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學園的老農

36年教學不輟楊郁文老師


▲楊郁文老師教學三十餘年,首次於課堂上巧遇生日,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師生為老師慶生。(釋正能 攝)

◎釋正能

聖嚴師父興辦佛學教育的歷史,始於一九七八年中華學術院佛研所時期,不久,專研《阿含經》的楊郁文老師即加入。從華岡的佛研所、文化館的中華佛研所,到搬遷上法鼓山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再到文理學院,今年,老師退休在即,三十六年教學歲月,正是一部師父興辦教育、培育佛教人才的大學院教育發展史。

臺灣早期佛教學界,有「三『楊』開泰」之說:「楊華嚴」楊政河老師、「楊唯識」楊白衣老師,最年輕的則是「楊阿含」楊郁文老師──三十歲以醫師身分投入阿含研究,一路走來,一門深入,近年投入的《阿含辭典》,更是一生的智慧結晶。

楊老師的課,總讓人如沐春風,充滿安定、攝受、法喜;老師對法的恭敬、誠摯的教學、豐富的法義、精練的課程、修行心性的提醒,讓四小時的課,宛如打四支連香的半日禪,讓人不捨下座。


▲楊郁文老師細數從華岡以來,在法鼓山教授阿含學的歲月。(釋正能 攝)

為密集投入《阿含辭典》的編寫,楊老師最後這學期的課,同學們分外珍惜。三月二十日上午,下課時分,校長惠敏法師、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老師,及多位佛研所早期校友,出現在教室門口,氣氛洋溢著歡欣──原來,這天是楊老師的生日。

楊老師隨手在白板上寫下:一九八三年,在中華學術院開始授課,四十七歲;二○一九年,在法鼓文理學院,八十三歲。老師說:「授課三十六年,第一次在課堂上遇到生日。」如此長年無有間斷的教學,在當代佛教史上,應是第一人了。

老師常說:「佛法就是活法,學佛就是學活。」鼓勵學生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中,才是佛陀的本懷。老師也強調,把學生教好,當他再來人間時,才有好老師可學。更強調:「人生最大的投資,就是讓佛法永續。」

眾所期待的《阿含辭典》,早於二○○七年,聖嚴師父生前已寫好序。師父在序中表示:「像這樣子的工夫,在日本還沒有人作過,南傳巴利語系也沒有人作過,在中國漢傳佛教裡,也從來沒有人作過,將來會不會有人作很難說。這是真工夫、實工夫,所以我對楊老師編寫完這部辭典表示敬意,相信這份貢獻將是歷史性的、永久性的重要文獻。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也會由於楊老師的這部《阿含辭典》永垂青史。」

三十六年的教學,為佛學界培養出多位中青生代的教界、學界人才,後繼有人;相信《阿含辭典》的出版,將更無遠弗屆地利益未來的佛學研究。楊老師放下教職,正是為了致力於《阿含辭典》的早日問世,我們也都引頸期盼。


方丈和尚清涼語

從信心到願心

◎果暉法師

「信、解、行、證」或「信、願、行、證」為我們修行佛法的次第,也就是透過聽聞理解、發願利他,進而修菩薩行與親證佛的慈悲與智慧等四個階段。

成為佛教徒的第一個階段是受三皈五戒,以身口二業的行為來規範自己,是「信」的階段,為建立信仰,並產生信心。在這階段也有解、行與證,也就是開始聽聞與修學當中,有體驗與心得就是證,並不是說證得阿羅漢果才是親證佛法,在過程中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信心也是一種證。

受菩薩戒是由第一個階段的信心跨到第二階段的願心,修學的重點為以發菩提心來自利利他,為「願」的階段,這是從身口二儀進一步到對意念的持守。菩薩的誓願:「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修行菩薩道就是在我們所在的世界國土中,發起想要成就眾生的心,也就是佛經上講的:「嚴土熟生」。聲聞行者只單修戒、定、慧三學就夠了,受菩薩戒是為了行菩薩道,因此在三學的基礎上要更進一步修行包括施、忍、進的六度。我們知道心是最難掌握的,因此諸位可以透過身、口儀的練習,來漸漸地影響並開展我們的內心,透過唱誦發願、懺悔拜懺,就是修學身、口儀的方式,來參加共修,聆聽師父的開示,改變我們的知見與想法,清淨我們的心念是修學心儀。

菩薩戒的戒文中說:「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一般人常常將問題歸罪於他人的過錯,而不是自己。但是我們發願修學菩薩道,心一定是向內的,當我們的心常常向內看,就很容易發現佛的慈悲、佛的智慧。我們要轉世間的顛倒見,首先要轉自己,把自己轉過來之後,就有能力來幫助他人、影響世間。

師徒禪話

包餃子

◎文/姚果莊‧圖/曹一竹

有一次,淑芳、青苑和我三個人在廚房包餃子。師父在旁邊走邊說:「你們包的餃子實在不怎麼樣,連邊也沒有,到時候餡都露出來了。」青苑的同修王榮師兄在一旁開玩笑說:「用別針把水餃邊別上,就不會露了。」還好,耐著性子精心包出來的水餃露得不多;一行是一行,我們實在是差遠了。

怪不得師父最常讚歎的就是香積組的菩薩們,任勞任怨,三兩下就能做出滿桌色香味俱全的素食,而廚房永遠是乾乾淨淨的。

學佛心得

禪法 克服了緊張

◎杜忠全(馬來西亞)

