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僧大第12屆講經交流

切磋法義 提昇弘講力

新世代學僧弘化創意多元 活潑闡釋佛法與法鼓山理念


▲上台講經交流的學僧善用多媒體與圖文輔助講述,活潑闡釋經典內涵與法鼓山理念。(李東陽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法,佛教修行自此誕生;聖嚴師父在福嚴精舍第一次講經,僅有三位居士主動聽講,一度以為自己『沒人緣』,卻促成了日後的法鼓山。」四月十八、十九日,僧伽大學舉辦「第十二屆講經交流」,近百位師長、學僧共襄勝會,二十二位學僧報名參與,見此盛況,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讚歎:「你們真有善根和福報!」勉勵學僧相互切磋法義,學習用不同表達方式讓大眾親近、理解佛法。

本屆講經主題多元豐富,包括高僧行誼、禪法、淨土、戒律、梵唄、生活佛法、法鼓山理念,以及《心經》、《維摩詰經》、《法句經》等經典。「當別人打擊我們,如何不起瞋心?」演文法師由生活實例切入「忍辱波羅蜜」的精髓,並從祖師大德的行誼汲取心要,學習跳脫出硬生生吞忍,而能理解因緣,乃至慈悲對待自他。演揚法師引用懷讓禪師的公案:「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禪又豈得成佛?」進一步釐清,打坐雖為頓悟的前方便,但仍須放下對於頓悟的執著與追逐,回到當下,保持心的覺照。

活潑的弘講形式、善用媒體與圖文呈現,在在展現新世代學僧的創意。演根法師以實地錄製的梵唄法音開場,引領大家進入音聲法門的修行內涵;「逐家好!阿彌陀佛!」演漸法師全程用臺語介紹三皈五戒的意義,並結合童趣的手繪插畫,「俗家老菩薩平時講臺語,我希望他們能理解受戒的意義,也為了讓老小菩薩都能輕鬆進入佛法,運用插畫,讓他們看圖說故事。」

「眼神要對著大眾」、「大架構清楚再深入細節」、「多舉生活化實例」……六位講評師長的諄諄教誨,記錄在這次觀摩的演呈法師的筆記上,「行解並重的主題,能激發各種思考;師長給予台上講者的回饋,也讓我反思未來說法如何增上。」

擔任講評的果禪法師,對於學僧穩健的台風,能因小見大、從故事深入教理,乃至勇於分享自身經驗與內心轉變,皆深表肯定;常炬法師則欣見學僧廣博多聞、從中整理出自己的修行方法,甚至融合當代社會所需,助益於漢傳佛教的傳播。圓滿結語中,常寬法師表示語言的使用是為了溝通,也提醒學僧謹記弘講佛法的精神:「找尋公眾的利益!」

哈佛大學│蔣揚仁欽博士講座


▲蔣揚仁欽博士以「如何以般若而波羅蜜多」為題,分享幸福心靈的般若智慧。 (江胤芝 攝)

幸福心靈的智慧處方

【江胤芝/金山報導】「再聰明的科學家,也無法解決內心煩惱的問題,但愛他心、了知真相的空正見,能助我們解脫煩惱。」十二歲遠赴達蘭薩拉求學、十九歲即擔任達賴喇嘛華語翻譯的蔣揚仁欽博士,三月二十五日於法鼓文理學院講授「如何以般若而波羅蜜多?」嘗試以智慧(般若)為劍,斬斷煩惱絲,並修度至彼岸(波羅蜜多)。

蔣揚仁欽以《心經》經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楚表示六度中,智慧是通往彼岸的唯一入場券。智慧包含兩大核心,一是自然任運、非造作的「菩提心」,珍視一切眾生,並削減「愛我執」;二是「空正見」,理解一切煩惱皆源於不了解真相所致的錯覺。要成就菩提心和空正見的智慧,有賴止觀雙運的修持,以及每日聞思修的堅持。

蔣揚仁欽提出三個解決煩惱的智慧處方。首先是「以智慧抉擇」,遇到問題時,理性上應知有正負二面,但感性上應遠離悲觀。其次是「認清煩惱緣」,理解所有負面情緒皆源於「愛我執」,而能明白他人乃至仇敵,正是幫助自己消除「愛我執」的唯一資源。「捨棄愛我執、考慮他人的立場,才是有智慧的愛自己。」檢核方式是:若是正確之道,豈會愈來愈苦?

