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是我願音樂會

接續師父的願與力

多種藝術演繹師父一生 近二千人重溫師父身教 感念師恩


▲「如是我願音樂會」由藝術家們結合不同形式,演繹師父的一生,祈請大眾一起接續師父的悲願。
(香港道場 提供)

【香港訊】緬懷聖嚴師父圓寂十週年,六月三十日,香港道場於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如是我願音樂會」,近二千人在音樂中,一同靜心重溫恩師的身教,感念師父的教化與恩澤,也為香港擾動不安的心緒,送來火宅中的清涼。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關懷時,祈請大眾接續師父的悲願,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佛法,並與更多人分享佛法,以佛法淨化自己,淨化世界。

二十八年前,聖嚴師父首度來港弘法,便是在香港文化中心宣講《心經》。二十八年後師父圓寂十週年,四眾弟子雲集同一地點,緬懷師恩,時地人三元幻化,靜默示現著因緣與無常。

當天的音樂會有七個篇章,以多種藝術形式演繹師父的一生。先由清澈空靈的頌缽聲揭開序幕,接著由結合舞蹈與琵琶的演出,再以禪鼓展現張力,在合唱團演唱〈大悲咒〉、〈法鼓山〉後,轉為鋼琴與樂團演奏,最後於寂然淡遠的洞簫清音中畫下休止符。

音樂會的每個篇章,先以旁白述說師父於不同時期的奮進史,輔以藝術演出營造當時氛圍,引導大眾從心感受師父顛簸起伏的生命旅途:赴臺從軍、異邦苦讀及弘化、創建僧團、建法鼓山、推動全球共融……透過演出走入師父的生命風景,體會師願的強韌力量,這股願與力,至今依然在法鼓山全球各地道場中,延續拓展。

兩個多小時的演出,大眾隨著音聲穿越師父蜿蜓曲折的生命長河,在感恩思念中,與師父以法相會,以情連結,以願同在。音樂會尾聲,播放師父的影音開示:「十年後,大家可能已經把我淡忘,但只要能夠在道心上、人生的方向上,走在法鼓山的方向上,那就好了。」這段開示如同引磬送來清朗的一聲「叮」,提醒四眾弟子對自己的修行做一個盤點,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還報師恩,眾人一起在心中許下善願,並將音樂會的清淨祥和迴向香港社會,願智慧與慈悲的清風,吹拂每一顆心靈,願世界和樂無諍,清涼自在。

東初禪寺報恩佛七 祈願擴建順利


▲東初禪寺於象岡道場舉辦報恩佛七,祈願擴建工程順利,世界祥和平安。(東初禪寺 提供)

【紐約訊】美國紐約東初禪寺在六月三十至七月七日,於象岡道場啟建為期七天的念佛報恩法會。七十二位東西方信眾在主法果祺法師、監香果慨法師、監院常華法師及五位悅眾法師帶領下,以報恩心、精進心念佛,為全球眾生祈福,同時祈願東初禪寺擴建工程順利。

佛七期間,果慨法師不斷提醒大眾高聲專注念佛,讓妄想和雜念逐漸減少。念佛禪修由聲塵修定,與數息禪修殊途同歸,法師引導大眾念佛時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大眾從聖嚴師父開示影片中,了解念佛有二種三昧:般舟三昧與念佛三昧,其中般舟三昧需三個月不睡覺,不停地繞佛、念佛,修行難度高,非一般大眾能夠達到,因此,師父鼓勵眾人修學念佛三昧,在參加佛七期間,可以吃飯和睡覺,只要七天之中,能夠二十四小時不停地念佛,一定可以體驗到念佛三昧。

