、淳樸化著手,除了必須要用的,不要多用,更不要浪費。對我們擁有的生活環境,要知福惜福,愛護保護,不要任意浪費、破壞。現代人多半浪費成習,尚未用完或用壞就扔掉,雖然是自己的錢買的,但是浪費了東西,就浪費了地球上全民共同的資源。地球上很多的資源是愈來愈少,只有人類的數量是越來越多。如不設法淨化人類的心靈,簡化人類的生活,而只管一味地提倡環保,無異是本末倒置,癡人說夢!

人的福報有一定的限量,這一生的福報如果提早用完,下半輩子就沒有福報了。如同餓鬼,有食物吃不得,有水不能喝,這就是因果報應。不知珍惜而浪費福報,下場會跟餓鬼一樣。佛法講因果、福報,就是心靈的環保。所謂「因果」,是指我們現在所作所為與將來所得到的結果息息相關。也許是自己的這一生,也許是下一生,也許是後代子孫,會受到果報。我們一定要為來生做準備,珍惜現有的福報,同時要為來生培養更多的福報。

臺灣的人太幸福了,物質條件非常豐富,而且頭腦很好。因為頭腦好,也使得物質更豐富,可以更便利地做事,這是臺灣人民的福報。但這樣的福報也為臺灣的未來帶來災難,例如,水資源立即就會出現危機。

現在不珍惜,子孫會遭殃

我不是故意危言聳聽,二十年後,臺灣的飲用水如果不是要由國外進口,就是得將海水變成淡水。而天上降下來的雨是酸雨,不能取用。雨降到地面上,但地面上盡是農藥,一樣不能用。那時候,水庫的水都得加氯消毒,才能安心取用。將來更不可能有地下水,因為地下水枯竭,使得臺灣這個美麗的海島,雖然常常下雨,卻變成了沙漠。

因此,如果現在不好好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二十年後的水還能不能喝,是個大問題。

在我們生活環境四周,放眼望去盡是垃圾,縱然是棄之於山谷中,還是垃圾。而丟到海裡的垃圾,其中有一些不會漂流到很遠的地方去,還是會被海浪沖回岸邊,遺留在我們的島上,汙染我們的環境。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不及時剎車或及時調整生活觀念、生活方式,我相信,五百年後的地球,可能到處都是垃圾山、所有的人類身上,可能都會害皮膚病。但是,我們若能及時回頭,愛護環境,人人有心、人人努力,未來的災禍,不是不可以挽救的,人間淨土也不是夢境一場。

(摘自《是非要溫柔》)

僧眾禪四十心得

疫外收穫 我進禪堂了!

◎釋正能

這次禪期,真是前所未有的因緣,由於疫情,所有活動和課程停辦,僧團因而在六月結夏前,特別為僧眾舉辦了禪四十。把握前兩梯,打了禪十四,地點在法華書苑。

這一處空間,成就了諸多的開山勝事,也曾是僧團結夏的所在。時隔二十年,再度回到這裡打七,所看的聖嚴師父開示影音,也是二○○一年首次在這裡舉辦的默照禪四十九,師父當年的身影就在眼前,殷殷教導,心中湧起了無比的幸福感。

師父講到禪期中,要體驗「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師父說,能聽聞佛法、進入禪堂,就如同彩券中獎,而且也領到了現金。即使只聽聞一句受用的佛法,已是富甲天下了,這便是「時時心有法喜」。禪坐用方法,達到心不混亂、意不波動,哪怕只有一念心是平靜的,那一念就是禪悅。經師父一開示,方覺得隨時都可有法喜禪悅,只是心常陷入煩惱中而不自知。

另一個最大的收穫,是禪堂堂主果醒法師每天下午的開示,無論是《楞嚴經》、佛性,或是海水與波浪,都與默照禪法結合。法師並分享當年親近師父所領受的方法。有一次,法師把握擔任司機的機會,在師父上車後,請教師父的方法是什麼?

「放心。」師父說了這二個字,讓法師如獲至寶,「師父所說的放心,即是默照禪法。隨時清楚照見,又能隨時放鬆身心、放下身心。」

我出家晚,未能親炙師父,多從書中領略師父教法。在《法源血源》自序中,師父曾說:「一個學佛參禪的人,應當心如空中鳥跡,心中不留任何痕跡,時時如萬里無雲的虛空般,不論到哪裡,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見了什麼、聽了什麼,都已是過眼雲煙,心中再也不必留下一絲牽掛。」這是師父教我的「放心」。

