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自覺覺他的人生

法鼓山僧大招生網路說明會 鼓勵有志青年發願行願


▲法鼓山僧大師長分享出家人最大的挑戰是面對自己的內心,鼓勵有志報考的青年向內心看,為生命做出最好的選擇。 (釋演保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您是否願意撣下生命中的塵埃,追尋不一樣的人生答案?三月十五日上午,法鼓山僧伽大學透過網路直播,舉辦「招生說明會」,海內外包括澳洲、印尼、越南、馬來西亞、香港及中國的有心出家青年一同在線參與。開場,由法師分享出家的發心,在校師長及學僧介紹校園環境、出家僧活,提供應考準備方向,並透過線上Q&A,回應考生諸般問題,協助安心入學。

「出家後第一件事,也是成為光頭,猶如初生的孩子。」副院長常寬法師以此勉勵考生,如同初生的龍、象、鳳凰,雖然資質尚不足,但可透過發願,生起大悲願心來廣度眾生。法師更表示,如全球疫情發展,當前世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無法置身事外,期許佛教青年加入僧團,一同學習「悲智和敬」的精神,邁向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行列。

「出家後可以聯絡家人嗎?」「名下財產如何處理?」「佛學系跟禪學系有何不同?」「畢業後領執,能選擇想去的分院嗎?」「如何維持道心?」雪片般紛飛的問題,令師長不禁莞爾一笑,耐心給予課程規畫與生活照護上的指引。學務長常格法師也建議:「報考前,可閱讀《出家五十問》,或線上收看聖嚴師父開示的《大法鼓》;面試時,再度確認是否相應於道場生活。」

去年(二○一九)甫考上僧大的行者菩薩也現身說法,分享應考心得。針對佛法概論科目,演千行者推薦大家讀《佛教入門》、《心的經典》,並利用上下班的空檔,瀏覽APP版《法鼓全集》,更重要的是,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自然應答如流、不會緊張。演均行者分享考試前的心路歷程:「心中的反覆掙扎,都是正常的!透過自己不斷地辯證,釐清出家動機,一旦知道所為何來,心也就輕鬆了。」學僧演滿法師認為,每一個應考準備的當下,都是修行的過程,也祝福考生:「時時放鬆身心,回到初發心,讓過程中的種種考驗,成為堅定自己走上這條路的決心。」

聖嚴師父曾砥礪學僧:「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常寬法師表示,出家生活依然在紅塵中,與在家眾沒有不同,然而,透過僧團的共修互學,可自然而然長養道心。


僧大特色課程

多元學習 弘化力升級


▲透過參學導覽課程,學僧們深入認識法鼓山,同時學習與大眾分享法鼓山。(謝佾諼 攝)

◎江胤芝

呈現僧才養成的真實樣貌,法鼓山僧伽大學自去年(二○一九)開始製作《聞.思.修》系列影片,透過師長分享、實務操演,不僅讓有興趣報考僧大的青年,更加了解「解行並重」的課程內容,如佛法義理、戒律、出家行儀、漢傳禪法、梵唄等,並期許大眾在閱聽中,生起學佛的精進心。

影片中,教授「禪宗法脈」的果光法師,認為歷史中有諸多借鏡,透過爬梳禪宗的完整脈絡,有助於引發學僧思考,如何回應當代、契理契機地弘傳禪法。演柱法師的梵唄課,經由實際執掌法器,帶領學僧聆聽音聲變化,檢視身心放鬆的狀態。果興法師則介紹讓自己受得歡喜的「菩薩戒」,說明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身口意的淨化,成就度眾與成佛的悲願。

在教學目標上,「不只停留在義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長養悲心與宗教情操!」教務長常啟法師解釋,即便是禪宗史,也會引導學僧看見祖師大德的修學歷程,以及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養成,讓解門可以實際相應於出家生活。

