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資料)

緬懷護法總會名譽總會長 陳嘉男菩薩

法鼓山永遠的長者

我們每個人
一生當中
難得做對了幾次的選擇
站對了正確的位置

可是我們每位法鼓山的菩薩們
卻都是確確實實
走對了人生的道路
一直走在法鼓山的學佛之路上
使我們親近三寶
並且在聖嚴師父帶領下
向正確的方向邁進

幫助我們大家不斷學習成長
累積了無數的功德
在面對橫逆和黑暗的今天
法鼓山指引我們走向光明

名譽總會長 陳嘉男

(講於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二日 法鼓山全球會員代表感恩大會)


一生行誼 菩薩行者

無私奉獻 無我利他

◎施建昌

名譽總會長陳嘉男菩薩自一九九四年十月擔任護法會會長,至二○一五年卸任。這段期間,護法信眾從當時的十萬人左右,成長至日後的百萬信眾,他的貢獻,功不可沒。

一九九四年,陳嘉男菩薩由首任會長楊正菩薩推薦,接下會長一職。楊正會長稱陳嘉男菩薩為「人格高尚的紳士」,總是讚不絕口。陳總會長對楊正會長也非常尊敬,並經常向他請益。

那段時期,師父希望推廣安心、安身、安業理念。陳總會長建言,安家是安定社會的基石,家不能安,也會影響安心、安身的工夫,建議加入「安家」一項。此舉獲師父認同,於是有了日後的四安運動。這是陳總會長對團體理念的一大貢獻。

接任後,陳總會長以其經營專長,將護法組織分編為七個轄區,每一轄區,配置一名轄召及二位副轄召,透過分層、分區、分工,以達成任務分享。這是陳總會長對護法體系發展的一大建樹。

一九九九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陳總會長跟隨師父前往受災地區慰問。他曾與子女分享,那是他一輩子所見最多的遺體,內心實感恐懼。但是當看到師父誦經、說法,慰訪民眾,深切感受到佛法撫慰人心的力量,於是推動護法體系信眾一起賑災、救濟苦難。這是陳總會長深刻感受佛法安定人心的一次體驗。

接任後長達十多年期間,只要師父在臺灣,陳總會長每週約有三天到農禪寺開會。他很少主動發言,但只要師父請教他的意見,絕對是有問必答,可以說他日日夜夜都在構思護法方案。

從法師、信眾到家人,大家對陳總會長有許多推崇,其中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身體力行對佛法的實踐。總會長每天做早課,必誦〈四眾佛子共勉語〉及法鼓山的共識,再以「感恩、慚愧、懺悔」作為結語。或者,有時看到一朵花、一片雲、池魚流水,他會向家人分析因緣、景物的變化,這便是師父所教的即景修觀,結合生活佛法的體驗分享。

二○○六年,聖嚴教育基金會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設立「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當時亟需一筆籌設基金。當我向陳總會長勸募,他二話不說,當下允諾,並且感謝基金會給他機會,護持漢傳佛教在西方社會弘揚,這是他的光榮。

名譽總會長奉獻護法總會長達二十一年,初始他以世間法的智慧,認定師父是他此生追隨的老師,而後全心投入法鼓山,精進學法、護法,推動佛法的社會關懷,如同給孤獨長者再現。能夠認識他,與他同行二、三十年,也是我個人的榮幸。

(節錄自二○二○年三月八日名譽總會長追思會)


▲名譽總會長(前排左二)全力護持法鼓山。圖為二○○六年「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委員會」合影。(本刊資料)


方丈和尚追思感恩

實踐佛法 感動無數人

◎果暉法師

陳嘉男長者在五十五歲那年正值事業高峰,做了一個義無反顧的決定,從職場退休,全心投入法鼓山,參與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三大教育事業。真正做到如聖嚴師父所期許的護持三大教育,同時也做三大教育的學生。

他把師父提出的「法鼓山的共識」和〈四眾佛子共勉語〉,當成每日定課,每天背誦;做完早課後,接著打坐。同時還有一本「自我提昇日課表」,遵循師父所設計的功課,每天記錄是不是每個項目都做到了,或是哪一項沒有做到。我想這正是長者讓人感動的地方,從自己做起,實踐佛法,護持佛法,透過身教,感動無數的人。

陳嘉男長者擔任總會長期間,對於師父和僧團託付的任務,始終使命必達,圓滿成就。他也經常追隨師父到海內外各地弘化關懷,或在師父出席國際會議期間,隨行護法,為師父分憂解勞。師父捨報圓寂之後,他與家人對僧團的護持、對團體的愛護,未減一分,法鼓山教團能夠長期受到這樣一位長者的慈悲照顧,是我們的福報,非常感恩。長者一生,謙虛待人,恭敬三寶,廣眾福田,是佛弟子的典範。而他對家庭、對佛教、對社會所產生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謹代表法鼓山僧團表達致敬感恩,祈願長者往生西方佛土,乘願再來人間。阿彌陀佛!

