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僧大第12屆講經交流
切磋法義 提昇弘講力
新世代學僧弘化創意多元 活潑闡釋佛法與法鼓山理念

▲上台講經交流的學僧善用多媒體與圖文輔助講述,活潑闡釋經典內涵與法鼓山理念。(李東陽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說法,佛教修行自此誕生;聖嚴師父在福嚴精舍第一次講經,僅有三位居士主動聽講,一度以為自己『沒人緣』,卻促成了日後的法鼓山。」四月十八、十九日,僧伽大學舉辦「第十二屆講經交流」,近百位師長、學僧共襄勝會,二十二位學僧報名參與,見此盛況,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讚歎:「你們真有善根和福報!」勉勵學僧相互切磋法義,學習用不同表達方式讓大眾親近、理解佛法。
本屆講經主題多元豐富,包括高僧行誼、禪法、淨土、戒律、梵唄、生活佛法、法鼓山理念,以及《心經》、《維摩詰經》、《法句經》等經典。「當別人打擊我們,如何不起瞋心?」演文法師由生活實例切入「忍辱波羅蜜」的精髓,並從祖師大德的行誼汲取心要,學習跳脫出硬生生吞忍,而能理解因緣,乃至慈悲對待自他。演揚法師引用懷讓禪師的公案:「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禪又豈得成佛?」進一步釐清,打坐雖為頓悟的前方便,但仍須放下對於頓悟的執著與追逐,回到當下,保持心的覺照。
活潑的弘講形式、善用媒體與圖文呈現,在在展現新世代學僧的創意。演根法師以實地錄製的梵唄法音開場,引領大家進入音聲法門的修行內涵;「逐家好!阿彌陀佛!」演漸法師全程用臺語介紹三皈五戒的意義,並結合童趣的手繪插畫,「俗家老菩薩平時講臺語,我希望他們能理解受戒的意義,也為了讓老小菩薩都能輕鬆進入佛法,運用插畫,讓他們看圖說故事。」
「眼神要對著大眾」、「大架構清楚再深入細節」、「多舉生活化實例」……六位講評師長的諄諄教誨,記錄在這次觀摩的演呈法師的筆記上,「行解並重的主題,能激發各種思考;師長給予台上講者的回饋,也讓我反思未來說法如何增上。」
擔任講評的果禪法師,對於學僧穩健的台風,能因小見大、從故事深入教理,乃至勇於分享自身經驗與內心轉變,皆深表肯定;常炬法師則欣見學僧廣博多聞、從中整理出自己的修行方法,甚至融合當代社會所需,助益於漢傳佛教的傳播。圓滿結語中,常寬法師表示語言的使用是為了溝通,也提醒學僧謹記弘講佛法的精神:「找尋公眾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