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 生命自覺營

啟動僧命 走上覺者之路


▲生命自覺營裡,每一刻都是清淨安定的出家生活體驗。(法鼓山僧大 提供)

【釋演真/金山報導】一月十九至二十九日,法鼓山僧伽大學舉辦第十六屆生命自覺營,超過一百三十位來自美國、西班牙、東南亞各國、港澳大陸及臺灣的青年,齊聚法鼓山園區禪堂,體驗十一天的出家生活,走一條「覺者的道路」。

從落髮、學佛行儀、受戒演禮,參與僧團圍爐、禮祖,到第四天在得戒和尚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教授阿闍梨副住持果醒法師正授下,領納代表出離的八戒,正式展開全新的出家僧活。藉由佛教儀軌、威儀,走進覺者日常生活的修行、佛教生命觀、禪的生活;更在禪宗祖師、聖嚴師父的願力及行誼示現下,練習在每個當下回到覺者正途,體驗本自具有、不假外求的覺性。

「不用急著自己成為菩薩,看能否幫助更多人成為菩薩。」相見歡的遊戲,扭轉習以為常的輸贏爭奪,體會成功不必在我。常先法師、常寬法師引導學員,發現放下物質依戀、照顧好環境清潔後,身心更輕盈自在。演戒法師分享「別急著吃棉花糖」的延遲享樂,說明出家威儀的安然。

「戒的意義,是養成好習慣,從壞習慣解脫。」戒律約束身心嗎?惠敏法師直指,它才是解脫妙藥。「為了生物研究殺生有沒有造業?什麼是正義?如何面對智慧手機氾濫?」果幸法師透過問答,層層遞進佛法核心觀念。

演柱法師白天教導學員學習梵唄,晚間體驗叩鐘擊鼓,一句偈、一聲鐘、一跪拜,盡是自我覺照及對眾生的祝福。果醒法師藉由遊戲及「霓虹扇」動畫,警醒時時看透感受及想法的無常、無我。

常啟法師介紹虛雲老和尚「十難四十八奇」的一生、堅定的意志、無我智慧與救世悲願。隔天一早朝山,大家齊心發願,三步一拜叩請諸佛菩薩護佑眾生。最後的啟動僧命力、感恩之夜,營主任常惺法師、總護演道法師引導學員,將十天來蘊積的生命反思、自我醒覺,化為踏實的實踐方針,力道綿延如無盡燈。

「往後的三十年生命,希望從內心做根本性的改變。」從事過末期病人關懷的陳彥宏,從生死相續的過程中,看見自己貪愛及逃避的習性,從而有了修行著力點。「內心許多深層的哲學、生命問題,在這裡獲得解答,也與師父有了對話。」來自美國、自稱很學術的田靜,首次接觸佛教儀軌及出家威儀,儘管中文不在行,但在全組同學解說及幫助下歡喜投入。

演道法師指出,本屆自覺營保留更多行解交流、練習體驗時間,以及實際討論後續的實踐步驟,希望學員「放鬆、安定、清楚地學習」,常惺法師亦十分認同:「我們沒有一定要去激勵什麼,或刻意完成什麼大目標;就是在生活中、每件事情上,不急不緩地去用心。」


▲捨戒儀式上,學員發願回到紅塵中持續過覺者的生活。(李東陽 攝)

自覺營學員心得

將每個人當成菩薩


▲僧伽大學的師長分享出家的初發心,是為眾生奉獻的動力。(李佳純 攝)

◎曾演證

自覺營的梵唄課裡,法師播放大陸劇《延禧攻略》的主題曲及梵唄的聲音,可想而知,世俗音樂會觸動我們蘊含的情緒,而梵唄能幫助我們沉澱收攝身心。

那齣戲劇我看過,讓我大哭的是女主角與初戀情人擦身而過的遺憾。聖嚴師父說過:「你看到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我內心確實有很深的遺憾,因為直到父親往生九年後,才能在信上對他寫下:「我原諒你。」但我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總覺得既然有能力做到,這四個字為什麼不能早點來?