「念佛是為了完成三種淨土:自心淨土、人間淨土與佛國淨土。」師父說明參加精進念佛禪修,就是為往生西方淨土做準備,期勉大眾無論修持什麼法門,都能發願往生淨土佛國。

跟隨法師們的帶領,信眾專注在佛號上,清清楚楚地攝心,再加上地鐘助力,妄念逐漸止息。七天下來,眾人無論拜佛、念佛、拜懺、聆聽開示,或是用齋、出坡,念念不離佛號,壇場內凝聚著安定的莊嚴氣氛,以及精進用功的攝受氛圍。

佛七最後一炷香,維那法師帶領大眾將七天共修的功德,迴向一切有情眾生,期盼透過共修的力量,祝福人間平安。

紫雲寺

常啟法師細說無相懺悔

【釋演相、蘇佳琳/高雄報導】聖嚴師父曾開示「懺悔」是肯定自我的重要途徑,不知懺悔,便無法肯定自己、接受自己、改變自己。鼓勵大眾透過懺悔法門來成長自我,七月七日,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於高雄紫雲寺,與一百五十位信眾分享如何將《六祖壇經》中的「無相懺悔」次第化,並落實於生活中。

「《六祖壇經》的懺悔法門,關鍵在於當下這一刻。」常啟法師一開始便表示,不同於「有相懺悔」是從「事相」上著手,六祖惠能大師傳授的「無相懺悔」,是從「自性」起修,鼓勵眾人修行要回到自心,相信、肯定自心即佛。

法師進一步解釋,「無相懺悔」不強調對與錯,而是在起心動念的根源處,也就是「現在這一念」。如果懺悔過程只執取對與錯,便落入二元對立,因而追悔、懊悔過去,會令人對現在產生不足感,又去追求未來,而有更多的得失計較。「無相懺悔」不只是要懺悔惡業,決心不被憍誑嫉妒等負面心所染,也要不被幸福快樂所染,才是貫穿《六祖壇經》的「離兩邊」中心思想。

法師提醒六祖傳授的懺悔法門,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生活上就是用「現在觀」來落實。「現在觀」有二個層次,一是「離」過去未來,也就是不追悔過去,不擔憂未來,懺悔當下的錯誤,承擔起責任。二是「不離」過去未來,方能清楚過去未來是流動的因緣,了解整體緣起,於懺悔後重新出發。

「懺悔如後照鏡,是為了讓我們安全地往前走,而不是停下來。」法師以開車比喻修行,如同車子必備的後照鏡,讓我們時時知懺悔,在生活中練習從「後知後覺」轉入「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法師也提醒,「無相懺悔」是頓法,當無法切入時,可以透過祖師大德撰寫的懺本來練習覺照,讓事懺與理懺相輔相成。

臺南分院

圓滿30天《地藏經》共修


▲常宗法師以「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無道心」,與參加《地藏經》共修的信眾共勉。(許常修 攝)

【吳演智/臺南報導】跟隨僧團結夏精進用功的腳步,臺南分院六月份每天晚上舉行「精進《地藏經》共修」,於六月三十日圓滿,三千七百多人次共同持誦十五部《地藏經》,學習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當天迴向後,並為裝修完工的十四樓進行灑淨。

監院常宗法師分享,在僧團結夏念佛禪七中,法師們平均一天禪行二十三公里,祈願將清淨修行的功德迴向大眾。「我們因有道心而富有,有法鼓山而幸福。」並以坂本幸男教授勉勵聖嚴師父的話:「道心中有衣食,衣食中無道心。」與大眾共勉,人生有許多磨難、痛苦與無常,但有佛法可化解,只要勤懇修行,所求不為己,自有龍天護法護佑。

近五十位信眾全程參加共修,精進不懈是眾人的典範。八十三歲的王蔡春霞老菩薩,連續三十天至道場,由於童年貧困失學,原本發心在大寮當義工,法師鼓勵她進壇場共修,讓她發起精進心,在家中努力學識字,共修前早已準備好,一到分院即開始用功。