約十天前接到通知,博士論文的口試日期和時間排定了,叮囑準時出席。那一刻我就知道,之前無數次的揣摩與演練,該來的還是來了,不管緊張或準備好了沒,時間還是會一分一秒地接近。

我得在最短的時間平復心緒,能有什麼特效良方?那幾天一直用在禪堂學的方法:當年親聆聖嚴師父的禪七開示,如何處理禪七期間日復一日的腿疼。師父的叮囑是:不對抗,要接受,然後不理會,專注於方法。

師父說對付腿疼就是接受它,不抗拒與它同在;任何的抗拒感,只會讓情況更糟糕。如果痛不欲生,那就擁抱疼痛感,與它合而為一,沒有能所對立,就沒有遭痛的主體了。二十多年前在農禪寺打禪七的方法,依然清楚在腦際提醒自己。我隨即告訴自己:不是我在緊張,我就是緊張,緊張就是我!

思緒一經調整,緊張的情緒煙消雲散。深呼吸之後,口試室的大門被推開,負責人探出頭對我說,可以進來了!

我走了進去,把不相關的都關在門外,口試室的會議長桌坐滿了口試委員,連同電視螢幕裡的國外考委,一時都數不清究竟多少人!不管它,我專注於自己該做的,口頭呈現、往來答問,忙得無暇再想緊張了。

這二十多年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在臺北上大學時,多番進出農禪寺禪堂一無所獲,今年七月,面對學術路上最關鍵的時刻,是聖嚴師父當年禪七開示的方法,給予自己最大的幫助!

法鼓徵文

桑托羅先生的願望花園

◎文.圖/趙果修(舊金山)

又到了春暖花開好時節,灣區處處都有賞花踏青的好景點。

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它是一處私人花園,位於寧靜的住宅區內。屋主桑托羅(Rich Santoro)從二○○九年開始,每年都會在鬱金香盛開的三月,開放他的花園供愛花人參觀。他的花園有超過六十種不同的鬱金香及水仙花,園裡奼紫嫣紅、美不勝收,桑托羅先生也因此得到「球莖先生」(The Bulb Guy)的稱號。

桑托羅先生的花園不收費,但是他鼓勵來訪的愛花人,捐款給一間專門針對兒童癌症研究的醫院,過去三年,他已經為這家醫院募得超過一萬九千美元的善款。

原來在這個用美麗的花卉傳遞愛心的花園背後,有一段感傷又令人感動的故事。

一九八二年,桑托羅先生的兒子因癌症住院,最後不敵病魔離世。孩子的離世讓桑托羅先生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卻也同時讓他更懂得感恩與珍惜。他原本就是一位園藝愛好者,因此興起種花助人的念頭,從一九八五年開始種花至今已超過三十年。以花會友,讓他認識不少同好,鼓勵人行善也讓他生活得更積極。

聖嚴師父說過:「發願不但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方向。」以桑托羅先生為例,他是一位混凝土銷售員,生活小康,他的花園就位於自家後院,在一個平常的社區裡,卻吸引許多愛花人因認同他的理念而共同行善。人生經歷讓他的生命轉向積極的態度,因發願行善而讓他對生命充滿熱情。

桑托羅先生以美麗的花朵來廣結善緣,花園裡每一朵花傳達的都是一份善的願望。他鼓勵來參觀的愛花人一起行善,讓善念相續不斷,真是令人動容!

菩薩戒心得

走在成佛路上

◎王采玲

這次報名在家菩薩戒本來是候補,於受戒報到將屆之前,主動打了通電話到總本山諮詢。師姊回覆現場補位機會較大,或許因為曾經錯失機會,毫不遲疑答應安排現場補第一位。出發前一晚,向佛菩薩許願,祈求三寶加被,無論如何讓我能搭上這艘法船,如願受菩薩戒,若受戒不成,培福當義工也好。當天出發途中,即接獲通知已補位成功,當下心情既興奮又感動,感恩諸佛菩薩慈悲加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透過四天三夜的戒期,由眾多法師及義工共同成就,體會受戒的真正意義,心中滿懷著感恩有此福報求受。聆聽聖嚴師父說戒影片時,破除心中疑慮,師父說,受戒後犯戒並不會罪加一等,佛菩薩慈悲開了一門懺法,透過虔心懺悔,更能清明的察覺,觀照自我身心狀況,減少身口意對別人的傷害與無明煩惱,「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不要因為怕犯戒就不敢受戒。此外菩薩戒是一受永受,能讓自己永遠走在成佛的路上。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勉勵我們這些嬰兒菩薩,以逢年過節拜拜蒸「發糕」為喻,有四種形容:第一種是糕有發但形狀塌平,有如「初發心菩提」,第二種也是有發但形狀適中,有如「純淨菩提」,第三種依然有發、還帶著光澤,有如「妙善菩提」,第四種更是發得又大又亮,有如「增上菩提」。菩薩戒最根本的慈悲心,要落實在日常生活裡,如何持戒、如何發菩提心,一切要靠自己去體會、觀照及實踐。

期許自己在菩提道上提起信心,勇猛精進,學做萬行菩薩,這也是此次菩薩戒後新生的開始與努力圓滿的目標。

【阿含學園的老農】
36年教學不輟楊郁文老師
【一生‧一日】
從信心到願心
【師徒禪話】
包餃子
【學佛心得】
禪法 克服了緊張
【法鼓徵文】
桑托羅先生的願望花園
【菩薩戒心得】
走在成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