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護法始終無間

記陳邁建築師的法鼓山故事

◎胡麗桂

「點滴往事,如散落的珠子,一顆顆撿起,串連成衷心的感念。」受建築界敬稱「精神領袖」、「宗邁學校校長」的陳邁建築師,四月十一日捨報往生,消息傳出,各方震動。一個月後的佛誕日暨母親節,他的弟子學生以其生平傳記《習築、憶往》舉行同名紀念會,感念這位影響無數建築人專業涵養與人格典範的精神導師,而陳先生寫於自傳書封的這段話,亦為眾人心中最深的緬懷。

比較少為人知的是,與聖嚴師父同年出生的陳先生,曾擔任法鼓山工程顧問長達二十餘年,協助處理無數棘手的工程難題,師父於《法鼓山故事》一書即寫道:「在幾位工程顧問之中,幫助我們最多的是陳邁建築師。」陳邁則曾分享,師父對於道場建設,不僅著眼各別建築,更注重整體境教,盼大眾從入園道路開始,或坐車、或步行,沿途處處能深探建築、環境與自心對話,「師父的品味很高。」

一九九六年,陳邁先生因讀佛經,苦於疑竇未解,向友人陳柏森建築師請教:「上哪裡找學佛的師父?」當時正為法鼓山工程擔任建築規畫的陳柏森回說很簡單,推薦他報名是年三月舉行的社會菁英禪修營。


▲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日,陳邁顧問(右一) 出席於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的法鼓山全球悅眾大會。(本刊資料)

四天三夜的禪修營,原先擔心腿子硬,可能不便打坐、集體作息或恐不易成眠等罣礙,陳邁逐一克服,倒是有一幕景象留印深刻。其時,法鼓山買地已近七年,然而地上絲毫不見建築蹤影,師父當眾直述憂急。「我跟師父說,山坡地建設有各種困難要克服,又以基礎工程最花時間,即便十年也不算長。」

不久,陳邁受邀擔任工程顧問,發現法鼓山工程難題,除了地形條件、氣候、建築量體修改,隨團體快速成長而湧入的各方意見,亦為癥結。

「每個善意的意見,都希望工程臻至滿分,只是人人心中的百分建築各異其趣,重要的是如何在既有基礎上,找到具建設性的方案,改以八、九十分為努力目標,持續推進工程。」

陳邁認為,好的建築,沒有標準答案;發現問題,找出解決方案,即是好建築。甚且從傳世建築所見,往往與時間長度成正比,愈磨愈細緻,愈見人性溫度。他明確表示,擔任顧問,只為提供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二○一四年一月七日,陳邁顧問與陳柏森建築師來訪法鼓山園區,與時任方丈和尚的果東法師巡禮園區合影。(本刊資料)

建設工程處前處長李孟崇回憶,陳邁顧問絕少缺席工程會議,也從不遲到早退。「從他的發言可知事前詳讀會議資料,他不打高空、不會勉強,而是提出具體可行的改善方案,真正勝任顧問角色。」專業之餘,陳邁顧問為人謙遜、不彰顯自我、不吝於付出卻從不提自己的功果,讓他領受佛法所講的「三輪體空」深義。

直至捨報前,陳邁建築師仍銜任法鼓山工程顧問。體系各期工程、各地道場,從建築評圖至工期施作,均深受益於他無私的智慧建言。捨報後,家人遵從其志,將骨灰植存於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他的學法、護法因緣,亦如散落的珠子,在奉獻二十餘年的清淨修行道場,串連成終始無間的法鼓山故事。


方丈和尚清涼語

堅持師父的核心教誨

◎果暉法師

法鼓山教團自聖嚴師父創立以來,一直掌握佛法的核心──「以佛法的慈悲與智慧,來建設人間淨土」。這也就是師父在「開山」的意義中所開示:「開每個人自己心中的寶山,那就是如何成就智慧,成就慈悲心,來共同為我們的社會乃至全世界,提供和諧、平安,快樂、健康,這才能夠叫開山。」

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就是修行解脫道。這先要學習少欲知足,進而出離煩惱,最後成就無我的智慧。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國家,例如不丹或泰國,雖然國家的經濟沒有像西方先進國家那樣富裕,但幸福度評比都是非常高的。佛法告訴我們,少欲知足,便能少煩少惱,以少欲知足的生活原則,來修行佛法,可以讓我們一天比一天沒有煩惱,身心愈來愈清淨。

用慈悲心來對待所有的人,就是修行菩薩道。少欲知足能夠幫助智慧心的成長,但為了眾生,我們要發菩提心積極利他,慈悲心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而成就。今年三月底,我有幸與僧團法師及護法信眾,前往印度參加第六梯次的「佛陀聖跡巡禮」,當我們在正覺大塔做晚課時,周圍有各種不同佛教傳承的唱誦,語言、音調都不同,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干擾,我勉勵大家:雖然周圍其他團體的唱誦語言、音調和我們不一樣,但是大家一定會將修行功德,相互迴向,彼此祝福,我們的唱誦同樣也會迴向給他們。

這等於是所有團體一起共同修行。當天晚課大家都很安定、攝受,也感受到其他團體對我們的祝福。另外,我們在瓦拉納西的初轉法輪塔繞塔時,有一個南傳團體已經在塔前唱誦,於是我請大家心中默念佛號,來繞塔巡禮,大家都感到很受用,這就是站在他人立場的慈悲精神。