最後是「認清煩惱根源」,鬆開對真實與絕對性的執著。蔣揚仁欽引用偈頌:「如待車支已,而施設為車,觀待蘊體支,施設假有情。」指出,就如誤以為身心背後有一個操控的我,車子因有輪胎、方向盤等,而被我們認定為車,然而,無論身心或車子皆是依賴眾多因緣的和合體,僅因彼此依存的關係,而被我們假定為真。經由深層分析,有助於跳脫出表象的錯覺。

青年時便將菩提心視為畢生功課,蔣揚仁欽笑說,自己曾不甘願將福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奇怪的是,當我打從心底迴向,內心竟產生一股釋放感。」他建議眾人可由造作菩提心開始,通往非造作菩提心,並在此世生起進入大乘資糧道的把握。「靠智慧生起的菩提心,因能理解真相、理解他人也受到煩惱的操控,較不容易退轉。」以此砥礪大眾,為了自他的幸福、世界的和諧,應理性分析負面情緒,以智慧到達彼岸。

「行住坐臥,Dila日常之美」大賞

心靈拼圖 淨心淨土

◎辜琮瑜(法鼓文理學院大願.校史館主任)


【攝影得獎作品】浮光小憩 攝影/徐浩雲

法鼓文理學院校區整建完成後,開闊的校園裡,不僅有創辦人聖嚴師父對建築設計所期待的「本來面目」校舍,同時在諸多單位的用心規畫與經營下,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觀。此外,延續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整體境教精神,校園中處處有禪機。

生活其間的教職員生、來本校參訪的貴賓,也常忍不住隨手拍出種種風采,故此,校長惠敏法師發起攝影比賽的構想,希望將大家捕捉的點滴風華具體呈現,讓以心靈環保建校的精神,融合獨特的景致與更多人分享。

攝影比賽由心靈環保研究中心、學務處及大願.校史館共同執行,已經舉辦過四屆,分別為二○一七年 「心靈拼圖:淨心淨土.發現校園之美」,從校園建築之美,體現「簡約質樸.本來面目」的設計理念;校園景觀之美,呈現「融合自然.清淨無礙」的樣貌;禪境之美則為展現「處處在在.靜觀自得」的境教。二○一八年「心靈環保心視野:走出小宇宙.融入大世界」則希望透過人走入自然的過程,開啟更大的關懷視角。

二○一九年「大願興學,願願相續」,主要是呼應該年度大願橋正式啟用,喚起對師父興學大願的反思。至二○二○年的「行住坐臥,DILA日常之美」,則希望讓所有在此地生活、學習,或前來參訪、投入義工行列的眾人,在禪境中體會日常之美。參賽作品捕捉最尋常不過的人境相待、人境相融的自然與自在,更逐步將DILA之美,普現大眾眼前。無論是踽踽獨行、席地而坐、雨中漫步、光影中的穿透回互,都在看似隨意的日常中,見出拍攝者的慧心與巧思。

比賽從原先的攝影,至後期開始加入影片與徵文,從平面到立體,從單純的鏡頭到心眼,愈發開展。今年參賽之攝影作品約莫百件;影片因難度較高,還希望廣邀更多人的參與;徵文比賽多以短文、詩歌呈現,亦有二十餘件。分別由專業評審評選出前三名及佳作,於四月八日校慶當日,邀請方丈和尚與校長頒獎,同時於大願.校史館舉行年度特展,並同步於學校網頁推出數位展。期望以持續邀請參與的過程,讓大眾在領略校園風光之際,不僅從視覺的觸動體驗師父教導的「即景觀心」,更能與心相應,徜徉其中,與自然對話,讓生命沉潛而安頓。

◎「行住坐臥,Dila日常之美」數位展

僧大悟語

僧大為何學歷史?

