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福有幸福

知足 幸福的起點

一個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
當遭逢逆境時不會抱怨,
在一帆風順時則懂得感謝,
無論何時何地都感到心滿意足,
才是個真正幸福的人。


(本刊資料)

◎聖嚴師父

幸福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過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窮盡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換來的卻只是白髮蒼蒼和一聲聲的唏噓,這都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幸福的真諦。

雖然財富、健康、名位、權勢都是一般人所喜愛的,但這些並不等於幸福。幸福的真諦應該是「平安就是福」,能不能夠平安雖然和外在環境有關係,但是決定性的關鍵,還是在於主觀的自我心態──如果自己的心態能平安、知足,就是幸福;如果不知足,要獲得幸福就很難。

平安常樂 沒有也知足

真正的知足是「多也知足,少也知足,沒有也知足」,這是平安常樂的基本條件。不過,「多也知足」還容易理解,「少也知足」和「沒有也知足」就很難體會了。一般人大概會覺得納悶:「東西都不夠用了,要怎麼知足呢?更何況當什麼都沒有時,講知足不是很奇怪嗎?」

其實,東西多不一定就能滿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絕對的多,所有的「多」都是透過相對、比較而來的。而且,即使真的擁有很多,既不可能永恆不變,也不可能永遠維持正面的成長。所以,當「有」的時候就應該知足,至於「少」或「沒有」也是一樣,因為「少」或「沒有」都可能是「有」的開始。

因此,無論將來「有」或「沒有」,都一樣要努力,不要和別人比較、不要和過去比較、也不要和未來比較。只要活著,就要憑自己的心力來做事,如果做錯了事,就要懂得懺悔、反省;如果做得不夠好,就要繼續努力把它做好、力求完美,以求不愧於天、地及自己的良心,這就叫做「知足」。

感恩知福 進退都自如

我常常向弟子們講一個比喻:「不知足的人就像生活在米缸裡的老鼠,不知道自己的身邊都是可以吃的米,卻在米缸裡撒尿、拉屎,把米缸弄髒了,才又跳出去找東西吃。不但身在福中不知福,還糟蹋了自己的福報。」例如,雖然在禪堂裡有很好的環境供大家修行,還有老師指導修行方法,但是很多人仍然想著:「這個方法不好、這個修行場地很差、我的身體很不舒服……」,用這些藉口來拖延自己的修行,不就像是米缸裡的老鼠嗎?

因為缺乏感恩、知足的心,得到利益以後不但不會滿足,而且還會嫌棄別人把不要的東西送給他們,這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此外,我們也要常常想到,自己的福報是從過去生中帶來的。所以,這一生要好好的惜福、培福,不要糟蹋了自己的福報。

一個真正知足的人,能夠了解「進退自如」的道理。退的時候,他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認為是老天瞎了眼、自己生不逢時;進的時候,他則會心懷感謝地想:「如果不是我過去修來的福報,就是別人對我太好了。因為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我現在才能這麼順利,無論得多、得少我都很感激。」

所以,一個人如果不培福、惜福,卻老是在享福,福報就會愈來愈少,幸福的日子總有結束的一天。一個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當遭逢逆境時不會抱怨,在一帆風順時則懂得感謝,無論何時何地都感到心滿意足,才是個真正幸福的人。

(摘自《真正的快樂》)


(本刊資料)

中英禪七心得

以心觀心 心生心滅

◎釋智相

這是首次參加雙語禪期,由聖嚴師父的西方法子吉伯.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主七。雖然進堂前得了重感冒,仍期許自己放下身體不適,精進用功。

當晚吉伯首次開示,即勉勵禪眾要將全生命投入修行。修行的目地不是要求開悟,而是要發起菩提心,幫助有緣的眾生。聽到他如此真誠的勸勉,更讓我提起心力,把握修行的因緣。

禪期中,吉伯強調修行應具備佛法的正見。印象深刻的是他分享師父帶禪七時的一個有趣例子:師父對禪眾說:「假設你們手上都拿著一個沾滿灰塵的盤子,練習禪修就如同將盤內的灰塵慢慢地吹走。」當時大家都讚歎師父的舉例,只有吉伯問:「灰塵去哪了呢?」他想點出事實,盤子如我們的心,灰塵也是從心生起,並非真的不見,而是回到心,從心生起,亦須從心滅除。

「默照是無法之法,練習上,還是需要方法著力,就是以心觀心,最後兩者會合一,即是消融自我的歷程。」聽聞吉伯闡述方法後,感到很有道理,期待上坐時也做這個方法的練習。

剛開始對方法還不熟練,回想吉伯曾說:「當念頭升起,初始只佔據心的邊緣,若被帶跑,念頭會漸漸擴大到佔據我們全部的心,這時要回到現在、提起方法,念頭會自然回到心消失不見。」透過不斷練習後,身心就漸入佳境了。另一個特別的體驗是,禪期的早晚課,是以英文唱誦。原來中文唱誦的梵唄,在音韻上會有的轉音,以英文唱誦時,規律的音韻,反多了份平實與安定。

此次禪期收穫很多,吉伯幽默生動地詮釋禪的觀念及方法,更讓我深刻體會禪的本身就是活潑的。解七前,吉伯殷切叮嚀大眾,不忘發大菩提心。自已也發願,將以弘揚漢傳禪法利益眾生。