最近我看到一則新聞,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為了南蘇丹的和平,在與南蘇丹總統和反對派領袖見面的時候,跪下來親吻他們的鞋子,讓我相當感動。佛陀在世一直到入滅前,不斷地在恆河兩岸遊走度眾。聖嚴師父自小體弱多病,但為了眾生,也不辭辛苦地學法、護法與弘法,這些都是慈悲的表率。

師父勉勵我們要以「四大堅持」── 堅持法鼓山的理念、三大教育、四種環保、漢傳禪佛教,來自行化他、上求下化。希望每位菩薩都能透過修行佛法,增長慈悲與智慧,透過護持佛法、弘揚佛法,讓我們的世界早日成為人間淨土。

師徒禪話

規矩(2)

◎文/姚果莊‧圖/曹一竹

西方人比較熱情,每次聖嚴師父從臺灣回到紐約,有些不常親近道場的西方女眾,不懂僧團規矩,一看到師父回來,就興奮到想去擁抱師父。碰到這種情形,師父馬上後退三步,雙手合十,嘴裡念聲「阿彌陀佛」。

當然,西方女眾會有些尷尬,不過有了一次就不會再有第二次,師父以身示範了僧團的規矩。漸漸地,這些擁抱師父的情形也不再發生了。

學佛心得

朝山 不執著的練習

◎邱子穎 (宜蘭)

初次朝山,心裡不免擔憂退化的膝蓋禁不起跪拜,原本打算用問訊的方式,但當開始唱誦「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後,身體卻不由自主地禮拜。身處隊伍最末端的我,禮拜起身時,望著前方綿延的隊伍,內心真的好感動,心想自己就是佛菩薩不曾放棄救度的愚癡眾生。佛菩薩永遠在前方時時引領我,朝向離苦得樂的彼岸。

剛跪拜下去的時候,下意識會揀擇乾淨、平坦的地面,甚至在意手及衣服沾染到汙泥。直到手上黏著一片落葉,倏忽想到《維摩詰經》中「天女散花」的故事,「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菩薩看到只是天女在散花,若無其事,所以花不著身,而阿羅漢存有潛在的厭離心,當花一著身,便落不下來。又何況身為凡夫的自己,始終在利益、得失、人我之間計較不清。

一次跪拜,代表一次誠心懺悔,願將朝山功德迴向一切眾生。最後雖體力不濟,步伐有些不穩,但是,願眾生能離苦的心,成了我繼續禮拜的動力。此次朝山行,讓我感受有願就有力的信念,體會一切諸相,皆無常幻化。朝山圓滿,望著自己及師兄師姊的手掌、衣服沾染的汙泥,成了我們與佛菩薩相會的印記。

法鼓徵文

阿嬤送的最後禮物

◎洪演培

高齡九十一歲的祖母檢查出膽管癌末期。考量年壽已高,不宜再接受任何積極性治療,於是家人決定採取安寧緩和醫療,祖母也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意書」,盡可能保障生命最終的品質。

縱然明白「生死」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但內心依然難捨。祖母的癌症日趨惡化,身體承受著時時的劇痛。隨著止痛藥劑量增加,使她終日昏睡,即使短暫清醒,也認不得身邊的人。曾經健步如飛、精神抖擻的她,已今非昔比,更讓我深刻感受生命的無常。

「阿嬤,現在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不要擔心害怕,我們都會陪伴在您身邊,陪您一起念『阿彌陀佛』喔!」祖母彌留之時,我貼在她耳邊說。我邀請家人一齊念佛,雖然內心有許多不捨,但我試著保持安定,一心念佛。心跳、脈搏持續下降,「阿嬤離開了!」

我永遠無法忘記祖母呼吸停止的那一幕,原來,死亡離我們這麼近。唯有親見一個人的死亡,才深知自己也會有這一天。祖母是我生死教育的良師,她的離去,讓我親身經歷愛別離的苦;她的示現告訴我一切現象都是無常變幻,若能正視死亡,思索自己存在的意義,才能走上生命自覺的道路。

阿嬤,感恩在生命列車上,與您相遇。感恩您一生護愛我,在生命最後更為我上了寶貴的一課。與您此生共度的美好時光,我將永遠放在心中,更會帶著您送給我的禮物,繼續啟程。

法鼓徵文

許個好願,讓它實現!
發願與還願,是我們對生命的期許及承諾。

您有過發願與實踐的心路歷程與感動嗎?別猶豫,趕快提起筆,分享善的力量,寫下發願的動力、自我的成長等,把好的心念與行動,傳送給所有讀者!

來稿請寄:臺北市112北投區公館路186號5樓《法鼓》雜誌收
傳真:(02)2896-0731
E-mail:mag@ddmf.org.tw
■請註明「法鼓徵文」(本刊保有文稿刪修權,若不願修稿,請於來稿中註明。文稿如經採用,請至各地分院索閱,將不另行通知。)

【學法護法始終無間】
記陳邁建築師的法鼓山故事
【一生‧一日】
堅持師父的核心教誨
【師徒禪話】
規矩(2)
【學佛心得】
朝山 不執著的練習
【法鼓徵文】
阿嬤送的最後禮物
【法鼓徵文】
許個好願,讓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