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的方向‧弘化】

感恩在過程中,所有付出心血、時間、智慧和慈悲的人,
幫助法鼓山這個團體,從一無所有變成小小的「有」,
從小小的「有」變成一個看似不小的「有」,
這是我非常感恩的。

隨順因緣 感恩因緣

◎聖嚴師父

二○○九年是法鼓山成立二十週年,《人生》雜誌創刊六十年,而僧團、護法會、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三十週年,我們有個主題叫作「傳薪創新,感恩發願」,其中「傳薪」的意思是薪火傳承、薪火相傳,就是一代一代把經驗和資源,往下傳承。

法鼓山的過去,一路延續我的師父東初老人的腳步走過來,前後已經六十年了。對此我只有感恩,感恩在過程中,所有付出心血、時間、智慧和慈悲的人,幫助法鼓山這個團體,從一無所有變成小小的「有」,從小小的「有」變成一個看似不小的「有」,這是我非常感恩的。

傳薪 是一種責任

一九四九年創刊的《人生》雜誌,時間最長,至今已經六十年;其次是一九五六年落成的中華佛教文化館。當時東初老人便是藉由文化館和《人生》,發起臺灣首次的《大藏經》影印運動。在這之前,《大藏經》在臺灣很稀有,在我師父號召僧俗四眾把《大正藏》正、續兩編共一百冊影印之後,一夕之間,臺灣佛教界好像忽然變得有文化、有教育,而且有深度了。

這項臺灣佛教史上的一大啟發、一大轉變,是誰的貢獻呢?當時參與「印藏委員會」的小組成員,主要來自政界、文化界和佛教界,如當時的行政院院長陳誠、監察院院長于右任、立法委員董正之等等,雖然他們現在都已經往生了,但我還是深深地感念他們。

東初老人抵達臺灣後,買下現今北投「地熱谷」對面山坡的一小塊地,並且建了一間小房子,即是中華佛教文化館。我在文化館再次出家後,老人把《人生》的編輯工作交給我,可是我編了幾期,就到高雄美濃朝元寺閉關,而《人生》也因此停刊了。

閉關六年之後,老人還是冀望我回文化館,但接著我又去了日本。當我留學六年,完成博士學位回到臺灣時,老人很歡喜,到處對人說:「我的徒弟聖嚴從日本拿到博士學位回來了!」還請了好多朋友聚一聚,宣布我回臺灣了。可是在當時,我覺得如果留在臺灣,不管是文化或教育事業,都談不上有什麼發展空間,因此又去了美國。

到了美國之後,老人來看過我兩次。第二次來看我,覺得我可能還是會回來,因此,老人寫了一份遺囑,希望我回臺灣承接文化館。老人往生之後,我的確回來了,回來之後,首先將文化館重建。我那時是有企圖心的,重建以後,就在這裡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為法鼓山教育事業的起步。中華佛研所的前身,是中國文化學院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在文化學院董事長張其昀過世之後,我將它遷到文化館繼續辦學,至今也三十年了。

中華佛研所一路走來,我要感謝的人很多,特別是成一長老、方甯書教授和李志夫教授,他們給了我許多幫忙,除了找信徒護持之外,又為研究所找老師、找學生,非常辛苦。

感恩 成就法鼓山一切因緣

文化館重建期間,我們開始在農禪寺舉辦禪七、佛七,並且開辦譯經院,接著農禪寺也變得不敷使用,必須擴建。在一次次擴建之後,農禪寺從原來五十坪的農舍,漸漸發展為一千坪左右的臨時建築。由於農禪寺位於關渡平原保護區,隨時可能面臨拆遷,必須另外找地,為此我們走遍全臺,最後找到金山這塊地,也就是現在的法鼓山。到目前為止,法鼓山已經將近有九十甲地,主要畫分為寺院道場部分,以及法鼓山僧伽大學、中華佛研所、法鼓佛教學院和法鼓大學等教育體系部分。