(節錄自二○二○年三月八日名譽總會長追思會)


大學院教育飲水思源

家教、社教、佛教的菩薩典範

◎惠敏法師(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法鼓山護法總會名譽總會長陳嘉男菩薩於三月三日捨報,享年八十二歲。敝人有緣參加八日在法鼓山曹源書苑之追思會與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的植存過程,讓我學習到陳菩薩的自修與家教的一面,獲益匪淺。例如:自己常念「感恩、慚愧、懺悔」;教育子女們愛整潔乾淨、愛讀書、愛運動、徒步到搭車站上學、自力整理房間庭園等一般富家子弟不容易養成的習慣。這是他留給子女與世間最寶貴的資產之一,子女們也努力實踐,甘之如飴,令人敬佩。

敝人多年在法鼓文理學院配合校訓「悲智和敬」與「文理學院教育」(或稱「博雅教育」),提倡「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作為「雅健生活樂和敬」基礎,以及「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究、發表、實行」作為「博學多聞有悲智」的基礎。雖然感恩大家的成就,但是慚愧與懺悔自己諸多不足,不容易讓師生感受與實踐,這是今後敝人需要向陳菩薩學習之處。

回想與陳菩薩開始結識的因緣是一九九四年前後,或在中華佛學研究所董事會,或在大學院教育籌備的場合,他是臺灣最大外文刊物代理商「台灣英文雜誌社」董事長,為人謙恭有禮,處處顯示長者風範。台英社代理《讀者文摘》、《彭博商業周刊》、《經濟學人》等知名刊物三百多種,也擴及外國童書作品與幼兒教養圖書,推動親子共讀的家庭教育,經銷《漢聲小百科》,對於社會教育與文化的貢獻良多。

陳菩薩是創辦人聖嚴師父推動「募人、募款、募心」的關鍵人物之一,也是法鼓山會員「自我提昇日課表」實踐典範,他在法鼓山之大學院教育籌備會議上,多次表達「權能區分」的理念,以及對「專業經理人」信任的重要性,令人感動,這或許也是今天的法鼓文理學院得到護法總會全力支持與信任的因緣之一。如今,陳菩薩圓滿寂滅,全校師生們飲水思源,衷心感恩您長期護持,我們若有少許成果,向您學習,迴向佛道。


子女回憶父親教導

福慧傳家 受用不盡

◆陳有仁(名譽總會長長子)

高一那年,我們全家遷居陽明山,住家環境相當舒適,父親為了避免子女養尊處優,要求我們每天整理個人房間,訂定假日是全家清潔日,各人負責的區域整理後,父親會逐項檢查,合格後才算完成。

為養成我們早睡早起、刻苦耐勞的生活,父親並要求我們每天清晨六點半就出門,走二十多分鐘的山坡路到仰德大道乘公車。

父親參與法鼓山之後,經常與我們分享他的所見、所聞。在聖嚴師父的影響下,原本忙於工作和社交的父親,對公司更重視授權與信任,因而有更多時間奉獻社會,追隨師父到各地關懷。父親的教導,給予我們正確的觀念、積極的心態、豐富的知識及良好的習慣,使我們受用不盡。我會把這項傳家寶代代傳承下去。


▲名譽總會長的身教行誼,是留給子女最寶貴的禮物。總會長臨終時,同修陳美智、四位子女及家人圍繞在旁助念,送上最後的祝福。(李東陽 攝)


◆陳雅芳(名譽總會長長女)

感恩母親接引父親走進法鼓山,讓父親從聖嚴師父的言教、身教中,生起對佛法的信心,發願實踐、護持佛法。父親常說,能在法鼓山學習、奉獻,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我們看到父親跟隨師父修學佛法,發悲願心及長遠心,護持三寶、利益大眾,是非常珍貴的身教,也是身為子女的我們今生最大的福報。

父親常勉勵我們,一個人的物質生活,當與發展中地區相比;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則要不斷提昇。感恩知足,布施行善,才是最大的財富。


◆陳德仁(名譽總會長次子)

父親的身教和言教,給了我們很深的影響。像是「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最實際的方法就是說好話、做好事,從日常的待人接物做起。父親這種潛移默化不僅影響我們,也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全家都受益。

很多人對父親的觀感,是一位身體力行的長者。在我心中,父親是個善教化的慈父。像是我們上餐館,父親會提醒我們用完餐後要隨手整理,盡可能不勞煩服務生。父親常從生活細節教導我們利人便是利己,也可以是舉手之勞。

父親從未要求我們要孝順,但我們從小目睹父親對祖父母的恭敬孝養,很自然就去學習。


◆陳雪芳(名譽總會長次女)

有好長一段時間,父親經常到農禪寺與聖嚴師父開會,有時會議結束已臨深夜。我到寺裡接父親回家,父親一上車,就在思索用什麼方案,才能讓更多人知道師父的理念,例如「忙人時間最多」這句話,他自己非常受用,應當讓更多人知道,讓一般人接受。

父親常說,對別人慈悲就是對自己慈悲,而一個人的偉大,不在於事業、財富,而在於能夠關懷人、服務人。凡事都為他人著想,這就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父親。

追隨師父 護法弘法

1994 接任法鼓山護法會會長

從聖嚴師父手中接下聘書,展開護法弘法的菩薩行。


(本刊資料)

1999 推廣法鼓山理念

十週年全球會員大會揭示「心」五四運動。


(本刊資料)

2002 推動法鼓山建設

法鼓山大殿上樑安寶大典代表致詞。


(本刊資料)

2004 護持法鼓大學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今文理學院)動土典禮。


(本刊資料)

2015 關懷護法信眾

出席全球信眾大會關懷與會大眾。


(本刊資料)

【緬懷護法總會名譽總會長 陳嘉男菩薩】
法鼓山永遠的長者

【一生行誼 菩薩行者】
無私奉獻 無我利他

【方丈和尚追思感恩】
實踐佛法 感動無數人

【大學院教育飲水思源】
家教、社教、佛教的菩薩典範

【子女回憶父親教導】
福慧傳家 受用不盡

追隨師父 護法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