◎文.圖/釋常啟

僧大解門課程的規畫,除了禪學的脈絡嚴謹外,特重佛教史的完整鋪墊。從一到四年級,讀著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史、禪宗史與東亞、西藏佛教史,會發現佛教從印度到漢地,再到世界,一代代人不同,但事事總相似。從警醒的角度學歷史,興衰跌宕與得失因緣便格外意味深長;從借鑑的角度看歷史,看的不是古人老掉牙的舊時故事,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朝。

《史記》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肯定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對於出現的變革採取肯定的態度。然而印順長老認為佛法是有變化,但未必是進化,在流傳過程中還有退化與腐化。聖嚴師父則譬喻佛法如大江奔流般「經過黃土高原變成黃河,經過黑土變成黑水……哪些才是源頭的本來面目?哪些算是由各地區、各時代附加的異執?」在澄清了佛教的源頭與流變後,才能拉近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警醒、借鑑與澄清是學歷史的基本進路,而僧人有別於世人,更該以何態度來學歷史呢?

僧大的佛教史課程重視其宗教性,宗教關心苦難,不管是自己或別人的苦,都易激發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操。還包含信仰的實踐、因實踐而有的宗教體驗、普度眾生的權巧方便,也需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這些都屬於宗教性的創發。如同繪畫創作必須有其「藝術性」、詩詞創作必須有其「文學性」,有別於以理性、科學、學術的方法來看待歷史,更多了宗教情操的培養。

學僧讀「前車之鑑」是為了走「明日之路」,僧大望栽培出能思考未來五十至二百年的佛教出家人。師父說:「僅喊著跟上時代步伐,實嫌不足,必須要有『若不能指引時代方向,便會受到時代淘汰』的自覺,佛教才有遠大的明日。」或許,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的。承先啟後,定可指導未知的征程;續佛慧命,則繫於宗教情懷中變與不變的慈悲和智慧。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1期5月號

勇氣 心的修練

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離開熟悉的日常,無處不在的未知、恐懼……此時正需要勇氣來面對,誠如臺灣第10例確診個案痊癒出院前的心聲:「我不勇敢,誰幫你堅強!」宗教領袖達賴喇嘛3月30日也發表公開信,指出:「無論怎麼艱難,我們仍應不離毅力和勇氣。」

測測你的勇士指數,找到屬於自己的勇氣關鍵字,學習勇氣心法。心理學家林以正與我們一起看看自己是真勇敢,還是半調子?常寬法師分享勇氣潛能開發,轉化生氣為勇氣,創造修行者的勇敢傳說。佛教在弘傳與復興過程中有許多祖師大德的守護,如中國虛雲老和尚、錫蘭護法大士、越南廣德法師,都是菩提道上的真勇士。仁醫郭漢彬、大媽林月慎分別從醫師、母親的身份學習不一樣的慈悲,並提煉出勇氣;部落領袖蕭惠美、作家藍白拖劉哲瑜則從逃避中找回勇氣,迎向全新人生。

「佛系」近來很紅,連防疫也佛系?「清心自在」黃曉黎分享佛系是平時即有準備,以安定的身心落實防疫。「禪修正見」收錄聖嚴師父西方法子吉伯.古帝亞茲禪七開示,以臨濟禪師語錄闡釋正見對修行的重要,而首要是清楚心的運作。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法鼓山僧大第12屆講經交流】
切磋法義 提昇弘講力

【哈佛大學│蔣揚仁欽博士講座】
幸福心靈的智慧處方

【「行住坐臥,Dila日常之美」大賞】
心靈拼圖 淨心淨土

【僧大悟語】
僧大為何學歷史?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1期5月號
勇氣 心的修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