有人問我,法鼓山是怎麼出現的?最初創建法鼓山的理念是什麼?我說沒有理念、沒有理由、沒有動機,純粹是因緣,讓我一步步地走下來。比如有些事不是我自己主動要做,而是由於信眾鼓勵,希望我建寺起廟,成就人們修行,如果沒有他們,我自己並沒有多大願力要開辦什麼,我唯一的願心,只是要將佛法傳播給這個世界,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因此,我非常感謝一路上陪我走過來的弟子、學生、朋友,還有護法居士。其中有一位臺中的何周瑜芬,在我們買地時,替我們向銀行擔保,最後還是她替我們付了錢;另有一位謝淑琴,也是臺中人,原本捐了一塊臺中的地給我們;還有一位臺北的林裕超,也捐了臺北縣瑞芳的一塊地,同時也有楊正、林顯政應允為我擔保;最後我們找到金山這塊地,便把一切因緣集合起來了。這一切的一切,就像百川匯歸大海,把所有的功德、資源,全都匯歸到法鼓山來。在這整個過程中所有奉獻、護持的人,都是我的恩人,也都是法鼓山的貴人。

我是隨順因緣的,因緣成熟就去做。現在回頭來看,我感恩這一點一點的小因緣,一直把我拉到現在,成就了法鼓山這個大因緣。

(二○○九年一月三日「心安平安.二○○八歲末關懷感恩分享會」錄影開示,摘自《法鼓山的方向:弘化》)

照見心的波動

沿著《金剛經》牆通往禪修公園,繞著水月池畔自然經行,微風吹過樹梢,拂過兩頰,吹皺一池春水;雙腳踏在石板路上,感受腳底接觸地面的覺受;鳥聲、車聲充盈耳際⋯⋯「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不給名字、不形容、不比較,這就是直觀的練習。」總護法師提醒。

四月底五月初,農禪寺舉辦初階禪七,近兩百位禪眾在不受干擾、清淨安定的環境中攝心修行。除了每天打坐、八式動禪、經行、小參、出坡之外,晴天的日子也安排戶外經行。

透過七天的心靈充電,禪眾將禪堂學到的觀念與方法帶回家庭、帶進職場,在生活中運用,隨時放鬆,回到當下,時時做自己「心」的主人。

(文/編輯室・圖/王育發)

默照禪七心得

此心安處是吾鄉

◎徐燕 (溫哥華)

四月的溫哥華,春風十里、櫻花漫天,彷彿在迎接遠道而來的果毅法師。這次溫哥華道場的精進默照禪七由果毅法師擔任總護,禪眾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與喜悅。

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總感覺默照禪法有些遙不可及,不敢輕易嘗試。法師鼓勵大家,默照其實是我們每個人本自具足的一種能力。為了生存,每個生命多少都有「照」的能力;相對之下,「默」的能力會比較薄弱,而要做到「默照同時」,則需要耐心地不斷練習。

法師說,默照禪法其實非常簡單,只有兩件事:不斷覺照、不斷放下。只是,我們太愛自己了,很不容易做到放下。這段開示,說到我心坎裡去,很多時候,所謂放不下,其實是自己捨不得放下。說穿了,內心深處還滿享受這種百般糾纏、痛與快樂的感覺。

記得第一次經行時,一記香板打下,法師厲聲棒喝:「還在想什麼?想要妄念少一些嗎?想要更加安定一些嗎?你一直在求,方向錯啦!放下吧,當下的一步就是你全部的生命。」這一聲棒喝,讓那顆在外流連忘返的心,終於知道要回家了。全身心地走路,心無旁騖,當下一步一腳印,平穩堅定卻又柔軟放鬆,有種不假外求的滿足,從心底湧出,原來身心安住這麼好啊!

