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新道場啟用心得

眾緣所成 報恩行願

馬來西亞新道場於去年(二○一九)十一月十日啟用,從購置到裝修完成,歷經多年。
前監院常藻法師承擔啟用專案總統籌,回顧道場二十年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深刻體驗同心同願、眾緣成就的動人力量,有著說不盡的感動與感恩……


▲馬來西亞新道場啟用後,迎來眾多年輕人修學佛法。圖為啟用後首辦青年工作坊。(劉秀梅 攝)

◎釋常藻

至今仍難以置信,此生會與工程連上關係。四年多的建設過程,我這個對數字記不得、對尺寸沒概念的外行人,竟跟著團隊一起合力,圓滿了馬來西亞新道場的工程,一座永久的修行之地。

眾生需要,必有善緣成就

回想二○一五年初覓得建築物,以一年時間完成購置,接下來兩年半,批文申請卻是考驗連連,最後以一年三個月完成擴建、整修、內裝,每一步都充滿了不可思議。當初購買時,基金不足一半、建築師意外往生、團隊成員被調派國外工作……常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圓滿,但總是深信:只要大眾需要道場,必有善緣來成就,不需太擔心。感恩許多信眾及教界無私護持,考驗一一走過。

因此,啟用典禮不只是當天的節目,它也是一場感恩的勝會,藉由主題「感恩二十.報恩行願」,與大眾分享佛法的緣起觀,呼應聖嚴師父的教誨:法鼓山不是硬體建築的完成,而是理念的實踐、佛法的傳播。

從六月初專案啟動開始,團隊即有共識,我們不只辦活動,重要的是實踐與分享佛法。這期間,大家進行道場搬遷,同時熟悉新環境,如此忙碌正是學習安心的好時機,遠距離的團隊合作,更體驗到一期一會的殊勝難得。過程中,我們的心都朝往同一個方向:「因為感恩,我回來;因為念恩,我還在;因為報恩,我心開;因為行願,我們一起來。」這段對外的文宣,是二十年來不同階段的心情,更是我們面對眾人之事,轉化自心的方法。

大家都是佛法的實踐者

這是千年道場的啟用,也是分享佛法的因緣,所以每個環節的要求特別高。翻查二十年所有的報導和照片,整理出三十七篇回顧、製作二十支義工影片;結合本土文化的結緣品,五個原住民家庭協力編織一千多個傳統彩帶;主題曲為新、馬、臺跨國合作,這也是年輕悅眾們報恩行願的成品。

啟用當天的活動充滿關懷與感動,並以傳達緣起法為主軸,兼具教育功能。不斷應變的接待及後勤各組,真正落實了只管解決問題、全力配合。因此,全場內外的氛圍溫馨安定,不禁讚歎大家都是佛法的實踐者、師父的好弟子!

一百多位的與會貴賓,是法鼓山在大馬當地二十年來所感恩的對象,無私協助和關心的教界僧俗四眾、只知其名卻不認識的護法菩薩、近幾年失聯又回歸的菩薩,不同時期、不同因緣,卻有著同樣願心,啟用這天,大家都回家了!

新道場的啟用,讓僧眾終於安定下來;悅眾與義工們,從此也無需因空間不足,到外面尋覓場地開會、培訓或辦活動。說不盡的歡喜,都不及看到正法在大家身上發芽、流轉來的重要。啟用之後,沒有太多期待,只願正法久住、利益大眾。

聖嚴師父曾兩次因故與馬來西亞擦肩而過,後在當地悅眾林孝雲及當時護法會美國分會總幹事龔天傑等人積極奔走下,促成師父於2001年1月至馬來西亞弘法的因緣。

五天的弘法之行落幕,林孝雲與當地信眾的護法願行及實踐,也正式展開。師父感動的說:「我真要感恩他們,所以要在這裡說一聲:『謝謝你們!願護法龍天,十方三寶,保佑你們!』」

(文/編輯室.圖/本刊資料)

發揮優勢 推廣正法

◎梁康尉

記得被問及是否願意加入建設工作團隊時,心裡有著道不出的喜悅,能為新道場出一份力,是一樁多殊勝的事!自己是土木工程師,開始策畫後,才發現其中的難度。馬來西亞以穆斯林居多,要建佛教道場,必須經過較嚴格的審核。我們缺乏經驗,屢次呈交規畫圖都遭拒,耽誤了開工,後來透過各種不同管道申請,終於獲得批准,但已是三年後的事了。

這期間,我被公司調派到外地工作近兩年,因此新道場施工過程中,只能以連線方式與團隊溝通。雖然工程需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家仍希望有完美成品。所幸有佛法,讓團隊能在種種逆緣下,互相勉勵,學習放下自我;看清因緣無常,接受它,專注於該做的事。畢竟,我們要蓋的不只硬體設施,而是內心的法鼓山。

