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自覺覺他的人生
法鼓山僧大招生網路說明會 鼓勵有志青年發願行願

▲法鼓山僧大師長分享出家人最大的挑戰是面對自己的內心,鼓勵有志報考的青年向內心看,為生命做出最好的選擇。 (釋演保 攝)
【江胤芝/金山報導】您是否願意撣下生命中的塵埃,追尋不一樣的人生答案?三月十五日上午,法鼓山僧伽大學透過網路直播,舉辦「招生說明會」,海內外包括澳洲、印尼、越南、馬來西亞、香港及中國的有心出家青年一同在線參與。開場,由法師分享出家的發心,在校師長及學僧介紹校園環境、出家僧活,提供應考準備方向,並透過線上Q&A,回應考生諸般問題,協助安心入學。
「出家後第一件事,也是成為光頭,猶如初生的孩子。」副院長常寬法師以此勉勵考生,如同初生的龍、象、鳳凰,雖然資質尚不足,但可透過發願,生起大悲願心來廣度眾生。法師更表示,如全球疫情發展,當前世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無法置身事外,期許佛教青年加入僧團,一同學習「悲智和敬」的精神,邁向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行列。
「出家後可以聯絡家人嗎?」「名下財產如何處理?」「佛學系跟禪學系有何不同?」「畢業後領執,能選擇想去的分院嗎?」「如何維持道心?」雪片般紛飛的問題,令師長不禁莞爾一笑,耐心給予課程規畫與生活照護上的指引。學務長常格法師也建議:「報考前,可閱讀《出家五十問》,或線上收看聖嚴師父開示的《大法鼓》;面試時,再度確認是否相應於道場生活。」
去年(二○一九)甫考上僧大的行者菩薩也現身說法,分享應考心得。針對佛法概論科目,演千行者推薦大家讀《佛教入門》、《心的經典》,並利用上下班的空檔,瀏覽APP版《法鼓全集》,更重要的是,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自然應答如流、不會緊張。演均行者分享考試前的心路歷程:「心中的反覆掙扎,都是正常的!透過自己不斷地辯證,釐清出家動機,一旦知道所為何來,心也就輕鬆了。」學僧演滿法師認為,每一個應考準備的當下,都是修行的過程,也祝福考生:「時時放鬆身心,回到初發心,讓過程中的種種考驗,成為堅定自己走上這條路的決心。」
聖嚴師父曾砥礪學僧:「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常寬法師表示,出家生活依然在紅塵中,與在家眾沒有不同,然而,透過僧團的共修互學,可自然而然長養道心。
僧大特色課程
多元學習 弘化力升級

▲透過參學導覽課程,學僧們深入認識法鼓山,同時學習與大眾分享法鼓山。(謝佾諼 攝)
◎江胤芝
呈現僧才養成的真實樣貌,法鼓山僧伽大學自去年(二○一九)開始製作《聞.思.修》系列影片,透過師長分享、實務操演,不僅讓有興趣報考僧大的青年,更加了解「解行並重」的課程內容,如佛法義理、戒律、出家行儀、漢傳禪法、梵唄等,並期許大眾在閱聽中,生起學佛的精進心。
影片中,教授「禪宗法脈」的果光法師,認為歷史中有諸多借鏡,透過爬梳禪宗的完整脈絡,有助於引發學僧思考,如何回應當代、契理契機地弘傳禪法。演柱法師的梵唄課,經由實際執掌法器,帶領學僧聆聽音聲變化,檢視身心放鬆的狀態。果興法師則介紹讓自己受得歡喜的「菩薩戒」,說明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身口意的淨化,成就度眾與成佛的悲願。
在教學目標上,「不只停留在義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長養悲心與宗教情操!」教務長常啟法師解釋,即便是禪宗史,也會引導學僧看見祖師大德的修學歷程,以及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養成,讓解門可以實際相應於出家生活。
此外,為了與時俱進弘揚佛法,僧大特別開授實務的「作務與弘化」課程,舉凡三刀六槌、殿堂禮儀、社會關懷、拍攝影片等,皆是新世代學僧需修習配備的技能。如經由縫紉與修繕,學習藉事鍊心;在參學室的參訪過程,學習分享法鼓山的理念與境教;在社區慰訪中關懷他人,學習如何坦然面對生命的磨難;或於分院實習中,看見寺院營運上從心溝通的重要。
常啟法師分享,「課程都是循序漸進、層次分明;出家生活雖須隨眾作息,不過,這都是淬鍊僧格的必要過程。」歡迎有志青年報考僧大、翻轉生命,展開自覺覺他的菩薩之旅。

▲在「幸福烘焙王」課堂上,男眾學僧們於大寮內實地手作,烘製餅乾與點心。 (釋演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