初階禪七心得

隨順因緣 提起放下

◎釋智慧

「一直忍受腿痛地打坐是為了什麼?」科隆!科隆!寒風吹動玻璃門的聲響,讓妄念中的自己拉回禪堂。水陸法會剛結束不久,有因緣再次來到臺東信行寺參與禪七的活動,雖然一樣坐著方墊和蒲團,此刻不再是總護的身分。

身為禪眾應當不管一切,踏踏實實地用方法。然而內心不時地分別總護法師的說明與引導,自認為應該這麼說、那樣子做,執著自己過往的經驗。當聽到師父影音開示時提到:「隨時提起,隨時放下。」這讓我想起出家前聽到的一個故事,主角是一位工作經驗相當豐富的婚禮主持人。某天,工作多年的他,終於找到心儀的對象,決定步入禮堂。婚禮當天,主持婚禮的是一位入行不久的年輕人,新郎一直覺得主持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對。在即將歡迎婚禮的新人進場之際,新郎竟單獨一人緩緩地走上舞台,拿起麥克風,當起了主持人。

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為妄想、執著及分別。發現到自己的問題,調整了態度,老實地提起方法,練習著放下分別。隨著禪七的進行,不僅漸漸地可以接受身體的疼痛與不適,心也慢慢地穩定下來,不求不拒,單純地體驗方法。

隨順時節因緣,隨時提起與放下,人生本來就該如此,可是對自己這樣的凡夫眾生而言,若不修行,談何容易?解七後,向諸佛菩薩發願:「盡形壽精進修行,盡形壽奉獻生命。」

返回臺北途中,科隆科隆的火車聲,讓心中再次浮現這句話:「一直忍受腿痛地打坐是為了什麼?」雖然知道答案是「為了慈悲和智慧,所以提起菩提心,所以放下自我。」不過心中仍然有疑問,提起與放下是一還是二?提起與放下是真還是妄?
這個疑情,就繼續參下去吧!

初階禪七心得

拋下煩惱快步走

◎劉演優

這是我第一次打禪七。出發前,朋友提醒我,需先做前行功課,將身心調整好再進禪堂,才不致浪費禪期寶貴的時間。事與願違,依舊忙到出發前一刻。

剛開始兩天只要上坐,才放鬆沒多久,昏沉就找來了,想到聖嚴師父影音開示裡所教,遇到昏沉就試著將眼睛睜大,但睜大眼沒多久又陷入昏沉中。幸有總護演捨法師從最基本的打坐姿勢「七支坐法」,再進入頭部運動、三個深呼吸,全身放鬆,依序引導我們進入安定的狀態,昏沉的情況也改善許多。

「動口不動手,動手不動口。」用齋時,法師引導我們體驗吃飯禪。想到平時用餐時,經常一心好幾用,一面急著將食物塞進嘴裡,另一面是匆忙拿包包,穿鞋子,趕著去上班。現在能專注在當下吃每一口飯,體驗食物在嘴裡咀嚼、吞嚥產生能量,這雖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卻也經常忽略,能夠好好吃飯,很平凡卻又如此珍貴。

總護法師每天晚上的開示,是最期待的時間。法師總是善巧地詢問大家,今天師父開示了什麼?其實到了晚上,我幾乎都忘了。此時,法師會將當天師父開示的重點,結合自己生活的經驗或經典故事與大家分享,也會提醒大家在打坐時所須留意之處,這對我在下一支香的用功,有很大的幫助。

記得禪七最後一次快步經行,什麼都不想,就是快步地往前走。這時耳邊傳來法師的棒喝:「不要一直跟著別人,一定要一直跟著別人走嗎?」、「有什麼事情是比生死大事更重要?」當下被法師的話震攝住,不過我沒停下腳步,依然往前快步走,煩惱也被我拋諸腦後。

很感恩護七的內外護法師及義工的成就,當我們在禪堂內用功時,義工們在禪堂外忙著張羅三餐、打理各項事務。心裡發願在禪七學到的方法,出堂後要持續練習,也期許能回到禪堂護七,轉換角色護持大眾。

活動訊息

自覺工作坊

【對象】參加過生命自覺營,或經法師推薦之40歲以下青年
【時間地點】(可重複報名)
齋明別苑 3/1、3/29
臺中寶雲寺 3/7、4/11
臺南分院 3/28、5/2
香港道場3/22、4/26
馬來西亞道場 7/11、7/25
【報名方式】詳網站:https://www.ddsu.org/?page_id=8375

法鼓山園區召募義工

邀您來體驗出坡禪

◆除夕暨新春活動義工召募
活動日期:1/24~29(即日起受理報名)

◆第二十五屆在家菩薩戒義工
第一梯2/20(四)~2/23(日)
第二梯2/27(四)~3/1 (日)

◆景觀維護日(花草修剪):1/1~31
◆環保清潔日(環境維護):1/1~31

◎以上報名詳情請洽【法鼓山園區義工室】
‧電話:(02)2498-7171分機2660~2663
‧E-mail:ddmvol@ddmf.org.tw

【知福有幸福】
知足 幸福的起點
【中英禪七心得】
以心觀心 心生心滅
【初階禪七心得】
隨順因緣 提起放下
【初階禪七心得】
拋下煩惱快步走
【活動訊息】
自覺工作坊
【法鼓山園區召募義工】
邀您來體驗出坡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