師父鼓勵眾人多打七,「打一次七,脫一層皮」。確實,平日都用理性去思考、判斷,常落入是非、對錯、好壞當中,唯有在禪七中,才能將思惟的習氣,轉化成心的覺受,超越兩元對立的意念,回到事物的本質、修行的本心,從而看見自己的習氣,以及需要改進之處。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何其有幸,能跟著僧團、依著師父教法,走在無比光明的成佛大道上。


提與捨的練習

◎釋常提

上半年參加幾次的僧眾禪修研習和課程,在禪修的基本觀念方法、正確知見的校準上,都有更深細的核對。因著這樣的明白,進堂前的心情跟以往很不同,除了輕鬆愉快之外,也有著不自覺的期待。

僧眾禪四十地點在法華書苑。當它還是臨時寮的時候,我在這裡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禪七,還記得當時禪堂裡大眾用功的景象,和瘦弱的總護法師那好響的香板聲。那次禪七結束,很歡喜,希望能再參加禪七。多年後,再次回到同一個空間打七,自己和環境都改變了好多。

僧眾的禪期,師兄弟們都很珍惜,我參加的是第二梯,一進堂就感受到大眾的安定,身心也很快安靜下來。每日二次的聖嚴師父默照禪開示和堂主果醒法師的提醒引導,讓整個禪期安穩地前進,自己像在靜靜的流水中,無重力地、輕盈地向前流動。「心本身是不會散的,心散亂是自己的選擇。」想起果醒法師的這句話,每一個覺察,都是一次新的選擇,選擇當下的正念就是。身體鬆而輕,也因為聞法而體會到「時時心有法喜」的意義。

只是,一支香一支香過去,總覺得方法用不好。再試,還是感覺用不好。我急了,禪期只有這七天呀!最後問小參法師:「用好這方法,怎麼這麼難呢?」法師一句話把我從牛角尖裡拉了出來:「想把方法用好、希望沒有妄念、期許不要昏沉……那都是你的妄心!初學禪修的人,都比較容易用上方法,因為他們沒有經驗,沒有期待。」

二十年前也坐在這裡的自己,初學懵懂,心反而單純,現在自己學了很多,心卻變得複雜忙碌,因著各種原因而有的期許,如藤蔓爬行,一圈圈地將心綁住了,而不知不覺地帶著期待提方法。正如祖師所說的「不除妄想不求真」,默照禪期中,要練習的正是捨,不斷地捨、捨。

堂主法師說:「每一次的禪修,不是希望體驗到什麼樣的境界或成就,而是一次次轉化態度和知見調整。」解七了,走出禪堂,回到僧團日常中,繼續練習師父教的「提起眾生的幸福,放下自我的成就」。謝謝這次禪期的因緣,體驗、看見自己的慣性,對提與捨的練習,有了新的認識與體會。

禪一心得

禪法為藥 心靈防疫

◎梁常梵

疫情蔓延,在各種共修活動都喊停的四月天,法鼓文理學院禪文化研修中心煞費苦心地舉辦了禪一,為校園裡彌漫著悶壞了、窮緊張、不安住的心,注入了一劑心靈的防疫法藥,有如一場及時雨。

戴著口罩量完體溫報到後,踏入遊心場,熟悉的方墊蒲團排成梅花座,東西單中間還以長桌和布幔相隔。總護法師果鏡法師悉心講解完禪堂規矩、進出動線,也教導坐禪時身不動,可以取下口罩體驗自然呼吸;當出位時,則要戴上口罩自護護他。午齋也開放讓同學自行將餐盒帶回宿舍食用,避免群聚。

做完八式動禪,接著是各自運用方法的用功時間,選擇一支香坐禪、一支香經行來調和動靜。戴口罩的防疫生活,讓人更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也與自己的入出息更貼近了;拿下口罩,在自然呼吸中去感覺身體每個部位的鬆緊,看見心念的跳躍、難以捉摸。行禪時,有潺潺溪水為伴,每一個腳步的提起、移動、放下,都讓心更集中、專注。

下午,聆聽聖嚴師父影音開示禪修的意義,師父提醒透過對身與心的觀照,能真正地認識自我,進而進階到肯定自我、消融自我的修行層次。

在共修中獨處,在眾人的精進中向內觀照,在防疫期間是多麼珍貴的事。師父開示的法音記憶猶新,原本枯竭無力的心,因著禪修法味的潤澤,有了淡淡的喜悅。回程,車行在蜿蜒的海岸線上,遠方的視野一片開闊,看著眼前的山與海多嫵媚,料它們見我亦如是。

【惜福有幸福3】
知福惜福 才能做心靈環保

【僧眾禪四十心得】
疫外收穫 我進禪堂了!

提與捨的練習

【禪一心得】
禪法為藥 心靈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