此外,為了與時俱進弘揚佛法,僧大特別開授實務的「作務與弘化」課程,舉凡三刀六槌、殿堂禮儀、社會關懷、拍攝影片等,皆是新世代學僧需修習配備的技能。如經由縫紉與修繕,學習藉事鍊心;在參學室的參訪過程,學習分享法鼓山的理念與境教;在社區慰訪中關懷他人,學習如何坦然面對生命的磨難;或於分院實習中,看見寺院營運上從心溝通的重要。

常啟法師分享,「課程都是循序漸進、層次分明;出家生活雖須隨眾作息,不過,這都是淬鍊僧格的必要過程。」歡迎有志青年報考僧大、翻轉生命,展開自覺覺他的菩薩之旅。


▲在「幸福烘焙王」課堂上,男眾學僧們於大寮內實地手作,烘製餅乾與點心。 (釋演究 攝)

法鼓文理學院 寒假實習

印度藏醫院見習之旅

◎孫馨平(文理學院佛學系碩士班一年級)

二○二○年一月,我們帶著防寒衣物,在「藏醫文獻專題」課程的梅靜軒教授帶領下,去了印度一個會下雪的省份――流亡藏民居住的山城達蘭薩拉。在當地的藏醫院中實習,實際了解藏醫的行醫過程,並參訪了藏醫院下轄的藏醫院學校、藥廠、草藥園等。

藏醫為西藏的傳統醫學,理論基礎多受印度傳統醫學影響,但手法與中醫相似,有把脈、艾灸、按摩等。而其如聖典般,地位媲美《黃帝內經》的醫書《醫學四續》,內容帶著濃厚的佛教色彩,每個大章節的開頭大多是「藥師佛從身體的某一部位,化身出一位仙人來宣說法義。」

我們去的時節剛好是達蘭薩拉人最少的時候,因為大家都跟著法王去菩提迦耶了,但每天的求診人數也有三、四十人,夏季時,病人數更會暴增到七、八十人。其中以印度人和藏人居多,偶爾也有俄羅斯、蒙古,以及其他外國人來求醫。醫生也分享,印度病人最乖,囑咐他們不要吃什麼,他們會克制住自己,因此印度人治療的效果很好;藏人就會「管不住嘴巴」,偷吃一些辛辣、重油的食物,所以痊癒得較慢。當地最常見的病就是胃疾和大腸桿菌汙染問題。藏醫的治療理念是先把胃顧好,以提高吸收力,並提昇人的免疫力,因此他們在開藥時一定會考慮健腸胃的藥方。

閱讀《醫學四續》時,發現藏醫有許多「外治」方法,例如針灸、拔罐、按摩、放血等,這些方法已經不存於正式的教學課堂上了,反而需要學生自己另外找管道學習。在文獻中,有些宗教儀式存在於治療或是製藥過程中,現今,在法王指示下,為了讓藏醫更科學化,有關信仰儀式的內容便「還」給了宗教,而藏醫也將往更專業分工、注重科學方式驗證的道路發展。

僧大悟語

樹大願而謹小行

◎文.圖/釋常啟

聖嚴師父從小就有樂於分享的特質,擁有一根香蕉,自己捨不得吃,拿到學校分享給同學;也因此在發現佛法的好之後,發了一個願:「一定要把佛法告訴人,我懂多少,就要告訴人多少。」而盡其一生,非常努力地了解與實踐佛法,同時也非常努力地把佛法告訴人。僧大學僧每天早坐前會發願,以師父為學習典範,先清楚自己的特質,而發自利利他的願,願是方向,清楚自己要朝向哪裡,更能踏實於日常的力行。