一位去年(二○一八)和今年都圓滿三十天共修的信眾分享,剛開始誦《地藏經》時速度很慢、很吃力,也跟不上大眾速度,經過熏習,如今能以四十五分鐘時間順暢誦完整部經,也能隨著經文內容心生歡喜,漸漸心中所求減少了,對於佛法充滿了感恩和感動。

溫哥華

常寬法師分享中觀心髓


▲常寬法師分享中觀生活和悲欣交集的體悟。(溫哥華道場 提供)

【溫哥華訊】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兼三學研修院副都監常寬法師七月份為溫哥華道場信眾帶來兩個不同主題的系列講座,分別以四次課程講述「中觀心髓:聖嚴法師的中觀思想」,以及二堂課分享「楞嚴心語:我對於楞嚴經的領悟」。帶領現場六十位東西方人士以及透過網路直播觀看的信眾再一次親近師父的法身。

曾任聖嚴師父侍者及祕書的常寬法師指出,師父二○○六年出版了《天台心鑰》和《華嚴心銓》兩本書之後,因為身體病弱而未能完成有關「中觀」著書的心願,遂觸動法師深入研究師父的中觀思想。法師從幫師父綁鞋帶和開車的經驗,領悟到如何在細微處去體察到別人的感受。同時,用淺顯又生動的表述,傳達佛法所說的「無常」所蘊含的變化或改變。所謂學習的過程不也就是改變?即使是細微的心念或一個小動作,只要願意改變就不受束縛。

從佛陀修行的歷程看待苦行、樂行和中道行,從隨行師父的生活點滴去拿捏「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法師進一步說明八正道作為中道主義的生活標準。實踐八正道便可從現實生活之中達成解脫的目的。法師也藉由佛陀悟道前的發願勉勵大家,「願力可輔助心力,心力可輔助體力」,讓願心帶著自己去完成目標。

聖嚴師父的一生就是實踐佛法的歷程,從常寬法師言談所流露出與師父互動的細膩之處,彷彿看到師父的身影就是佛陀教法的落實,成就這一系列令人期待又回味無窮的佛法之旅。

寶雲寺

共讀《法鼓山的方向》共勉實踐菩薩行


▲透過聖嚴師父到臺中關懷的照片,果賢法師與中部悅眾重溫師父當年的叮嚀和期勉。(廖順得 攝)

【陳逸慧、林明蓉/臺中報導】「只要是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所做的事,就是法鼓山的方向!」七月十四日上午,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於寶雲寺,與常住法師們、近三百位中部各地區護法悅眾,一起共讀《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重溫聖嚴師父過去到各地關懷時,對眾人的期勉及叮嚀,也讓四眾弟子再次憶起與師父的約定。

六冊《法鼓山的方向》收錄了一九八九至二○○九年師父的重要開示、關懷及勉勵,「這套書就如同師父給我們的家書及寶典。」果賢法師提到,師父住世時非常忙碌,每到一個地區都會主持皈依、弘講佛法,以及關懷護法信眾。面對不同的人,師父每每視對方需求,回應契理契機與實用的法義,「在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師父的智慧,還有對四眾弟子交付的任務。」

法師說明,師父的教法與行誼,在在都讓我們看見師父如何在待人處事的過程中實踐佛法,以及背後所體現「空」的智慧,「《法鼓山的方向》為我們指出成佛的方向,就是透過奉獻及菩薩行的道路來成就。」

「師父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分享佛法;而讀書會的功能,就是分享師父教法。」聽完導讀後,中部讀書會悅眾廖禎崇表示將規畫共讀《法鼓山的方向》,資深勸募鼓手陳修茵也發願邀約大家共讀,接引更多人認識親近法鼓山。

【香港如是我願音樂會】
接續師父的願與力
東初禪寺報恩佛七 祈願擴建順利
【紫雲寺】
常啟法師細說無相懺悔
【台南分院】
圓滿30天《地藏經》共修

【溫哥華】
常寬法師分享中觀心髓

【寶雲寺】
共讀《法鼓山的方向》共勉實踐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