自古以來,馬六甲海峽處於東西方文化的交接地,加上殖民地背景,馬來西亞集合了多元文化,人民通曉多種語言。但願馬來西亞的佛子們,能發揮這項先天的優勢,將正信的佛法推廣至世界各地。


我們在做有意義的事

◎沈豈瑩

承擔新道場啟用大典的文宣教育組長,經歷了一百六十六天睡也想、醒也想法鼓山的日子,真的不可思議。典禮主題「感恩二十.報恩行願」須策畫一系列宣傳,讓信眾了解二十年來的點滴眾緣,從中生起感恩心,進而發起行願的道心。

每星期至少兩則文宣上傳臉書,原以為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承擔之後發現:當被賦予任務的時候,就有辦法完成。尤其製作義工系列影片,二十位義工分享、一人完成拍攝和剪輯。每次卡住時,總會想起法師的開示:「只要是為眾生而做的事,佛菩薩一定會加持。」果然人生有信仰,就有力量啊!

長時間與靈感奮鬥,我學會了抽離,轉換身分去協助、體會和同理其他組別的義工,發現大家執行任務時,同樣有要面對的難處。我們互相分享關懷,頓時覺得不是自己一人,而是很多人相伴在同一條路上,回到電腦前,事情就變得事半功倍了。

半年來一系列教育宣傳,引起很多信眾對新道場的關注和祝福。這段過程有時很累,要兼顧的事也多,卻不曾起退心,因為我知道:我們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方丈和尚清涼語

常樂我淨來培福

◎果暉法師

佛法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是為了讓我們獲得智慧,解脫煩惱。大乘佛法則重視以智慧為方法,達到慈悲的目的,強調「常、樂、我、淨」,即所謂的「涅槃四德」。

什麼是「常」?《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常隨佛學」勉勵我們的心常與諸佛菩薩在一起,學習慈悲與智慧,如同佛菩薩建設莊嚴的佛國淨土,我們也在人間建設淨土。聖嚴師父說,只要我們相信有佛菩薩,心中有佛法,佛菩薩就在我們的面前,就在我們的身邊。如何常隨佛學呢?只要我們時時以無我的智慧心看人,人人都會是佛菩薩的化身;只要我們處處以平等的慈悲心待人,那我們自己就是佛菩薩的化身。

「樂」的意思,就是心中有善,而且能夠幫助別人,這是最快樂的,也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幫助人需有善巧,也可寓教於樂。過去我們常說佛法能夠「拔苦與樂」,現在我們要強調「與樂拔苦」,先以慈悲心和四攝法來給予他人平安喜樂,而他人因為接觸了我們,心中也有了佛法,他就能夠用佛法來消除自己種種的煩惱痛苦,而也會樂於將佛法再分享出去。

「我」,就是「沒有人做的事,我來吧!」煩惱來自於自我中心,佛法的修學就是讓自我無限地縮小,慈悲心無限地放大,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強調慈悲心、強調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為眾生服務。

「淨」,如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讚偈:「清淨莊嚴累劫修。」佛菩薩的形象都是清淨的、莊嚴的,能讓眾生起敬仰心、歡喜心。用清淨的身心、莊嚴的舉止待人接物,能讓人感到溫暖,逐漸能感動他人,讓環境也變得清淨莊嚴。

今年的年度主題是「培福有福」,福報是從慈悲心而來。用慈悲心來利他,就是培福,而在利他過程中,也能增長智慧。當自我中心的執著一分一分減少,智慧就一分一分地開啟,便有更廣大的慈悲心來幫助他人。

(二○一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講於法青送聖關懷)

師徒禪話

天真的小頑童

◎文/姚果莊‧圖/曹一竹

到東初禪寺工作後,聖嚴師父第一次從美國回臺灣前,除了交代一些文字工作,還叮嚀我在工作之暇誦《華嚴經》。有一天,法師們有事外出,寺內只有我一人留守,我在三樓誦著經,忽然聽到緊湊而急促的按鈴聲,衝到一樓打開門,卻空無一人。如此連續三次,我乾脆捧著經書到一樓觀音殿。

不久,陣陣的門鈴聲又響了,打開門,看到一個非裔孩童站在門口,對自己的頑皮動作很開心地笑著,我轉身拿了一些糖果給他,並要他不要再按門鈴了,否則我會從樓上摔下來的,他很天真地笑笑就跑掉了。後來在街上偶遇,他總是會笑著跟我打招呼。

這讓我想起〈四眾佛子共勉語〉中,師父勉勵我們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遇到一切情境,端看我們能否用智慧和慈悲的心去應對。

曾經覺得受了委屈,心態上無法調整,被師父責備:「替我錄了那麼多文稿,怎麼對你都沒有用?」是啊,就是慈悲、智慧不足,才起了煩惱,進而造業。師父的法語,日常生活中處處用得上。

【馬來西亞新道場啟用心得】
眾緣所成 報恩行願

發揮優勢 推廣正法

我們在做有意義的事

【一生‧一日】
常樂我淨來培福

【師徒禪話】
天真的小頑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