這七天中,不斷提醒自己回到當下,用當下的全部生命去打坐、去經行、去拜佛。禪七結束時,真的不敢相信,長期縈繞在心、揮之不去的不安,在禪期中沒有出現過。內心是明朗而喜悅的。期許自己能持續精進,為這紛擾動盪的世界,帶來一份祥和與溫暖。

念佛禪七心得

啟動學佛正思惟

◎趙莉珍(紐約)

以前對於禪期的印象都是佛七和禪七。當看到這次東初禪寺舉辦的念佛禪七時,覺得很好奇,念佛和修禪二者如何同時進行?

印象深刻的是聖嚴師父在念佛禪七中的影音開示指導。師父將念佛三昧和禪修,融會了相關經典和禪師們的修行方式,作深入淺出的詮釋。以及在信、願、行的理念和實踐上,清楚說明修行是從有相為始,以無相為終,釐清了一般人對念佛的誤解。實踐部分,師父以輕鬆活潑的方式,教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念佛三昧,藉此體驗到無常、空、無相和無我的觀念。

這些開示不但帶給我佛法的觀念和修行的方法,更啟動學習佛法的不同面向思維。動態的繞佛、經行、跑香、坐念,念佛的方式都不同。高聲、快、慢到默念,每一環節都是相互緊扣,身、口、意當下皆專注在一句佛號上。

到了晚上,師父開示有「睡眠瑜伽」時,心想如果做到,那麼就多了很多念佛時間,因此當晚決定試試看。雖然自己感覺好像整晚沒睡著,佛號不停在腦海播放,但第二天反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非常感謝三位帶領念佛禪七的法師以及義工的護持。初次參與念佛禪七,從師父的開示以及實際的體驗,獲益良多,期許自己離開寺院後,能持續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到的方法。

粵語禪七

身放鬆 心就清明

◎莊麗蓮 (香港)

我是禪修新丁,出發前的心情比去旅行還要雀躍。法鼓山的禪修活動一向很有系統,把一切交給經驗豐富的義工去安排,讓身為學員的我身心安頓不少。反而叮囑自己在心理上要如聖嚴師父所說:「禪七就是要完全投入,心不念過去、不想未來、不住現在,抱著『大死一番』的決心去參與。」

禪七每天規律的作息幫助我們調身、調息、調心。感覺到自己每天的變化,例如剛開始做瑜伽拉筋,每做一個動作,心裡都自覺,平日太懈怠,以致一用功便渾身痛。漸漸到了第三天,發現身體放鬆很多,腿痛頻率也減少了。

禪期前幾天,一直是陰雨綿綿,最後幾天,陽光終於探頭。難得的戶外經行,低著頭享受每一步踏在地面的感覺,內心分外安定。每天師父的影音開示,從觀念的建立、方法的引導,總與當時身心狀態相應。記得剛開始,難敵昏沉、散亂,背及髖骨痠痛,當天開示,正好就指導如何安心攝心,以及「觀、照、提」方法的使用。

總護常展法師在大堂分享時,提醒禪眾不用去找呼吸,而是讓呼吸像朋友般來找自己。同時安排每人至少兩次小參,讓我們可以與小參法師對照使用方法的情況。

感恩因緣具足,這一次的禪七圓滿了。師父說:「打完一個禪七就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要放鬆、要保持身心清楚。」離開禪堂,還得不斷練習,繼續在生活中用方法。

法鼓山園區義工召募

◆景觀維護日(花草修剪):6/9(日)
◆環保清潔日(環境維護):6/2、6/9、6/16、6/23、 6/30(日)
◎以上詳情請洽義工室
‧電話:(02)2498-7171分機2660~2663
‧E-mail:ddmvol@ddmf.org.tw
‧線上報名,點選「義工資訊/召募項目」

【法鼓山的方向‧弘化】
隨順因緣 感恩因緣
照見心的波動
【默照禪七心得】
此心安處是吾鄉
【念佛禪七心得】
啟動學佛正思惟
【粵語禪七】
身放鬆 心就清明
法鼓山園區義工召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