新一年出家行儀課程,問學僧:「十年後要成為什麼樣的出家人?」「而現在要付出什麼努力?」學僧們侃侃談著未來與當下:發願十年後成為「把佛法用在自己的生命上,讓自他少煩惱、心自在」的僧人,要以「落實〈四眾佛子共勉語〉」來努力;願當個「身如抹布、心如明鏡的出家人」,現在得練習「隨眾作息中認識與消融自我」;願當個「使正法久住的出家人」,則需「教證解行並進,同時向新世代學習,與時俱進」來實踐;願成為「住持、弘揚佛法」的出家人,現在當以「威儀攝自及眾,並浸潤於師父的教法中」來淬鍊;願「用簡單多元的方法,去弘揚不簡單的佛法」,現在則要「多元廣學,並把佛法化繁為簡,貼近平實生活」;願成為「解行並重」的出家人,當下「著力在聞思,立基在戒律與正見,修證則行於法鼓宗之漢傳禪法」……

從表面上看,未來就是還沒有到來,然而,未來也將會是當下,回想小時候的夢想,長大後的理想與盼望,我們都曾在當下憧憬未來。現在這個位置,是不是過去憧憬過的呢?已經到達預期目標了嗎?或是遠超過了?不管如何,造就當下的,不就是從過去一天天累積而來?

師父期勉弟子:「宜樹大願而謹小行,置遠見於佛果,設自身於凡愚……若無萬里之志,豈有鵬程之事,若無菩提心之擔當,豈能有菩薩行之事實。」大願始於小行,未來與現在,同樣重要啊!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0期4月號

禪居.打造心靈空間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居家的時間變多,看看自己居住的空間,置身其中,您能感覺到安心、自在、幸福嗎?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廖肇亨透過中峰明本禪師的〈四居詩〉闡釋僧居哲學,從山居到禪居,任運逍遙。客居日本京都的郭珮君則以文化觀察的角度,解析京都處處蘊含禪精神的美學元素。

拜訪禪居去!領略主人家的禪居心學,畫家林銓居在鐵工廠改造的農舍裡,過著文人般的歸園田居,整個大自然都是他的禪堂。女企業家張云綺為家人打造幸福空間,也不忘設置佛堂,為自己留一片修行空間。作家曾泉希在簡樸的山居歲月,找回自己,山野採集、栽種、漫步,皆為生活靈思的泉源。單身的張凱琦將蝸居的公寓,營造成滋長心靈的清淨小窩,將喧囂留在窗外。

「人生戲中戲」從卡謬的《瘟疫》看新冠肺炎,描寫恐懼下的眾生相。「佛學新視界」惠敏法師分享善用「自家寶藏」:免疫系統,勉勵健全免疫系統,並強化防疫知識,是自利利人最根本的防疫之道。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智慧隨身書 《心自在,身自在》上架

【本刊訊】由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出版推廣的「智慧隨身書」,三月份新書《心自在,身自在》上架囉!在全民防疫時刻,這本結緣小書所選輯的聖嚴師父開示,有助於讀者轉化負面的情緒,放下無謂的擔憂和不安,讓身心安然自在。

師父曾指出,人生在世,常常毫無緣由地在心裡產生一種不平衡和不安全感,尤其是生活在節奏快速、壓力無處不在的現代社會。《心自在,身自在》從師父相關的開示中,彙編出「什麼是苦?什麼是樂?」、「身安心安,擁有平安」、「慈悲自己,慈悲別人」三個篇章,探討如何將外在環境的變化與心念的波動,轉變成對種種覺受的認知,開啟心的光明希望;進一步在緊湊的生活中,提供安心安身的觀念和方法,引導讀者放下不安與疑懼,對未來懷抱信心,對事心平氣和。而建立了因緣觀與面對無常的正向心態後,更要肯定、接納自己,用開闊坦然的胸襟,讓人生幸福快樂。

請至法鼓山各地分院、分會索取《心自在,身自在》,或上「智慧隨身書」電子書網站下載閱讀。歡迎推廣及助印。

◎「智慧隨身書」電子書網站:https://www.ddc.com.tw/ec/smartbook

追尋自覺覺他的人生

【僧大特色課程】
多元學習 弘化力升級

【法鼓文理學院 寒假實習】
印度藏醫院見習之旅

【僧大悟語】
樹大願而謹小行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40期4月號
禪居.打造心靈空間

智慧隨身書 《心自在,身自在》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