聽到師父當年向醫院請假,拖著病弱的身軀出席法鼓山開山大典,心想:「當時病重住院的父親,不也拔掉身上的管子,拖著癌症下床談生意?」聽到師父在捨報前,給了特別多的開示;父親沒有學佛,但在生命的最後,給了我特別多的零用錢。人生裡第一次,能用迥然不同的角度看待父親。

曾經,總是抱怨父親,從沒想過以「菩薩」的角度去理解他。於是我更遺憾了,為什麼在他往生十一年後,才能把他當成菩薩?聽完我的分享,帶組的法師安慰我:「任何過去發生的事情,都不能阻止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十二年不晚,至少你開始了。你可以更孝順母親,同時將定課迴向父親。」

以前念《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時,總是有口無心,遇見逆境時,雖稱其為「逆增上緣」,內心卻不甘不願。父親是個大菩薩,他的示現讓我相信,將每個人都當成菩薩是可能的。雖然目前無法百分之百用這樣的視角,去面對生命中每個人事物,但我可以從現在開始練習。

漢堡大學孔子學院康易清教授演講

農禪並重 佛教復興的力量


▲康易清教授受文理學院之邀,分享「農禪並重」在近代中國佛教復興歷史中的角色。(王育發 攝)

【林貞均/金山報導】一月十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邀請德國漢堡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暨沼田惠範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康易清(Carsten Krause)教授蒞臨演講,以「農禪並重在近代中國佛教復興歷史中的角色」為題,透過分組討論與分享,帶領聽眾了解雲居山真如禪寺、曹山寶積寺、龍泉寺、藥山寺這四所寺院,實踐農禪並重的方式,各組亦提出觀察及看法,回響熱烈。

農禪概念如何發展出來?康易清首先指出,禪宗四祖道信提倡「坐作並重」,透過農作得食後即閉門坐,說明農「作」是一種生存需求,「坐」禪才是根本核心。唐代百丈懷海禪師主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務農結合禪修傳統;至一九八三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提出佛教三大優良傳統: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使「農禪並重」受到重視,禪宗僧團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落實透過耕作自給自足的修行生活,影響至今。

康易清引導學生理解,現今「農」已不限於耕田種地,而是參與寺院事務,故雲居山真如禪寺提倡在動中做工夫,即在勞動中實踐禪修。農禪並重也會帶來其他效益,像是曹山寶積寺創辦「農禪」品牌,銷售農產品,為寺院和鄉里發展經濟;龍泉寺在二○一一年成立「大地心」有機農場,讓大眾體驗務農與佛法結合,推動生命教育與環保理念;藥山寺產福田米,僧團、遊客參與種稻,從中體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生活禪。

最後,康易清回到現代社會的需求帶領聽眾思考,農禪並重的新定位為何?綜觀上述,可見農禪並重呈現制度化、多元化、慈善化、生態化等特色,對於未來發展,他表示「農禪並重是否可以演化為文禪並重、商禪並重?」值得日後持續探討。

僧大悟語

快慢之間的平衡

◎文.圖/釋常啟

女眾老菩薩因年紀漸長,最近身心較衰弱,趁著僧大學僧進堂打七期間,回俗家關懷,帶著老菩薩到臺中花博參訪,雖然兩人對擺設的花朵沒什麼興趣,走馬看花穿梭在人群中,講講話、散散步,再鼓勵她念佛修行,反而更有效果。

回去的路上車多,開車快行於內車道,前方剎車我也跟著剎車。車子漸漸停下來,突然碰一聲,後面一輛休旅車撞到左後方,我往左看,休旅車飛起來,車頭與我隔著玻璃對望,飛車的左前輪在高速公路的欄杆上傾斜,右前輪斜躺在我們車子的左後方,繼續推著前進,等停下來後,下車才發現是一場連環車禍。

原來第一部賓士車在高速行駛中恍神,只剩一部車的距離才剎車,狠狠地撞到第二部車,使之一躍飛起,先撞到左邊護欄,倒下來擊中我們,還好我們的車與前方的距離夠遠,車禍才止於此,也還好有我們的車擋著第二部車,否則飛起後倒下來便會翻滾到其他車道,造成嚴重後果。從行車紀錄器看起來相當驚險,就像拍電影一樣!所幸三部車內的人員皆平安無事,做完筆錄後天色已晚,隔天回臺北送修,明年再來拿,算是除舊布新,消災免障,新的一年一定能有好願在人間。

筆錄的過程,發現其他兩部車的車主都在趕路,在高速公路上都希望只踩油門,不必剎車,快快到達目的地。如同忘記剎車會發生危險一樣,人生亦是如此,需要不斷準備剎車。踩油門可獲得速度,踩剎車則能獲得掌握與控制車的能力,速度應是在可加快、可減慢之間平衡。當人生的速度愈來愈快,一旦緊急剎車可能會出事或迷失,尤其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發達,效率愈快卻益發競爭焦慮,手機溝通便利,卻益發使人疏離。

忙碌是常態,但「忙」字是「心」加上「亡」,心死亡就是忙碌的情境。忙碌與快速不可避免,需要做的是讓自己的心醒著,還要有一隻腳隨時踩在剎車上,在加快油門與放慢速度之間擁有餘裕空間,在任何加快的速度中,都不要讓自己的心死掉,心不死才有欣賞生命的可能,生命才有反省提昇的機會。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7期3月號

與記憶的美好告別

對熟悉環境的模糊、效率生活的瓦解、閃耀才能的消逝、記憶流逝的空洞,乃至親密關係轉為陌生,自我認知逐漸模糊……認知症(俗稱失智症)者退化的過程,往往讓病人和家屬沮喪、挫敗且驚慌。然而,這逐漸失去的過程,不正在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為何?

本期專題中,「失智症權威」劉秀枝帶領讀者從醫學角度全面認識失智症;安寧居家療護先驅黃勝堅強調「介入生活,守護生命」,分享推動營造友善社區經驗。家有失智症者,如何給予適當照護?身心科醫師吳佳璇從照顧失智父親的親身經驗,分享要試著放下驚慌、著急,走入他們的世界,而不是把他們拉回現實。具有醫學背景的惠敏法師透過Q&A,從佛法解讀認知症,提醒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優雅自在地老化。

高齡91歲的林添發爺爺,以自身經歷證明失智並非不可逆,樂在奉獻與學習,讓他忘憂也忘了失智;常燈法師、Suling Chang也分享與失智老爸共度的第二次童年。

「清心自在」一堂手工製香課,讓常悅法師體驗到香的簡單而豐富,對每天伴隨修行的香,更增添恭敬、感恩和珍惜心。聖嚴師父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參加生平第一次禪七,從影音開示的「故事線」解讀師父啟發禪眾的善巧,也帶來深刻的反思……「韓國佛寺之美」介紹朝鮮半島的羅漢造形和多變的從獸,羅漢除了降「龍」伏「虎」,身邊還有萌萌的獅、象、豹、龜、鳳凰、鳥、鶴、貓鼬等,充滿想像力與療癒力。

(每本180元,訂閱一年1680元,另有特惠專案,請見心靈網路書店)

◎歡迎加入《人生》雜誌facebook

◎洽詢電話:(02)2896-1600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www.ddc.com.tw

■《訂閱《人生》電子雜誌

◎法鼓文化電子書城:http://www.ddc.com.tw/pub/

◎udn讀書吧:https://goo.gl/kO9b2l

◎HyRead ebook電子書店:https://goo.gl/ZfD8Iv

師父生命故事《如是我願》出版

「佛法的好要讓更多人知道!」年少的聖嚴師父為何以此為願,又如何終其一生努力修學佛法,致力與人分享?法鼓山文化中心一月份全新出版的《如是我願──聖嚴法師的故事》智慧隨身書,收錄三十個師父的生命故事,讓國內外想了解聖嚴師父的大眾,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透過事件與故事的鋪陳,體會師父「盡形壽、獻生命」實踐佛法的生命歷程和綿長影響。

從聖嚴師父童年、出家、從軍、留學、弘化、興學、創建法鼓山到圓寂,說不盡的生命故事,於字裡行間、珍貴的照片流瀉而出,讀者可以此書為線索,循著一篇篇樸質精簡的文字,一張張歷史光影的畫面,穿越時空與師父相遇,走進師父的一生行履,領受師父從佛法典籍、禪修實踐中,萃取出的慈悲與智慧,以及對當代世界的悲願與影響。歡迎到各地分院、辦事處索取。(編輯室)

【第16屆 生命自覺營】
啟動僧命 走上覺者之路
【自覺營學員心得】
將每個人當成菩薩

【漢堡大學孔子學院康易清教授演講】
農禪並重 佛教復興的力量

【僧大悟語】
快慢之間的平衡

【法鼓書齋】
《人生》雜誌425期1月號
無畏施,施無畏

師父生命故事《如是我願》出版